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9 共46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失独家庭中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在失独家庭中的应用研究导论
【第二章】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困境 
【第三章】 “失独家庭”的真实需求 
【第四章】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社工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的探讨 
【第六章】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专业社工服务失独家庭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6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结合全国各地的社工介入成功实践经验,就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6.1宏观层面的策略

  6.1.1 打造良好的政策氛围,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政策倡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技巧之一。“心理不平衡”,是失独群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2015 年 5 月,一连三天,在北京市知春路国家卫计委办公区前,聚集了近千名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以他们所说的“柔性陈情”方式,向国家卫计委表达诉求。失独家长们认为国家有关扶助政策执行得不尽人意,希望政府体察下情,做出政策调整。从这事件中各级各界都要反思,特别是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这一群体敏感的心理特征,认真、系统地调查他们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求,在出台实施养老保障、医疗救助、情感陪护等方面政策和措施,要切实保护这些群体的自身利益,根除他们普遍存在的“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政治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社会工作者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政策倡导,为失独群体争取政策的保护和应有的权益。

  6.1.2 建立健全救助机制,解除后顾之忧

  对失独家庭开展救助活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工作机制。但是总体来看,救助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健全的救助机制。在救助标准上,各地标准不一,总体而言明显偏低。在我所调查的社区中,目前国家针对失独群体的扶助标准是 120 元每月,这对于日益上涨的物价水平和他们越来越多的医疗开销,显得微不足道。以北京市为例,2014 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3910 元,而当前计划生育家庭特殊扶助金的发放标准虽经提高每人每月也只有 500 元,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可谓杯水车薪。近期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增 305 元。2015 年 3 月,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5 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市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针对北京市失独家庭提供的扶助金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帮扶措施更加周到细致富于人性化。但是整体考量,与上述提到“柔性陈情”事件失独父母的诉求也还有距离。政府应该完善失独家庭在收入、医疗、养老方面的相关政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关注和呼吁改善“失独”家庭的物质生活帮助,探索和建立起适应物价水平增长的救助机制。只有保障“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因失独而恶化,才是失独群体走出心理桎酷,回归社会,走向新生活的基础。国家每年发行大量的彩票公益金,如果每年从中划归一小部分建立失独家庭救助专项基金,相信这将解决一大部分失独人群的物质需求。

  6.1.3 创新养老方式,确保老有所乐

  失独群体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在以后的养老生活中更多地倾向于相互慰藉、抱团取暖的方式。在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三种主要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而言,养儿防老已不可能,居家养老有诸多不便。特别是失独家庭中的单亲家庭,大多数人也不会选取居家养老的方式。因此,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必将为更多的失独人群所选择。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的开展,在政策上、资金上对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给予支持。与此同时,探索在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工作中,更多兼顾失独家庭承受沉重的心理之痛,与失独群体成立的自助组织合作,尝试单独成立由失独人群自由集中居住、被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养老方式。国家针对失独群体出资建立统一的集中养老机构,有别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方式,能避免失独人群常因子女的探访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对失独人群来说是一种人性化的选择。而要确保失独人群老有所乐,则更是建立统一的集中养老机构需要多方面考虑的课题。在这些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要做更充分的探索。

  6.1.4 调整人口政策,减少失独家庭数量

  减少失独家庭数量,是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治本之策。我国的生育控制政策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政治成本高昂的特殊政策。1980 年 9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许多已不存在,30 多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3 年 11 月15 日,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我国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2015年 3 月 1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现在正在推进,也正在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会根据评估的结果,也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权衡利弊,但是必须依照法律程序来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这是值得欣慰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其成长的漫长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导致整个独生子女家庭也随之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要想从根本上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减少独生子女家庭的产生。然而,人口再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很多符合单独生二胎条件的年轻人并没有选择生育二孩,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在我国仍将呈现增长的势头。实施灵活而人性化的人口政策,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智慧的大课题,亟需未雨绸缪。

