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罗伯特·科米尔的《巧克力战争》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春燕
发布于:2022-11-14 共11258字

  内容摘要:《巧克力战争》是罗伯特·科米尔的代表作,小说内容跌宕起伏,主要围绕主人公杰里拒绝参加学校举办的巧克力义卖活动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表达对一直压迫学生的学校以及守夜会的反抗。《巧克力战争》的人物形象丰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暴力制造型、勇于反抗型、盲目从众型以及懦弱逃避型。在写作手法方面,《巧克力战争》首先采用了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人物形象,其次使用了插叙和设置悬念来展开故事情节。在主题内容方面,《巧克力战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巧克力战争》 罗伯特·科米尔 人物形象 写作手法 主题内容

A brief analysis of Robert Cormier's "The Chocolate War"

  Abstract:"The Chocolate War"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obert Cormier.The content of the novel is undulating. It mainly revolves around a series of eventsthat the hero Jerry refuses to take part in the school's chocolate sale. It expresses theanti reactance to the school that oppressed the students and the "night watch". Thecharacters in “The Chocolate War” are rich in four main types, namely, violencemaking, brave resistance, blind conformity and cowardly evasion. In the writingtechnique, “The Chocolate War” first uses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detaildescription to shape the figure, followed by the use of narration and the setting ofsuspense to expand the plot. In terms of subject content, “The Chocolate War “reveals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explores the growth of youngsters.

  Key Words:"The Chocolate War" ;Robert Cormier;Character image ;Writing technique ;Subject content

  一、引言

  《巧克力战争》的作者是罗伯特?科米尔,他是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

  除了《巧克力战争》,罗伯特?科米尔的主要作品还有《我是奶酪》、《将军与儿子》等等,其中《巧克力战争》和《我是奶酪》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大奖,其中就包括 1991 年的玛格丽特·亚历山大·爱德华终生成就奖。据说《巧克力战争》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他儿子彼得拒绝义卖巧克力的真实事迹,这本书于 1974 年出版,但由于这本小说主题的原因,《巧克力战争》在 2004 年之前一直是是该年度查禁书单的第一名。在 1988 年,《巧克力战争》改编的剧本由基斯·戈登导演,被搬上了大银幕。在国内,由刘雪成翻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巧克力战争》这一版本被大众所熟知。

  《巧克力战争》发表于 19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当时正是青少年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小说主要通过对青少年现实的真实描写,以此来揭露青少年成长面临的问题甚至是社会的黑暗面。小说《巧克力战争》的背景是虚构的三一天主教学校,主要讲述了三一高中的领导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安排学校和学校秘密组织——守夜会共同举办巧克力义卖活动,但守夜会却秘密安排一名高一新生杰里在 10 天内坚持拒绝参与巧克力义卖活动,以此来表达守夜会对学校和老师权威的挑战。于是在拥有 400 名学生的三一高中中,只有杰里一个人拒绝参与巧克力义卖活动。10 天过后杰里依旧坚持拒绝参与这场义卖活动,他是与众不同的,于是他成为了全校公敌。利昂修士代表的校方与阿奇为代表的守夜会同时对他施加压力,想让杰里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通过孤立、校园暴力逼着杰里做出最后的选择。杰里选择坚持进行反抗,但是仅以一个人的力量,反抗最终失败了。

巧克力战争

  二、《巧克力战争》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内容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巧克力战争》中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每个人之间的形象和性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暴力制造型、勇于反抗型、盲目从众型以及懦弱逃避型。

  (一)暴力制造型

  小说中三一高中是一所教会学校,有自己的教义和制度,但是总存在凌驾于这些教义和制度之上的人。学校中不缺滥施暴力、谋取个人利益、组织暴力行为的老师以及欺负弱小的学生。因此,暴力制造型的人物,不仅仅是指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即通过武力欺负弱小的一方;也包括组织暴力事件的人,这些暴力事件可以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混乱,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巧克力战争》中,真正意义上的暴力制造型人物是阿奇、詹达和利昂修士。

  阿奇和詹达是三一高中的学生,阿奇是守夜会的主要负责人,守夜会的每次活动内容都是阿奇想出来的。借着守夜会在三一高中中的名声,阿奇组织着校园里很多的暴力事件,比如书中提到的十九号教室事件:阿奇派落花生到尤金修士上课的十九号教室,要求落花生把教室里所有用螺丝组装起来的桌子、椅子和黑板拧到快掉下来的程度,在上课时造成混乱;提示语事件:阿奇组织学生在雅克修士上课时提到“环境”一词时,全班同学就开始从座位上蹦起来,跳起舞来,扰乱课堂秩序,并指派奥比想方设法让雅克修士说出“环境”这一提示语;也包括杰里指使杰里拒绝参与巧克力义卖活动事件,以此来给学校领导带来困扰。这些事件都多多少少给同学甚至是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守夜会的性质相当于黑帮组织,阿奇是守夜会最主要的负责人,他致力于组织一些可以给学校带来混乱、给学校领导带来困扰的事件。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阿奇是成功的,他达成了自己组织大大小小事件的目的,也让守夜会的成员以及普通学生都对阿奇表达敬畏。詹达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阻截队员,在小说中他发现并坚持了一个真理:“人们都害怕面对尴尬或被羞辱的场合,也害怕在众目睽睽下被单独拎出来。”1詹达在学校里以自己的暴力行为,经常欺负逆来顺受的学生,甚至是骚扰老师,比如他选择在白天用管子抽容易被欺负同学的汽车油;在詹扎和杰里最后的拳击赛中,詹扎朝死里打杰里等暴力行为。

