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远”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分析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杭鲁萍
发布于:2021-11-06 共3252字

  摘    要: “远”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经过中国历代文人学者在诗画、评点等艺术领域的使用,其含义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嬗变。古典美学中的“远”,从时空之远升华到意蕴之远,这种流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关键词 :     远,美学;流变,

  一、“远”的本义探究

  “远”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空间,时间和哲思维度的重要的美学范畴。许慎着《说文解字》中对“远”的解释是,本义作“辽”解,乃相去甚远之意,故从辵。又因为袁本作“长衣皃”解,长有相距辽远意,故远从袁声。可见“远”字的本意是指物理空间之远。《广韵》中也有同样的解释:“远,遥远也”。这些是关于“远”的原初意义的较早界定。此外,诸如《周易·系辞》中的“远取诸物”;《国语·周语》中的“远无不服”等都是取空间距离之“远”。随着空间距离之远含义的发展,“远”逐渐延伸出时间之长的含义,例如姚鼐《登泰山记》中“其远古刻尽漫失”以及《文选序》中的“远自周室”等,都表达了对时间历史的追溯。“远”字的本义在发展中没有彻底消亡,在先秦时期以后也仍有大量的运用。

  二、“远”字审美范畴的延伸

  随着时空之远逐渐变得抽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将“远”作为艺术和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理念和审美准则之一,由此形成了“远”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文本和文艺批评领域,古人对于“远”范畴的使用灵活多变,或单用“远”一字,或用高远、深远、平远、志远等相关范畴,或延用心远、旷远、阔远、迷远、清远、幽远,以及远观、远势等与之相关的名词和概念。这些范畴与概念共同构成了“远“范畴的家族。

  从中国古代美学的流变来看,“远”字内涵的延伸与儒、释、道三家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不无关系。儒家注重道德,强调人伦纲常,“远”字在文论中多以形容人的道德品性,围绕人与人生,体现出一种端正高阔的态度。另一方面,佛教也就是释家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则呈现出远离世俗的特点,“远”字的含义也从红尘跳出,达到“空”的境界。此外,“远”在早期与“大”有关系。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以感知到在描述道的存在和运行时,古人用“大”来把握自然宇宙万物。这里的“大”突破了字面意思上空间距离的宽广,而用于形容“道”的无边无际,在空间上表现为远,在时间上表现为逝。大(道)——逝——远——返,“远”在这里用来表达那些可视而又无法限定的无限宇宙时空,从远到返是一种反方向的追寻。由于道家和道教对于中国艺术理论的巨大影响,因而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文人们对“远”的追求也超越了时空的审美,从有限的本义延伸到无尽的美学范畴。

  三、“远”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

  (一)魏晋时期“远”的观念

  “远”在魏晋时期进入审美领域,展示在大量的诗评画论、人物品藻中。“远”用来品评人物时多指其人的品行、风采或思想等。在《世说新语》中“玄远”一词被用来评价荀粲以及阮嗣宗说的话,意为其谈吐高妙悠远。诸如“清远”“通远”“旷远”等也皆用以称道人物的风度、识见。其次,“远”也作为表明高洁志向使用在诗词中,陶渊明在《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就以“远”刻画其内心渴望远离世俗的精神世界。最后,“远”也用于文艺批评以及作品风格的区分,钟嵘在《诗品》中用“清远”评论嵇康诗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将“远奥”归为一种创作风格。魏晋风流的熏陶,使“远”逐渐呈现出超脱自然的特点,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超然飘逸的气度以及悠然自得的风貌。“远”字从形容人物到作为文学的审美领域,初显其意味深远、超越现实的境界。

1.png

  (二)唐代“远”的观念

  到了唐代,“远”开始明确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了新的发展。文学之远意在唐代的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远”范畴开始大量出现在文学评论中,从大唐盛世的豪迈文风到晚唐的平淡深远,越来越多的文人将“远”纳入诗文创作的审美内涵。王昌龄在《诗格》中论到诗要“意阔心远”,刘知几的《史通》中也提出了“远识”的概念,远”在诗作中表现为见于言外的弦外之音,表达了作者的个人修养,是一种超脱物外的意。王维《山水论》曰:“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同样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诗式》中“意中之远”的提出也明确了“远”不仅是山水之远,而是跨越了现实世界,达到“意”之境的精神状态。

