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作用

来源:教师教育学报 作者:王宝珠;彭文波;申仁洪
发布于:2018-10-29 共7630字

  摘要: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简式版) 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对310名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与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1)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前途偏见、专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 与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4种人格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神经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 (2) 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 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感受到的专业偏见间接影响其专业认同。

  关键词:特殊教育; 专业认同; 大五人格; 偏见;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personality types and social prejudice perceiv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ecial education.At total of292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types' questionnaire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ir social prejudice.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First,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has appar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ejudices of their future and majors;it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our kinds of personality types of preciseness, agreeableness, openness and extraversion;but it has appar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rvousness.Second, preciseness, agreeableness and openness have direct effect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affect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indirectly by the prejudices of majors which perceived by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Keyword:spec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big five personality; prejudice; mediating effect;
 

特殊教育


 

  一、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 基本实现市 (地) 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 (市) 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从全国来看,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 但稳定性不强, 与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2]。实际上,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4,5]。相关研究表明,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 仅处于中等水平[6,7]。可见, 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心理机制, 为相关机构的决策提供依据, 不仅有助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自信, 对维护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稳定性,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 逐渐认可、接受、喜爱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 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 依据专业选择职业, 并愿意将所学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目标[8]的一系列认知、情感或行为, 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的动态概念。学习者在与其他参与者复杂化互动的过程中, 会因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的既有看法, 可能会对某一专业由陌生到喜欢并为之付出努力, 也可能会由喜欢到茫然甚至背弃[9]。因此, 专业认同可能受到人格的影响, 也可能与个体对环境的体验密切相关。

  “人格”指决定个体的风格并影响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特殊模式[10]。已有研究表明, 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部分人格类型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有效变量。如胡志海、黄和林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人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证明高情感的个体更易认同旅游服务类工作[11];林良章、卢芳芳等人的研究发现, 具有高内倾与知觉的人更适合学前教育工作, 该类型的人也更容易对学前教育产生专业认同[12]。但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人格类型之间的关系却尚无研究。

  外在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归根结底要经过个体的认知与体验发生作用, “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体现了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人格是个体行为体系的核心, 因此, 感受到的社会偏见可能在人格影响专业认同的路径中具有中介作用。所谓“偏见”, 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13], 它是人们固有的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看法[14]。国外研究者对人格与偏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发现不同人格类型会影响偏见水平的高低。如Sibley等人认为, 人格类型与偏见具有相关关系[15]。Village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平的偏见与神经质人格直接相关, 外向性人格不会直接影响外群体偏见, 但是会导致更多的与外群体的接触进而降低偏见程度[16]。Rodriguez对国家认同和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7], James发现偏见可以预测民族认同[18], 这说明偏见与认同之间关系密切。

  特殊教育专业是为特定弱势群体服务的, 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尤其必要。当前, 关于该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 已有研究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特殊教育专业尚不得而知。因此, 本研究假设, 人格类型能显著预测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其感受到的社会偏见在专业认同中具有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31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2份, 有效率为94.19%。其中, 男生22人, 占7.53%;女生270人, 占92.46%;大一年级164人, 占56.16%;大二年级98人, 占33.56%;大三年级30人, 占10.27%。

  (二)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由秦攀博编制, 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皆较好[19], 问卷的总α系数为0.953, 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共计23个题目, 包含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4个维度。量表5级评分, 从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确定”、4“大部分符合”到5“完全符合”, 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2. 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

  “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由冯维、蒋仕菁编制[20], 从1“从未感受到”、2“很少感受到”、3“偶尔感受到”、4“经常感受到”到5“总是感受到”5个等级, 5级计分, 包含34个题目4个维度 (前途偏见、能力偏见、地位偏见、专业偏见) 。经检验, 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918、0.773、0.926、0.671, 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47, 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主要拟合指数为:χ2/df=2.62, RMSEA=0.39, CFI=0.84, IFI=0.91, CFI=0.91, 说明本问卷结构效度良好[20], 可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3.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简式版)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简式版) 由王孟成、戴晓阳等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CBF-PI) ) 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在本研究中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类型的α系数分别为0.812、0.822、0.795、0.894、0.813;编制者报告的问卷测量信效度指标较好, 可用于相关的研究[21]。问卷共40个题目, 包括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5个人格类型, 每个类型分别通过8个题目测量。量表6级评分, 从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有点不符合”、4“有点符合”、5“大部分符合”、到6“完全符合”。其中除了第4、9、20、21、23、34、35题是反向计分外, 其他题项均正向计分。