  利昂修士是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也是任职老师,但他的形象不是辛勤的园丁,而是虚伪、暴力、贪婪的,尤其是他暴力的一面,利昂修士对学生实施暴力,面对暴力行为时也无动于衷:利昂修士在上课时手执教鞭,说污言秽语,小说中利昂修士曾经诬陷好学生贝利作弊,就是因为他每门科目都是 A,还抽了贝利一巴掌,最后还自圆其说贝利是最棒和最勇敢的,面对指控勇敢否认作弊;在小说最后,杰里在拳击赛中一直挨打时,甚至要奄奄一息时,利昂作为学校的领导人,没有出来阻止这场暴力事件,反而是站在山头一直观察着。

  在《巧克力战争》中,暴力制造型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凌驾于其他普通学生之上,他们无视道德、学校制度等规范,实施暴力,组织暴力事件,他们是加害者,阿奇、詹扎和利昂修士就是小说中最好的例子。

  (二)勇于反抗型

  勇于反抗即勇敢站出来进行反对和抵抗,这里反抗不是坏人做坏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于“黑暗”中勇于站出来并反抗。而小说中的杰里就是这样的人,他敢于对学校和守夜会的压迫进行反抗。

  小说中,杰里的形象非常饱满,他除了有一些在青春期普遍存在的特点:有对体育的热情,他积极努力参加橄榄球队;有对交朋友的渴望,他有好朋友落花生,也乐意将一起打橄榄球的同学视为朋友;有对性的好奇,他花过几美元买了杂志《花花公子》,给女生打过电话;与此同时,他还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勇于反抗,他的反抗是由他对美好生活和对生活的困惑共同促成的,他想要追求不同的人生。小说中真正勇于站起来反抗的就是杰里。

  杰里的反抗主要体现在他在巧克力义卖事件中的态度。刚开始,杰里是为了完成守夜会的任务——连续十天拒绝巧克力义卖,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赶快回到正轨,但到后来他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杰里躺在床上时想到了曾经在公共绿地上一位青年对他说的话:“你已经错过了这世上很多好东西”他选择了继续坚持不参与巧克力义卖活动的决定,和守夜会的任务无关。这个决定、这声“不要”也将杰里推向了孤军奋战的深渊,“说罢,一阵悲凉向他袭来,那悲凉钻心刺骨。自己就像海难中唯一的幸存者,孤身一人被冲到岸上,闯入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世界。”1在这场反抗中,他首先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次他选择了一个人孤军奋战,最后他在困难时也毅然而然的坚持下来了。但是,小说整体都下来都给人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杰里的勇于反抗在学校和守夜会的压迫下以及周围人的冷漠对待下,变得格格不同,变得一击就碎,变得一文不值:你敢不敢撼动这宇宙?——不要去撼动这宇宙这就是小说中杰里最后的结局。

  (三)盲目从众型

  《巧克力战争》中,盲目从众型人物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只知道跟着大流的脚步,但就是这些看着“无伤大雅”的小人物,大大推动着甚至是决定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最终给小说奠下黑色、压抑基调最主要的推动者。在小说中,这种类型的人物基数是最大的,作者把这类型的人物当成一个整体来写,但也有单独对属于盲目从众型的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如:约翰·苏尔基、丹尼等。

  在小说中,盲目从众型人物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在杰里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这件事上尤为明显。在巧克力义卖活动前期,这些盲目从众的同学都觉得杰里的做法酷毙了,他们非常钦佩杰里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的行为,比如:凯文·卡蒂埃、丹尼等,他们决定随时随地可以结束巧克力义卖活动;在巧克力义卖活动后期,这些盲目从众的同学被守夜会和校方引导,立马以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为荣,比如:吉米·德默斯、瓦尔特等其他人,他们把巧克力义卖活动当成一种时尚、潮流。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杰里最后决定不要去撼动这宇宙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校园暴力,真正促成这个决定的原因是那些盲目的同学们:他们会随时切换选择捧你还是踩你,往往他们会先是赞美你的不同,而后憎恨你咒骂你置于你死地,最终使人坠入深渊。同样,作为十九号教室事件的执行者落花生也曾经受到过这样的待遇:盲目从众的学生在钦佩落花生的时候,又不想与他走得太近,以防事情万一搞砸,会把自己也搭进去。

