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基于杜威哲学认识“探究”的过程及其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2 共2096字
论文摘要

  杜威哲学观的形成并不像其他传统哲学家那样从哲学的思辨出发,而是从非哲学领域中---尤其是心理学、生物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得到启示并发展为一个自己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知识的定义并非是普通哲学家的"真理"---它贬低感觉和经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知识,如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等;杜威认为知识就是传统哲学家经常批判的对象,即从经验而来的常识,它将主客两者完整地统一于个体之中.

  杜威为了弥补传统哲学家所留下的缺陷,他把"从经验到自然的进抵过程概括为'探究'"[1],知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使用的,不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一种不断变化,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它统一于人的行为和经验中,也是"探究"的结果及目的;杜威就此开启了人类对于知识观念上的转变.

  "探究"的过程首先也必须依靠外界的感性材料,继承了自柏拉图时代就形成的传统思想,但与此不同的是杜威并不排斥感性材料,而只是反思程度上的不同;柏拉图却认为感性材料只是成为理性世界的基础和工具.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探究"方法的步骤,以此解释了"什么是探究?".首先,探究的先决条件,即不确定的情境,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发现问题",但具体是什么问题现在还并不得知,只明白有些东西不对.这就促使我们必须灵活运用我的思维,如果一个思维不够活跃的人未必会及时发现问题,在快节奏和充满竞争的现代生活中就会落后于别人一步.其次,对于一个问题的建构,即对问题的定义,问题的所在之处.

  在这点上,杜威把语言作为了一种理智工具,只有表述出问题所在,才能让别人和自己明白,而并不像传统哲学家所认为的"天赋观念"和"先验能力"等,因而这个系统自身是经验的、可被修正的"[2],我们用语言对发现问题的表述时,可能会在阐述过程中自身会发现新的问题,或许这种表达稍有缺陷,换种方式可能更合理些,因此它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有了这种新的经验对于刚刚的问题或许更清楚明了.第三,确定问题解决办法,问题已发现、表述,紧接着就是解决,发散自身的思维,想到的解决办法肯定不只一个,可以设想多种方案,是第三步的主要任务.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方法有许多的模糊性,我们不仅只是用大脑思考,同时也要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分析和解释一些数据等,哪种情况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再次,是进行推理,对前一步骤进行检测,对所设想的方法的意义进行发挥,看结果是否对问题有所帮助.即进一步的观察和试验前一步的方法是否可行,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综合而来的方法运用到问题当中看能否行得通,也就是所谓的"意义的可操作性";然而,事实不能单个构成证据,只有把多个事实综合一起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组织起来才能得到体现.在此检测过程中,必须培养自身的交流和解释能力,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结果,首先别人听起来满意而且不会觉得无意义.

  此五环节,胡适概括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1],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杜威的"探究"方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形式,同时也对人们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客观概括.杜威分为五步是在从事实出发的同时,又要重视反思和推理的作用,当然,杜威为了改变曾经那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只有把"探究"思想运用到大众的教育上才能塑造新一代的世界观.

  我们当代教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说明不仅是科学,而且学习、教育也有必要运用"探究"的方法.杜威特别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体制进行了批评,"在大体上,科学是作为一套现成的知识与技能来教的,它的教学在大体上并未顾及到科学实际进入人生的状态,并未把科学作为一具最高的人文学科去教,而是把科学作为牵涉到人生关系的'外面的'一个世界的科学去教"[2],由此可看出,他的目的就是使科学人文化,即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创新及探索,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

  "探究"正好与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要求相似:"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六部分"[3],可看出,杜威的科学"探究"思想的结构对教育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方法会让人情不自禁想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抛给你一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之前观念的不完整,不断地批判自己使之到最后呈现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把此结果运用到每个种属关系中,即"可操作性".在"探究"中,知识的获得是主体对问题的一种积极反应: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如果无法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反之,行为同时也不是来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那就会有一种轻视知识的心理;或许,对于名次和成绩总分对他们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力,但性质已然发生了改变.书本知识也许只是针对考试,对于日常生活,可以通过所学知识逐渐扩展并发展自身能力,鼓励他们创新与自主探索,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杜威把科学与哲学中的"探究"与创新思想引入教育中,对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全方面的考虑,为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2](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3]赵长林,科学探究与民主社会:解读杜威科学探究思想的深层结构[J],教育理论研究,2010(增):04-06,第1页.·310·鸭绿江2014年7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