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塞尔指称理论演变与内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0 共43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
【第一章】塞尔专名指称理论体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塞尔前期的专名指称理论
【第三章】塞尔后期的意向性指称理论
【第四章】对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结论/参考文献】 塞尔指称理论演变与内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分析哲学到日常语言哲学、再到心灵哲学的发展历程,指称问题作为核心问题之一贯穿其中。塞尔作为当代着名的语言和心智哲学家,他本人的哲学研究也同样经历了以上转向。本文以塞尔的专名指称理论作为研究课题,具体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系统梳理了塞尔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塞尔的着作及其主要思想的梳理,将他的指称理论分为两个时期:簇描述理论时期和意向性理论时期。早期的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弗雷格的描述理论传统,提出了簇描述理论。笔者认为,专名的指称是一个语言使用问题,说话者在专名的指称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塞尔注意到语言使用者的作用,在考察专名使用实践的基础上,改变了弗雷格和罗素等人对语言所作的静态语义分析,通过引入簇摹状词的概念来说明专名的指称机制。之后塞尔在考察作为言语行为的指称时又提出了指称的识别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簇描述理论,既使专名与指称对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也突出了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专名进行指称时的能动性。

  在 1983 年出版的《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中,塞尔从描述理论转向了意向性理论。本文考察了塞尔的思想转变历程,认为塞尔是在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过程发现了言语行为与意向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继而深入到对意向性的研究中,通过对意向性与言语行为关系的考察,发现了意向性在语言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转向了心灵哲学的研究,将意向性作为他整个哲学研究的基础。本文系统地再现了从心灵的意向性到语言的意义的全过程,认为满足条件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传递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专名意向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专名意向性理论是从心灵哲学的角度对于指称问题的重新建构,它将意向性因素引入到对专名指称的说明中,用意向内容取代了早期的簇摹状词,强调意向内容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塞尔将作为指称理论的专名理论和作为意义理论的专名理论统一起来,既能为专名如何实现指称提供说明,同时也可以为解决有关存在陈述、同一性陈述和意向状态陈述中的悖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

  第二,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意向性理论在本质上不同于之前的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它是从心灵哲学的角度对于专名指称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建构。作为这种理论基础的意向性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的表征能力源自心灵的意向性,我们根据意向性来定义说话者的意义。专名意向性理论以说话者的心理意向来作为实现指称的基础,强调意向内容在专名的形成和传播使用中的关键作用,真正触及到语言指称的本质,在两大指称理论之外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为指称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第三,对塞尔专名指称理论的贡献与不足进行了反思和说明。笔者发现,无论是描述理论还是因果历史理论,它们都只是关注于语言和实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塞尔通过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已经发现心灵意向性在指称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通过意向性理论建立起心灵-语言-实在三者之间的联系,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转向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塞尔的指称理论顺应并推动了语言研究的语用学转向。无论是早期的簇描述理论还是后期的意向性理论,都是塞尔从语言的使用出发对于指称问题的探究,重视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等语用因素。但由于后期塞尔过多地关注表征意向而忽视了交流意向,导致他忽略了专名指称的交流问题以及语境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就意向性理论所涉及到的意向内容的公共性和私人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指称行为并不仅仅是说话者的私人行为,它是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中实施的。指称所依赖的意向内容也不是纯粹私人性的,而是集体意向和个体意向共同作用的产物,塞尔所提出的背景假说等表明他对于意向内容的公共性有一定的意识,但由于塞尔的研究没有涉及到集体意向与个体意向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以他对于意向内容在指称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说明比较模糊。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系统梳理塞尔指称理论的发展进程,将塞尔的指称理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加以研究,并对其转变过程加以说明;(2)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意向性理论与描述理论、因果历史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意向性指称理论的本质归属;(3)之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塞尔指称理论的进步性和贡献,很少涉及对其理论弱点的分析说明,本文则从心灵内容与语义内容的关系、指称理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以及意向内容的公共性和私人性等三个角度对其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加以研究和说明。

