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学理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0 共6357字
  第二章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学理性分析
  
  随着文明的演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升华城市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本文若要研究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需要具备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首先需要明确: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升华,还是物质层面的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新兴业态的孕育发展,都不开现代科技的辅助;无论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意还是科技成果的产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文化深刻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影响着科技产品的内涵价值。本章围绕文化中包含科技的要素以及科技中包含文化的要素进行一个系统梳理,然后从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机制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最后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模式。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

  
  2.1.1 文化的科技要素
  
  文化的科技要素主要表现为科技加速了文化成果的转化,丰富了文化的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见图 2-1),使得文化的原创力、传播力、感染力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也是一种文化,正如上文中文献综述所提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两种科学,也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是科学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科技应用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电子书、3D 电影等融合了文化与科技两种元素的事物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如此,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智能手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智能手机集通讯、拍照、阅读、影视播放等个各功能于一体,成为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文化传播载体,大大缩短了文化传播的时间,打破了空间隔离。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地的发送信息,传播各种文化,包含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形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技推动了文化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科技创新缔造城市精品文化的重要因素。
  
  文化中的科技要素表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中对科技的应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城市精神文化的传播力度。科技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载体,例如:纸的发明使得文化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
  
  互联网的使用使得文化能够打破时空局限,更快更广更有效地传播。可见,科技是人类文化发展演进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没有科技的存在,很多文化成果将难以保存下来,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将被历史遗忘。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2.1.2 科技的文化要素
  
  科技中的文化要素主要是一种精神力量和创新氛围,这种精神力量和创新氛围的文化能够引领科技进步,精神文化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可忽视。文化积极的影响着技术、批判陈旧的科学技术与相应的组织行为方式和观念,引入新技术及与之相应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新观念的到来。文化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会影响科技的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科技中的文化要素还表现为科技体现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可以使冰冷的科技产品展现人性的温暖,展现文化艺术的魅力,提升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体现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依靠知识文化不断创造出来的成果。在科技创新创造过程中,科学家的创意理念、意志品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且,创意创新理念能否被付诸实践,和所属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文化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使得创新实践有理可循,有章可守。不同的文化素养、心理结构和知识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进而影响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演变。体制机制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是一种规律,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东西。人类社会到处都可以见到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所以,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文化创新包含了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通过激发创新理念、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繁荣科技文化,推动科技进步(见图 2-2),彰显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科技创新创造。
  
  2.1.3 文化与科技融合
  
  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解,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概念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用将科技注入传统的文化产业之中,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主要指的是“文化的科技化”.广义的概念主要来自 2009 年欧洲有关“创意”和“创新”的讨论,这一概念突破了文化产业的范畴,而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作为两种要素资源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双向融合的跨界概念。换句话说也就是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科技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本文在理论研究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概念。从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及融合内涵可以看出,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二者的融合,并非单靠双方促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为科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素材,丰富了科技产品的内涵,科技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价值和品质,最终推动了传统文化科技相关产业的更新升级,促进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科技产品的消费需求。科技与文化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但二者并不只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要形成“1+1>2”的叠加效应,使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较融合之前,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进而提升文化科技相关产业、相关产品的品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上海加快迈入文化繁荣、科技实力雄厚、宜居宜业的世界城市。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和科技一体化衍生创造力的过程,既包括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包括科技领域的文化建设;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不仅在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在科技创新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融合发展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机制
  
  2.2.1 机制
  
  《新词语大典》里认为:机制,又称“机理”,原指机器的构造原理和工作方式、机器内部各部分间的组合、传动的制约关系,现泛指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机能、功效。现代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都借用“机制”一词,形成了心理机制、社会机制、经济机制、政治机制等概念,其中机制泛指引起、制约事物运动、转化、发展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方式,包括事物内部因素的耦合关系,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功能作用的程序以及转变的契机等。揭示事物运动的机制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对本质的认识。
  
  一般来说,创新的机制主要有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主要是人才、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保障,它贯穿整个融合创新机制的始终,且保障机制在运行机制中有所提及,本章的政策保障和人才保障都是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就不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
  
  2.2.2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Dynamic Mechanism),可被称作激励机制,放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概念的理解中,是指在某些因素的驱使下,创新主体(主要是文化科技相关人员)自觉主动从事创新创意活动,力求使得文化科技相关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一种机制。动力机制既包含精神层面的激励,也包含物质等层面的激励。一般来说但物质激励才是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最根本推动力。它是社会生产经济主体的利益同社会生产目的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企业家百科全书》以及《港口经济辞典》中关于“动力机制”的解释是这样的:动力机制包括宏观经济动力机制、中观经济动力机制、微观(企业或生产单位)经济动力机制和个人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因此,动力机制是一个有许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宏观经济运行的动力来自对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追求,和协调稳定的发展。中观经济(部门和地区经济)动力来自部门和地区对利益的追求。微观经济动力来自微观层面的企业职工利益的追求。劳动者个人经济动力来自对收入最大化的追求。本文所讲的融合创新动力机制是指中观层面,只涉地区对利益的追求。
  
  上述各种动力机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作为经济动力发挥作用,它们之间不能互相取代。从根本上说,动力机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之间有时作用相反而互相抵消。因此,必须创造条件,减少这种抵消,调整动力机制,构成顺向合力,推动经济发展。
  
