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孟子美学核心之人格美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42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孟子》一书中的美学观探析
【【导语】】孟子美学理念研究导语
【【第一章】】孟子美学思想的研巧现状
【【第二章】】孟子美学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因素
【【2.1】】孟子美学中的人性美
【【2.2】】 孟子美学核心之人格美
【【2.3】】共同美;孟子美学思想的目标
【【3.4】】文艺观:孟子美学思想的方法论
【【第四章】】孟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孟子美学理论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关于人格美的新概念,送一概念来源于孔子伦理思想当中所建立的人格理论,孟子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延展到美学领域。孟子学说的主体是人格的修炼,人格属于"品德"这个大的范畴,但它比"品德"分量要重得多。人格是人的内在精神的核也,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由此决定了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人格既有善的成分,也有真与美的成分,人格美构成了孟子美学的核屯部分。

  —、充实说

  《孟子尽屯、下》对"美"下过定义:"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么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1这是在评价乐正子个人人格时的一段话,后世被广为引用,视为孟子论美的主要言论。这段话提出了几个概念:"善"、"信"、"美"、"大"、"圣"、"神",分别标志人格修养的层次:"善"、"信"、"美"为孟子人格美学的第一层次。何谓"善",有功利性谓之"善"","善"者,"可欲"也。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可见,功利性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可欲"是人性的本性需要。"善"即"可欲",也就是说善的本质即为人性。这是人的人格修养的第一个层次。

  何谓"信",有独立人格谓之"信","信"者,"有诸己"也。"有诸己",强调个体的人格独立,强调自己与他人之别。既然人与人不同,人就要认清不同点,寻找与他人的合作点,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要能实现与他人的合作,就不能不讲信用。"有诸己"强调的就是这个"自我意识"。何谓"美","充实"之为"美"。充实是什么?孟子所谓的"充实",是建立在"善"和"信"基础之上的内在美和精神美,据焦循的《孟子正义》:"充满其所有,W茂好于外。"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内容充实,内容是"善"("可欲")与"信"("有诸己")的统一。这"善"与"信"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充满生命的意味。第二,"善"与"信"相统一的内容美的形式体现于外。

  "大"、"圣"、"神"在孟子人格美学思想中,是人之人格的S个层次,送兰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递次升高的H种境界。何谓"大",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此即谓之"大",意思是说人么人格达到了 "充实"、"光辉"的层次和境界,这是"美"的发展。《孟子?滕文公上》转述孔子的话用レッ言"大",文中说:"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I美虽然有形式,但其美的具象何^心表现并摺耀生辉。"有光辉"首先内在要"充实",有了内在的"光辉",才会有外在光辉的呈现。

  何谓"圣","大而化之"谓之"圣",这是"大"的发展,是人格境界的进一步提升,是人格美的超越。"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化"不仅表示变化,重要的是表示变化所达到的境界。"化"意味着对立的东西完全融合为一,是和谐的极致,是新质的创造。在这里,意味着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光辉完美融合。何谓"神","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神"是由"圣"进一步超越而达到的最高生命境界。"不可知么",含有神秘义,也含有无限义。就神秘义来说,它通向宗教;就无限义来说,它通向境界。"神"实现了由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跨越和升腾,这在《孟子?尽也上》体现得非常清楚,文中说:"尽其必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屯、,养其性,所事天也。"1"美"、-大"、"圣"、"神"都具有美学的意义,都可看做是审美的概念,它标志着审美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美"与"大"的区别可理解成优美与壮美之别,"圣"与"神"接近于中国古典美学讲的境界。因此,我们可W说,孟子提出的"圣"与"神"的概念奠定了孟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地位,他的这一观点是美学概念当中"境界说"的源头,孟子开启了 "境界说"的先河。所谓"善一一信——美"第一层次,所谓"大——圣——神种境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层层递进的,当人的道德提高到一定的境界时,人便具有了审美的意味。道德目标、人格精神和审美愉悦彼此联系在一起,伦理道德就有了审美的意味、进入了美的境界。

  二、气节说

 ?孟子非常看重气节,他提出了 "大丈夫"的概念。他说;"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媳。’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口,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W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孟子说的"大丈夫",从伦理上讲,是指品德高尚、操守坚定、独立特行、大有作为的人。从审美上讲,这种大丈夫是有血有肉、具体可感的刚健有节的人,能给人强烈的感性冲击力,孟子是用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大丈夫的,可见孟子对这种大丈夫情有独钟,满腔希望,"大丈夫"是孟子屯、目中理想的人格。为了凸显"大丈夫",孟子将"大丈夫"与几种人进行比较:第一,与名人比较。孟子把"大丈夫"与时代名流如张仪、公孙衍这样的纵横家相比较,虽然他们当时名噪一时,权倾朝野,大有作为,但他们随波逐流,朝秦暮楚,花言巧语,唯利是图,毫无操守和气节可言,孟子认为他们不能称为"大丈夫"。第二,与未成年的男子比。未成年的男子,凡事不能独立,一举一动都要接受父亲的训导,在家庭处于从属地位,孟子认为他们未能完全独立也不能称为"大丈夫"。第H,与女子比较。女子遵循"H纲五常",在家从父,出嫁从夫,W顺从为最高原则,她们没有自身的独立自主,自然也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大丈夫"应具有"仁"、"礼"、"义",这是"大丈夫"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仁"即《孟子?滕文公下》所言"居天下之广居"。"礼"即《孟子?滕文公下》所言"立天下之正位"。"义"即《孟子?滕文公下》所言"行天下之大道"。这王条"仁"、"礼"、"义"作为"大丈夫"必须H者兼而有之。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作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得志不猎狂,失意不顽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原则、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一往无前,不能受"得志"、"不得志"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这两条作为大丈夫必须两全齐备。H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作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真善、初屯、不改,本性不移,链炼人格,"大丈夫"必须全力固守。孟子对气节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所描述的立身有据、胸怀坦荡、为民请命、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大丈夫"形象作为一种人格范本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在这种人格理想感召下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出现了大批可W称得上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大丈夫"形象作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为谋有我们民族的阳刚之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养气说

