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兴会”的审美心理及美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8 共27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兴会”范畴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规律研究 
【引言  第一章】 “兴会”中的“兴”与“会” 
【第二章】 “兴会”的起源与发展 
【3.1】 “兴会”的思想基础与主观前提条件 
【3.2  3.3】 “兴会”的心理动力与发生过程 
【第四章】 “兴会”的美学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 “兴会”的审美心理及美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的内涵与其字面本义联系紧密。“兴”与“会”含义的发展也对“兴会”范畴产生了深刻影响。“兴”中情的出现使“兴会”得以确立,加之“会”中领悟侧重体验理解的部分又使“兴会”的审美内涵得到了深化。

  “兴会”范畴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深化于唐和宋,完善成熟于明清,历朝历代对于它的认识和使用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会”的发展也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政治局势的动荡、少数民族的入侵,游牧民族的南下,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大融合确实给古典文艺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对于审美范畴“兴会”来说,这种影响非但没有产生不利,反而更使其地位得到了提升。只因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在追求“美”的趋势之下,“兴会”范畴也越来越得到古人认知和态度层面的重视。

  “兴会”是整个审美活动的缩影,是审美心理的高级运行状态。它以一种审美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不断上升的结构形式存在,在满足审美前提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刺激和主体对客体的自我投射与观照互相作用,于人脑中分别在初高级阶段产生不同强度的精神愉悦感。这种精神愉悦感的基础来自于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它是生命的本质潜藏许久的爆发,因此又具有突发性、直觉性和超越性的特点。

  古典文艺中不可说的“天机”(即“兴会”),在现代审美心理学的阐释之下可以变得清楚明了。“兴会”不但是整个审美活动的精华,它亦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方式。“兴”与“会”的回旋往复不仅呈现了阴阳二元的宇宙观,它更将中国人对“道”的追求的节奏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很遗憾的是,受到学术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我未能对众多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形式做更为详尽的考究,因此也未能研究透彻“兴会”范畴对中国绘画、音乐、书法、戏剧、建筑等艺术方面的具体影响,这不仅是本文的缺失之处,亦是我的未尽职责。 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它将反复提醒我并成为我一生的研究方向。

  也许作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兴会”本身并没有太多机会得到西方视角的观察,但诸多学者将它与“灵感”范畴作对比的现象却使我们看到了中西美学理念的激情碰撞。然而相对于中国的“兴会”,西方美学中是否就真的再没有一个与之更相近的范畴呢?这还需要各国学者一齐做出进一步的探索。随着现代审美心理学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学范畴都得到了清晰且科学地阐释,而对于处在中国美学表现性与隐匿性遮蔽下的众多古典范畴来说,经由现代美学之手揭示其玄妙内涵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 [瑞士]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 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二版)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 王夫之。唐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 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着选[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12]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 朱熹。诗集传[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 江云岷,韩国良。论“兴”在魏晋审美实践中的语义转换[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80-96.

  [16] 张艳芳。“会”的历史演变考察[D].南宁:广西大学,2006.

  [17] 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兴会”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4(6):141-146.

  [19]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 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1] 王夫之。古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6.

  [22]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5] 许抗生。僧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6] 普济,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8]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9]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0]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1] 王夫之。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3] 王岳川。中国美学中“兴会”与“灵感”论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4):79-88.

  [34] 王小舒。神韵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5] 邓乔彬。南宗画与神韵诗[J].社会科学家,1991(4):35-40.

  [36] 钱钟书。七缀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7] 王夫之。诗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8] 王夫之。明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9] 庞飞,滕春红。王夫之“兴会”说的美学意义[J].船山学刊,2005(1):28-31.
 

  致 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值此毕业之际,我要对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及亲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徐良老师。他在专业方面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对我产生很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也使我受益匪浅。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内容建议、中期修改直到最终的定稿审查都耗费了很大心血,给予了我悉心指导和极大帮助,使我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周远斌老师、赵建章老师、张伟老师和孙胜涛老师。他们在古代文学批评、西方文学原理、西方哲学以及专业论文写作方面都给予了我莫大帮助,同时也在论文开题、中期筛选、最终答辩期间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完善性和创新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次,我要感谢薛婷儒、谭潇潇和王茜同学在三年学习生活期间对我的帮助和照顾,同时也要感谢屈玉婷同学对论文英文翻译提供的专业帮助,愿我们友谊长存。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理解与关怀给了我完善提高自己的不竭动力。愿他们万事如意、平安健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