  2.2.3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Operation Mechanism),是指在一个系统内部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运行中需要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各种资源的合理结构。
  
  通过运行机制作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可以有效地将文化的元素融入科技产品中,也可以将科技的元素渗透进文化产品中,提升文化产品和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企业可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果的转化提高人民福祉和社会效益;人民可以在体验现代科技带来新鲜、精彩事物的同时,感悟文化的深刻内涵,享受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变化,感受新时代的魅力。
  
  2.3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分析
  
  协同创新理论源自于美国 Chesbrough 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组织可以通过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意、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与组织内部的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优化,并创造出新价值。而协同创新理论则升级为一种资源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通过组织模式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资源整合,产生一种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果。
  
  协同创新理论可以看作是由协同理论和创新理论两个理论糅合而成,但它们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相加,而是充分吸收了协同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合理内核,逐步完善而成的一种新的理论。协同理论(synergetics),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着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 1971 年正式提出,并在 1977 年发表《协同学导论》一书,初步建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和经济学。哈肯认为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学科。
  
  哈肯强调,协同理论从整体出发,认为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和各要素的“协同”会使无序转化为有序,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变成有序的整体合力并形成整体功能;反之就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形成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协同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限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协同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形式,强调不同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突破既有壁垒,又广泛寻求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创新要素的匹配,获得超越独立创新的协同放大效应。
  
  贝塔朗菲认为“文化系统具有整体性,应把文化视为有机系统”.作为文化系统来说,可以由不同的文化特质构成,如意识形态、制度等;而科技系统则是一个生产科学和技术产品的系统。无论科技系统还是文化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着动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本身科技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也进行着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在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由于内部共性关系和外部力量不断走向融合,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创造出新兴事物。虽然融合为一个系统,发挥着单一文化系统和单一科技系统叠加也难以企及的巨大作用,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应。本文将协同创新理论引入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视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协同创新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文章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视为一个系统,然后深入剖析文化与科技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具备怎样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两大机制内部的各个要素,然后基于此,建构有效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从而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这一组织模式如何运作,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共同繁荣。
  
  2.4 融合模式
  
  2.4.1 理论层面的融合模式
  
  文化科技融合,是指文化与科技两种要素相互渗透,互相作用,变成文化与科技互相包容,成为一个整体的状态,文化中呈现科技魅力,科技中充盈文化内涵。根据理论分析可知,文化中包含了科技的要素,科技中亦包含了文化的要素,基于这一基础,考虑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向,我们可以将融合的模式分为两类,分别是单向融合和双向互动两种。
  
  (1)单向融合模式
  
  单相融合模式是一种单方面的融合过程,是文化与科技这两种要素分别作用于对方之后(不考虑反作用)只产生的一种变化,获得一种结果。换句话说,要么科技作为一种外在要素融入文化之中,使科技演变成一种内在要素,产生科技文化;要么文化作为一种外在要素融入科技之中,使文化演变成一种内在要素,产生文化科技。
  
  (2)双向互动模式
  
  双向互动融合,主要侧重于强调文化与科技这两股力量相互作用,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作用之后,另一方也必然对其产生作用,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力”这一概念。双向互动模式真正强调文化与科技的相互渗透,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展现“1+1>2”的作用,使文化与科技两个子系统产生超越自身的单独作用,使二者的关系更为立体、全面、客观。
  
  2.4.2 实践层面的融合模式
  
  本文探讨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层面的融合模式只考虑产业化的结果,而不考虑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包含的内容。根据理论层面的解析和实践层面的探索,考虑创新创意作用的发挥,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化结果细分三种(见下图 3-5):
  
  第一种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也就是将科技元素注入传统文化产业中,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换发新的光彩,发展文化科技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比如将 3D 技术应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使电影电视呈现更加立体逼真的效果,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饕餮盛宴。3D 电影电视将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使传统的影视文化产业换发新的生机。现在,3D 电影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 3D电影行业本身的繁荣,也刺激了传统 2D 电影的繁荣兴旺,使得中国电影票房一次次被刷新记录。
  
  第二种是将文化的元素应用到科技产品中,使得科技产业的内涵得到升华。也就是科技产业融入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提升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提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比如:手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产品,却能够玩出文化内涵。华为将 Mate S 的卖点进行了东方化的完美演绎,且这种演绎方式不同于以往我们经常看到的博眼球招数,灵动之余不失韵味,将现代科技与古典文化进行了完美,让极致科技的手机,也能富含人文温度,让消费者产生文化共鸣和文化归属感,深受消费者喜欢。
  
  第三种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缔造新兴业态,文化产业应用现代科技升级,形成文化科技产业,科技产业融入文精华提升实质内涵,实现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科技文化产业,甚至产生新兴产业业态。也就是在原有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亦能够创造出新兴业态,发挥“1+1>2”的协同创新的效应。动漫产业就是一种新兴业态,它不是单纯的被赋予时代特色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科技发达缔造的产物,它是将或历史文化或现代文化或未来憧憬中的某些精神内核借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设计制作出的一种新兴产业。动漫产业既是文化精神的凸显,也是科技创新的杰出作品。
  
  目前,世界上动漫产业最发达的地区是日本,它已经较早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涵盖了漫画出版、动画播放、以及玩具公仔等相关衍生品的开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