  在中国古代,对"气"的认识多种多样。"气"最早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是《左传》说的:"天生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又《说文》5:"气,吉气也,象形";一种意义是人的呼吸、气息。在不同的领域里,存在于不同事物的运动中,它们共有一个功能,即流动。"气"主要的内涵就是流动、运化等功能,从美学意义上讲,"气"是宇宙万物之生命力的体现形式,是屯、物感应、身屯、互动的证据。"气"不能脱离人的精神活动。如前所述,孟子提出了 "大丈夫"的气节概念,那么,他就必然阐释如何培26养"大丈夫"的"气节",为此,孟子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浩然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浩然之气"难能可贵,一般人不能拥有之,只有"大丈夫"才能拥有,胸中时刻保持这种"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W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矮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屯、,则矮矣。"'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 "气"这个重要的概念。万物无不源于"气",气是生命之源。在中国哲学中,"气"重在生命性,这种生命性包括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两面,而重在精神性,呈现一种积极进取的发展态势。作为精神性的"气"的内涵主要是道德上的善,即所谓的仁、文、礼、智,但是这种仁、义、礼、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W具象的"气"显现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美学意味。后世哲学家、艺术家讲"气韵"、"气象",美学意味就更浓了。《孟子?公孙丑上》篇中的"养气",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可W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审美过程和人生艺术的创造过程。

  ?"浩然之气"乃是化入了天地"大我"之生命的仁义原则和道德情感。它有两个特点。首先,"浩然之气"不是基于有限生命的"血肉之气",而是天地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整体所具有的生命之气。这种"气"的来源是一切生命之所成立的"道",所レッ其性质是"至大至刚"。其次,"浩然之气"彻底消除了我与人、与物的对立,使得道义可レッ在生命的舒张中自然流布于天地之间。孟子特别强调,这种"气"不能通过理性的强力来"袭而取之",也难W用还辑的语言来概括认识。"浩然之气"只能通过"集义"而自然地生发,并在内屯、情感的真诚认同中逐渐壮大。这种至大至刚的"气"为道德之"善"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孟子认为"养气",从身体层面而言,主要是生命的活动;从审美而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通过内在修养过程,把人之本性之"善"发扬光大。通过"善"养"浩然之气",我们强体魄、练内功、善修为。"养气"的过程,是人的生命为自我创造过程,是人格之美形成的必经环节,是崭新生命的孕育阶段。因此,"养气"是美的表现。养气说的提出是孟子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追求思想的延伸,是其性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化子强调内在修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历练说

  人的成长成才是需要时间、环境、困难等等各种各样的磨练才能成就,具备了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过程,人就浑身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对人的成长、发展、成才的过程,孟子看得十分清楚,他在《孟子?告子下》中说:"舜发于吹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敌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屯、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W动屯、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自古英雄多磨难。孟子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承担"天降大任"的"大丈夫",必须经过千锺百炼方能成钢,才能承担"大任"。要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首先要接受艰难困苦的锺炼。人只有将自己置身在极端困苦、坎切的磨码下,才能锻炼和造就自己坚初不屈的品格。另一方面,逆境才能成才,孟子成功的事实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他例举了舜、傅说、胶高、管仲、孙叔殻、百里奚等古代几位圣贤艰难曲折的成长经历,^^此说明人才是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孟子所强调的"历练说"与"养气说"是相互关联的,人之"历练"就是为了 "养气",培养"浩然之气"。"历练"是人"养气"必经的阶段,而"浩然之气"的养成是人之历练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可W说,"历练说"是对其"养气说"的补充,是其W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格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关于人格修炼的理论在今天的教育学、人才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人、培养人是千秋大业,人才的人格修炼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崇高是人才的根本标志之一。人们今天关于德才的讨论就有这种深刻意蕴,德才兼备才是人格完美。孟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推崇崇高的哲学家,孟子推崇的崇高主要是人格上的崇高,它兼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意义,说它是道德的,因为它至善:说它是审美的,因为它是形象的,是"气"的状态,此气至刚、至强,充分显示生命力的进取和发展,是生命的极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