  (三) 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变量的总体特征

  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进行描述统计 (详见表1) , 结果表明,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68, 呈现出整体较为接纳的趋势。“感受到的社会偏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理论中值, 说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并未感受到明显的社会偏见;4个维度相较而言, “专业偏见”维度得分较高。在人格类型上, 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3种人格类型得分略高, 表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以这3种人格类型为主。

  表1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的描述统计 (n=292)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 人格类型能预测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专业认同的不同表现, 具有显著回归效应。其中, 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 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对专业认同具有间接效应。

  (一) 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直接效应

  在本研究中, 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 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被试在这3类人格维度得分较高。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类型的特质, 如喜好变化的、独立自主的、有同情心的、助人的、细心的、有组织的[22]等, 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以后所从事工作的要求较为匹配, 所以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张兴贵、郑雪[23]认为:宜人性人格者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且产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他们心肠软且脾气好;而严谨性人格者则效能高、有能力、工作努力、有爱心、工作勤奋;开放性人格者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有创造性, 其生活充满新奇和变化。以上这些特质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相吻合。也就是说, 具有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 其自身特质与专业要求较为匹配。我国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 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 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24]为人才培养目标, 而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3种人格类型的大学生更容易与特殊儿童共情, 对特殊儿童给予积极关注, 在教学方面能够做到认真、有耐心、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并积极寻求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 因此较为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进而也更容易有较高的专业认同。这一结果与林良章等人[12]的观点相似, 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类型特质如果与专业要求相匹配, 则专业认同度更高。这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被试在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这3类人格类型上得分越高, 越容易有较高的专业认同, 这一结果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和特殊教育教师的招录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间接效应

  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感受到的专业偏见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其专业认同水平, 这一结果部分证明了研究假设。本研究中的被试在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类型上得分略低。黄希庭 (2007) [22]认为, 这两种人格类型的两极为平静-焦虑、安全-不安全、自我满意的-自我怜悯的和爱社交的-退缩的、爱玩闹的-冷静的、热情洋溢的-保守的, 这些特质可能不会直接影响专业认同。但是McCrae和Costa[25]认为, 相对于内倾者而言, 外倾者更为开朗和活泼, 但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消极情感。通常认为, 神经质人格类型主要评定个体的顺应程度和情绪稳定性, 外向性人格类型主要评定个体与他人在行为互动上的强度、频次等[26]。这两类人格可能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特性有关。在“神经质”人格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其情绪越不稳定, 更易产生消极情感, 更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偏见, 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增多了即会降低其专业认同水平;在“外向性”人格维度得分高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人格类型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 因与他人的互动频次更多、交往程度更深, 故有可能使其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也更多, 从而导致其专业认同度也不高。

  五、结论与建议

  已有研究大多单独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偏见与认同、人格与认同以及人格与偏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最后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并据此提出3点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前途偏见、专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 与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这4种人格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神经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

  第二, 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 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感受到的专业偏见间接影响其专业认同。

  (二) 建议

  首先,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制度, 注重对考生人格的测试。

  本研究发现, 在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这3类人格类型上得分较高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其专业认同度也较高, 而在神经质、外向性这两类人格类型上得分较高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其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这启示我们:各高校在对特殊教育专业考生进行考察时, 除了高考分数, 还应将其人格测评结果作为招收考生的重要依据。