  指称理论作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涉及语言哲学乃至语言学的方方面面,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两大传统指称理论描述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的争论还在持续,一些新的理论也不断出现,而对于塞尔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后期的意向性理论学界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同时,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难以达到语言哲学研究所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如对于塞尔理论的批评只是进行了初步地说明,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7

  [2]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03:28

  [3] 蒉益民。专名指称的一种因果描述观点[J].哲学研究,2006,02:66

  [4] 蔡曙山。20 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J].世界哲学,2012,04:148

  [5] 刘叶涛。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探析[J].世界哲学,2012,04:148

  [6] 徐晓红。塞尔的专名意向性理论评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02:69

  [7] 赵亮英。语言的意向性分析和语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4:1

  [8] 任远。指称的因果理论及其修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8:1

  [9] M.Devitt. Designation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9-137.

  [10] 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449

  [11]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着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03,100

  [12] 罗素。逻辑与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42

  [13] 胡泽洪。关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05:21

  [14]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0

  [15] 塞尔。专名[C]//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24,525,526

  [16] 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69:24,79

  [17] 黄楚芬。试析塞尔的言语行为与指称论[D].重庆:西南大学,2005:26

  [18] 刘叶涛。现代名称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河北学刊,2006,05:239

  [19]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0

  [20] 毋东花。名称指称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9

  [21]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M].刘叶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5,1,173 ,251,251,260

  [22] 史亚娟。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J].学理论,2013,18:51

  [23] 吴树仙。存在与识别——塞尔指称行为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15

  [24] 李娜。从意向性看语言的意义问题[D].济南:山东大学,2007:8

  [25] 胡光远。约翰·塞尔的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80

  [26]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5

  [27] 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4

  [28] 冯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哲学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05:11

  [29] 贺寿南,尹秀娇。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评析[J].理论界,2010,06:111

  [30] Evans.The Causual Theory of Names[J].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1973,47:194,196

  [31] 陈小平。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J].哲学分析,2012,01:43

  [32] 陈波。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他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J].哲学分析,2011,01:6.

  [33] 金毅强。塞尔指称理论的几个问题[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3:29.

  [34] 冯立荣。论国外限定摹状词理论的发展进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0:29.

  [35] 张建军。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构图[J].学术月刊,2008,08:55.

  [36] 邢起龙。略论塞尔的意向性理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06:568.

  [37] Keith Donnellan.Reference and Denifite Descriptions[J].Philosophical Reviews,1966,75:281.

  [38] 张砥。G.埃文斯专名论的语境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11:37.

  [39] 陈波。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10:121.

  [40] 吴树仙。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研究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26.
 

  致 谢

  时光匆匆,转眼间研究生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六年零一个月之前,我满怀着希望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来到了美丽的燕山大学。

  今天,我即将向学校,向老师,也向我自己为我的学习生涯交上一份答卷。在这里,我度过了我青春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导师王永老师。王永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老师,在本科期间作为我的专业课老师为我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接触并且喜欢上了文学和诗歌。在升入研究生之后,我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在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中,王老师一直对我严格要求,悉心教导。研究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每当我感到懈怠的时候,王老师总是能够适时的提醒我,教导我要多读书,多写作。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王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虽然我是一个比较爱拖延的学生,但对于我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王老师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回复,感谢王老师的辛勤栽培。

  感谢哲学系的刘叶涛老师。刘老师是一位极具魅力的老师,上课时热情洋溢,思维活跃。在他的课堂上总是能够轻松地学到一些难以忘记的知识。同时,刘老师在我的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衷心感谢您。还要感谢哲学系的其他几位老师。感谢刘邦凡老师,您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影响了我,开阔了我的眼界。感谢李景春老师,您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师,在您的课堂上我学到了许多受用终身的道理。感谢闫顺利老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深地打动了我。

  感谢万长松老师,您是一位兼具学术和幽默气质的老师,您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感谢王磊老师,您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老师,既是老师也是朋友,感谢您的教导和帮助。感谢刘伟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

  同时,感谢学校和文法学院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这么好的便利条件,感谢一起学习的同学和一起生活的室友,感谢家人和朋友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