  (三)宋代“远”的观念

  宋代,“远”除了在诗文评论领域进一步发展,还在绘画领域扩大了其审美内涵。郭熙对绘画中的“远”有了新的阐释并提出了“三远”说。“深远”“高远”“平远”,都着意于一个“远”字,其作用不仅是对绘画技法做出的指导,更是意图将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郭熙的理论,不但将“远”做出了层次分析,还提出了“远山”“远水”“远人”的具体创作方法,事实上不仅影响着绘画理论,对以意境见长的山水诗歌同样具有创作指导意义。“韵”是宋代文艺审美的另一个理想境界,“尚韵”的风尚也极大丰富了宋代“远”的审美内涵,使“远”从意境美延伸到追求独特精神的境界美。

  (四)明代“远”的观念

  明清时期,“远”在审美领域的内涵已趋于成熟并在艺术形式上进一步深化。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将“远”作为评价古琴的二十四“况”之一。文中“远”况位居第四,将“远”与“虚”“空”比较,强调了“远”中蕴含的空灵之境,又从“气”与“神”中探测出“远”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远”用作把握音韵时不能仅从具体技法出发,而要从神韵入手,感受精神层面的美感。音乐之远具有哲学意味,早在唐朝《法苑珠林》中就有将“深远”作为“梵声”之美的首位,这需要审美主体超越想象的限制,从而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

  (五)清代“远”的观念

  清代对“远”审美范畴的补充和完善集中在对旧有“远”的美学内涵上进行了创新性理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以“清远”论诗,但实质探讨的是“远”和韵的关系,是对宋代“远韵”的进一步发展。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则将“远”看作体现创作含蓄之美的高度,做到“神远而含藏不尽”让人体会到文中未尽之意。至此,“远”完成了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上的嬗变,从远视、远思到远意,“远”在动态中跨越了时空进程。

  四、结语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是古代文人登高望远、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大自然无处不体现出流动不已、俯仰远近的生命精神。从可观之远到意会之远,中国的文人在尚“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内在精神家园的追寻,从浮躁浅薄的世俗解脱到自由的心灵归宿,达成了将审美境界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的愿望。同时,探寻“远”的流变能够提醒文学创作者放弃同质化、庸俗化的低级趣味,重视自身修养,从而将当代浮夸无度的文风重新摆正。

  参考文献

  徐学凡2013《论沈括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以大观小法》,《齐鲁艺苑》第6期。

  周碧琬、王全权2018《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广 西社会科学》第3期。

  Q郝玲、卫欣2018《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5期。

  Q庄众显2018《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大众文艺》(学术版)第9期。

  0周知新2018《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大众文艺》 第16期。

  段德宁2018《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大众文艺》 第20期。

  卫欣、王勇2018《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黄河之声》 第21期。

  0朱克迎、庄众显2019《赵孟顺绘画中的“书卷气”》,《美 与时代》(中)第6期。

  陈芳芳2019《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艺术科技》 第6期。

  张纯纯2019《电影<24帧>的生态美学研究》,《大众文艺》第8期。

  周栋2019《中国古代清美学范畴之流变》,《艺海》 第10期。

  Q张律2019《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再发展-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美术教育研究》 第1期。

  陈芳芳2019《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艺术评鉴》第17期。

  吴妍、苏雯2020《浅析“隐”字的美学范畴及其流变》,《汉字文化》 第12期。

  Q蔡-姝2020《浅析"静"的文化意蕴及当代价值》,《汉字文化》第15期。

  吴茜、汪瑶2020《初探"势美学范畴之流变》,《汉字文化》 第18期。

  彭楠2020《浅析老子道法自然”自然观中的生态智慧》,《艺术科技》 第23期。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杭鲁萍.“远”字的美学范畴及流变研究[J].汉字文化,2021(10):160-16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