  在严谨性人格类型上得分高的考生, 多表现出负责任、处理事务有逻辑、富有进取精神、勤奋等特质, 应该是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的首选对象;在开放性人格类型上得分高的考生, 通常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富有艺术气息等;在宜人性人格维度得分高的考生往往表现为信任他人、体贴、富有同情心等。以上这些人格特质均符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也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吻合, 因此, 高校在招收特殊教育专业考生时, 建议对其进行人格测试, 并尽可能招收在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这3类人格类型上得分较高的考生。

  其次, 为特殊教育正名, 让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特殊教育。

  本研究发现,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偏见在人格与专业认同之间有间接效应。众所周知, 个体的人格特质是比较难以改变的, 但是社会偏见却可以改变。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对待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 不对其存有偏见, 那么即使是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 也能够对其专业拥有较高的认同度。目前, 不少人认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只“是因为有爱心”, 或者纯粹是想“去特殊学校养老”[19], 缺乏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性的客观认识;而通过访谈笔者还发现, 关于特殊儿童, 不少人仍保留着原来的刻板印象, 认为所谓特殊儿童就是“傻子”“智障者”。

  针对以上现象, 笔者认为应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大力开展特殊教育知识普及活动。虽然目前, 每一个县基本都设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 但是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数量仍然偏少。因而除了传统的活动, 如社会团体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高校举办特殊教育知识讲座外, 还应该借助社区的力量来为特殊教育正名。社区覆盖面广, 包括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员, 因此影响力也更大。可在社区内或社区间开展“普特结伴”活动, 让特殊儿童家庭与普通儿童家庭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伙伴关系。通过丰富多样的“结伴”活动, 让更多人增进对特殊群体的认识与理解, 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特殊教育, 进而减低或消除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偏见。“普特结伴”还可促进普通儿童对于生命多样性的理解以及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相融。

  最后, 高校教师应引导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相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其专业性强、各项能力要求高, 绝非仅仅拥有“情怀”或者“爱心”即可。

  作为一名准特殊教育教师, 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 需要在学习期间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应对各种特殊对象的智慧与能力, 如此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的教育对象, 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同时为了成为这类专业人才而不断地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小红.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8) :49-59.
  [2]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3 (11) :3-7.
  [3]顾定倩, 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1) :3-9.
  [4]张茂林, 盛永进.特殊教育师范生对特殊教育的工作价值观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9) :91-95.
  [5]王雁, 顾定倩, 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6 (4) :55-60.
  [6]官春兰, 王雁, 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 2011 (4) :22-29.
  [7]毛做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利他动机、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8]安芹, 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2) :203-206.
  [9]王顶明, 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18-22.
  [10]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302.
  [11]胡志海, 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 (6) :1498-1501.
  [12]林良章, 卢芳芳, 李丹凤, 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人格类型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1) :5-8.
  [13]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20.
  [1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49.
  [15]SIBLEY C G, DUCKITT J.Personality and prejudice:a meta-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view[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12 (3) :248-279.
  [16]ANDREW V.Outgroup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religiosity:disentangling a complex web of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UK[J].Psychology of Religion&Spirituality, 2011, 3 (4) :269-284.
  [17]RODRIGUEZ A, BETANCOR V, ARINO E.National identity and prejudice:is nationalism associated with xenophobia?[J].Estudios De Psicologia, 2013, 34 (1) :37-47.
  [18]AUDREY J, ELISA H.Interethnic prejudice as a function of identity and perceived conflict[J].IPFW Student Research and Creative Endeavor Symposium, 2016, 30:3.
  [19]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0]冯维, 蒋仕菁.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的偏见与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9) :49-55.
  [21]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 (4) :454-457.
  [2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94.
  [23]张兴贵, 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 (2) :98-103.
  [24]王雁, 李欢, 莫春梅, 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25 (1) :28-34.
  [25]MCCRAE R R, COSTA P T.Adding liebe und arbeit:the full 5-Factor model and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1, 17 (2) :227-232.
  [26]MCCRAE R R, COSTA P T.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 1980, 38 (4) :668-678.

原文出处:王宝珠,彭文波,申仁洪.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J].教师教育学报,2018,5(04):29-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