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6478字
摘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 (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1].据统计,全球髋部骨折大约以每年 160 万的数量递增[2 -3].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时间长,需长期卧床,并发症发生率高,伤后第 1 年死亡率高达23% ~ 34%[4].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在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条件下,早期手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稳定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目前临床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本文就目前常见的几种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1 保守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有些高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全身情况极差或其他一些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保守治疗常采用的方法有皮牵引、胫骨结节牵引、穿 “丁字鞋”等。但保守治疗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死亡率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数主张尽早手术,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

  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获取稳定、坚强固定,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Dornk等[5]研究结果显示,IFF 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转子间骨折手术方法日趋多样。

  2. 1 多根针固定

  早期内固定材料不理想,IFF 患者多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或有限切开,用 3 ~ 4 根斯氏针或加压螺纹钉或双头加压螺纹钉等进行固定。该方法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不需输血,费用低。但固定强度差,患者不能够早期功能锻炼,且易出现针道松动、拔钉、骨折移位、断针及髋内翻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2. 2 髓外固定系统

  2. 2. 1 Jewett 板 Jewett 于 1941 年最先报道了该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该内固定装置由三翼钉和侧板组成,钢板与钉为一体,有固定颈干角 ( 90°~ 35°) ,对稳定型骨折固定效果良好,但对不稳定型骨折,早期下床活动可造成钉折弯断钉、松动、钉尖穿破股骨头及髋内翻等并发症。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技术的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后 Jewett 板已经很少使用[6〗。

  2. 2. 2 角钢板 角钢板最先由 AO 学派提出并用于临床。其设计为一整体结构,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和抗旋转能力,固定牢靠。但角钢板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求一次性成功; 同时手术创伤大,出血多; 早期活动后易发生髋内翻。

  2. 2. 3 动力髋螺钉 ( DHS) 动力髋螺钉 ( DHS)由波兰学者 Ernst Pohl 于 1951 年设计,最初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1964 年美国 Calwson 首先报道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经国际内固定协会 ( AO/ASIF)改进称为动力髋螺钉。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DHS 曾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经典的方法[7〗。其通过较粗的拉力螺钉及侧方钢板,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并具有静力及动力滑动加压的作用,可起到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DHS 抗旋能力较差,在骨折粉碎严重时,由于 DHS 置于股骨近端外侧,位于负重力线的外侧,动力臂长,容易发生拉力螺钉切出、钉板断裂及退钉等并发症。目前对于股骨转子下骨折,DHS 已经是禁忌证。D. Van Embden 等[8〗强调骨折的分型十分重要,正确的分型可以指导内置物的选择以及骨折的准确复位。童培建等[9〗报道了 267 例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其中 42 例内固定失败,DHS 占 16例,骨质疏松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又一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期有学者对 DHS 进行改进,还出现了 MSP、TSP、角度可调钢板、双钩螺钉、侧方钢板联合髓内针等,但其疗效均有待临床验证。

  2. 2. 4 动力髁螺钉 ( DCS) 动力髁螺钉 ( DCS) 是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 Neer 等最早推荐应用的。最初用于股骨远端髁间骨折的固定,随着多次改进,最终发展成 DCS,并用于治疗髋部骨折。DCS 具有悬臂梁系统设计特点,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使应力发散,钢板不宜变形,DCS螺钉固定时滑动螺钉入点较高,并且能在骨折近端股骨颈内增加一枚螺钉固定,增加了近端的抗屈曲旋转能力,对不稳定骨折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证。国内张兆德等[10〗研究认对 Evans 分型Ⅳ、Ⅴ型骨折及外侧壁粉碎骨折的行 DCS 内固定术比 DHS 更恰当。对首次行DHS 螺钉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的患者 DCS 螺钉可为其翻修术的一种方法被应用。但 DCS 不分左右侧,术中也存在钢板前缘贴附不佳、手术出血多、创伤大等缺点。

  2. 2. 5 经 皮 加 压 钢 板 ( percutaneous compressionplate,PCCP) 又称 Gorfried 钢板,20 世纪 90 年代,Gorfried 从微创治疗的理念出发,在动力髋螺钉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钉板系统 - 经皮加压钢板[11〗。其主要由 1 块钢板、2 枚股骨颈动力螺钉和 3 枚股骨干螺钉构成,其双轴固定系统加强了抗旋转稳定性,两颗平行的股骨颈螺钉有效地防止股骨头旋转和螺钉滑脱,具有静力和动力加压的作用,可允许患者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可预防DHS 螺钉切割并发症的发生。经皮加压钢板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可通过软组织沿股骨干滑移,通过微创切口置入,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Yang 等[112、Gian-cola 等[13〗有关经皮加压钢板治疗 IFF 病例报道中也得出相似结论。PCCP 钢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受辐射少、能早期活动、方便护理等特点,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即安全又有效的微创手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有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证[14〗。

  2. 2. 6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股骨近端锁定板是在动力加压接骨板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的基础上,结合 AO 的点接触接骨板和微创稳定系统的临床优势而研发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骨折内固定系统[15〗。其中 Smitll - Nephew 公司 PERI- LOC PFP ( 以下简称 PFP) 具有代表性。PFP 设计特点是: ( 1) 在股骨近端拥有多达 6 种不同的螺钉选择,5 颗螺钉支持股骨颈及头部,1 颗对准股骨距。多点固定在粗隆区最大程度增加了置入物抵抗旋转和内翻应力的能力,另外每个孔都具备锁定和非锁定选择,利用锁定和非锁定型螺钉,PERI - LOC 系统能够建立角稳定结构,能有效的对抗成角塌陷以及旋转移位,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能有效地协助复位; ( 2) 钢板解剖型带弓形的干部使其对骨质的覆盖最大化,并向下延伸至股骨干以获得置入物的良好贴合; ( 3) 通过可透射线的瞄准器进行微创操作,可减少可能产生的软组织损伤和对血供的破坏。PERI - LOC 系统能够建立角稳定结构,有效的对抗成角塌陷以及旋转移位,在增强稳定性的同时能有效地协助复位。该方法简单,创伤少,应力集中少,符合生物内固定要求,能减少内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塌陷等并发症。目前 PFP 已经成为治疗 IFF 较为常见的手段,但其研究效果还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