  6.1.5 创新社会精神关怀策略

  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表明,解决好失独群体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应对失独家庭危机关键一环。北京市西城区近年来通过各级各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区约 70%的失独家庭已走出危机,并对应对未来的困难充满了信心,信任政府的决心和努力。但是,“丧子之痛哪那么容易就忘怀”,这是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在接触失独家庭的共同感受。工作基础如西城区尚有 30%得家庭希望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抚慰。因此,许多社工机构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并秉承“不打扰”就是最大尊重的原则,默然关注,实与社工机构秉承的主旨和原则不符。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或成立为“失独”家庭提供精神危机干预、精神慰藉服务的专门机构,或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专门机构,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的精神危机干预与精神慰藉服务,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官方的宣传称,许多失独家庭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然而,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观察,这些活动大多是过年过节的关怀和陪伴,或者是举办讲座,学习书法、手工、外出采摘、外出郊游等一窝风“官方色彩浓郁”的活动,很难直达失独群体内心。热闹过后的冷清,更加增添他们思念亲人的痛苦。因此,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润物细无声”的介入,更显急迫。

  6.2 微观层面介入的策略

  首先,在服务理念要立足让失独群体重燃生活的希望。特别要注重从身体、心理、社会、灵性四个维度重构个体的生命意义。具体实践上,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失独家庭结成亲情牵手对子,通过日常看望、节日慰问、共同参与活动等方式,关心关爱这些特殊家庭,为他们送健康、送快乐,使他们能够逐步走出阴影,融入社会,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了一群同命相连却无血缘关系的亲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社区工作者的深情厚意,使他们逐步从痛失爱子的阴霾中解脱出来,溶入社会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余热。在这些工作中,发挥失独人群的余热,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通过访谈、交流、接触,对失独人群个体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心愿理想,专业社会工作者要了然于胸,并分门别类记录下来,在各项活动中,发挥其所长,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使其在自助助人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被社会需要、赞许,实现从他助到互助,从互助到自助和助他的转变,达到从感受温暖到传播温暖的目的,从而焕发活力和青春。

  其次,在服务方法上,提倡采用以微观视角为主的个案工作。专业社会个案工作起源于西方,但作为对社会组成分子--个人的关怀,其原理是共通的。用我国当今的政治流行语表述,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爱失独人群的精神,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失独人群所遭遇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失独家庭、失独个体的物质、精神需求千差万别,使微观取向的个案工作更具必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就业问题、修缮房屋问题、调节物业纠纷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医疗救助问题,物质层面的帮助可以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而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则需要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和个性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制定详细周全的暖心计划。“挚爱小屋”是 2012 年由北京挚爱家庭事务所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加入成立的,主要是组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抚慰和家庭治疗,如“久久亲情成员”的付女士,爱女的病逝,丈夫的离去,精神大受打击,挚爱事务所负责人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组成“三人小组”通过‘共情’、“抱团取暖”等心理疏导技巧逐步跟踪切入,逐步从老人不开门到能够入门和老人亲切交谈,使老人融进了正常的社区生活。

  6.2.1 心理层面介入的策略

  对于失独家庭的心理需求,能起最大作用的便是社工了。西城区“新希望家园”的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从专业角度分析,解决“失独”家庭的精神需求,需要关注群体认同、挫折倾诉、精神修复等多个层面的需求。而重塑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失独群体走出困境和危机的基础建设。子女去世后,很多失独父母会陷入自责和对自己的否定,认为别人总是在用不一样的眼神看自己,产生一些错误的主观感受,而这样的心理正是失独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不见得别人有那样的想法。在参与调研的过程中,有这样成功的案例。我总结如下: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失独”的心理阴影,要切实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力量,着重打好“三副牌”.一是打好“服务牌”.组织社工志愿者成立失独家庭志愿服务队,推进失独家庭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明确具体服务时间、内容、方式等,定期上门为失独家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二是打好“暖心牌”.组织志愿者在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进行走访慰问,为失独家庭送去生活用品和慰问金。组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按需随时上门为“心灵家园”特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行为干预,慰籍特殊家庭孤独的心灵。同时,组织普通家庭与失独家庭“结对子”,通过电话聊天、上门看望、动员失独家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排解精神上的空虚。三是打好“亲情牌”.针对失独家庭人员现状,为失独家庭送去“兵儿子”、“学生儿女”等,为“失独”家庭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增强“失独”家庭对未来的信心保障。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5 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市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京卫家庭字(2015)1 号]号召: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积极作用,以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关怀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用爱撑起一片蓝天。感同身受是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则。

  社会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西方,它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6.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爱心服务,将帮助、引导更多的失独家庭逐渐走出失子的阴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