  小说中这种盲目从众的人非常多,但是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大都没有谈及到某个人物具体的盲目从众行为,小说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这些盲目从众的人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出现任何情况都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尤其是在守夜会和校方的引导下。这类人在小说中是最常见和最普遍便的人物,但也决定小说的情节发展。

  (四)懦弱逃避型

  懦弱逃避型这一类人物形象是指胆小怕事、害怕面对眼前事实的人。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就有:面对守夜会和学校的压迫时,因怕惹事而选择逆来顺受;面对超出自己预想的后果时,不敢面对,选择逃避。

  这种懦弱逃避类型的人物,在小说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杰里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

  落花生。总体上来说,落花生是一个很善良的高中生,他热爱体育,对朋友也非常热情,他可以在私底下同杰里讲出自己心里所想,在杰里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时,落花生也一直在劝说杰里:不要再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在杰里参加拳击比赛被打的奄奄一息时,也是落花生冲出来救了杰里。但是,它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同时,落花生也是懦弱逃避这一类人的典型。在小说中,落花生也曾经被守夜会制定去参加一项活动——十九号教室事件,即阿奇安排落花生到十九号教室并将教室中的螺丝拧成将落不落的样子。落花生在执行这项任务时,他“坐在地板上,头靠着一张书桌,他正在为自己泪流满面而生气。他那紧张的双眼也刺痛不已”;十九号教室事件发生之后,落花生听到了许多十九号教室事件带来许多严重后果的流言后,他开始选择逃避,他对杰里说他将要推出橄榄球队,不再参加球赛、不再参加赛跑,而这些都是他热爱的、他追求的。

  另外,这种懦弱逃避型的人不仅仅只有落花生,还有被利昂修士要求来当巧克力义卖活动会计的布赖恩·科克伦。在巧克力义卖活动前期销售没有得到预期成果,利昂修士将火撒到布赖恩·科克伦身上时,布赖恩·科克伦当时都已经被气得脸色通红,他心里还想着要把账册在修士面前甩过去,不过他最后还是忍了,就是因为“没人敢与利昂修士公开对抗”这种嵌入潜意识里又众人皆知的理由。总的来说,在小说中,作者对这些懦弱逃避型人物的刻画字数并不多,他们虽然在心里对学校和守夜会那些行为表示不满,但是没有选择站出来反抗,而是妥协成盲目从众这一类型的人,跟着大流走。

  《巧克力战争》中人物形象丰富,除了与人物自身性格有关,还主要取决于不同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比如对于巧克力义卖这场活动,每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站出来反抗、有人盲目从众,也有人敢怒不敢言、逃避现实,更有人从中浑水摸鱼,各种类型人物刻画非常形象。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物才是真正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

  三、《巧克力战争》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克力战争》的故事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引人入胜,主要原因除了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较饱满,另外就是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情节推动方面采用了很多的写作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主要有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在小说情节推动方面主要是顺序与插叙相结合以及设置悬念。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是表现小说主题、丰富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式。《巧克力战争》中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但是罗伯特·科米尔多是注重描写主要人物(比如杰里、阿奇、利昂修士等),其他偶尔出现的人物形象,作者多是选择直接用语言描写来了解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罗伯特·科米尔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多是采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1.采用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的主要艺术功能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1适当的心理描写可以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巧克力战争》中就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最主要的心理描写手法是内心独白。梅·弗里德曼将内心独白理解为“从思想或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里的直接引述”,内心独白可以分为: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戏剧式独白。在《巧克力战争》中,就多次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

  在作者笔下,直接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方式多是用于描写小说故事主人公杰里的心理活动。在利昂修士污蔑好学生贝利作弊的时候,杰里就在心里大喊道:“别说了修士,别再说了”这种“无声地大喊”是小说人物大声而无助的控诉;杰里在收到同学们孤立的时候,看见自己衣物柜里“我敢不敢撼动这宇宙?”这句题词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敢,我敢,我想,我真的敢。”这种直接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方式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决定,强烈表达出杰里那种备受孤独却无所畏惧的精神;在杰里结束守夜会任务后,依旧拒绝卖巧克力的时候,杰里的内心独白是:“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不知道。你疯了吗?我也许是。这可是疯狂之举啊我知道我知道。”这种心理描写可以表现出杰里内心最深处的挣扎,表现杰里内心的迷惘,给读者很大的冲击,同时,以“你”、“我”叙述主体交叉叙述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兴趣。

  间接内心独白是《巧克力战争》中作者采用的另一种内心独白心理描写方式。在小说中,这种心理描写方式出现的次数要比直接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出现的次数要多,使用在人物的数量也变多了,不仅仅是局限于个别人物。比如,守夜会的秘书奥比对阿奇的态度是“时而钦佩,时而痛恨”,他不敢当面对阿奇表现出痛恨和不满,于是,这种痛恨就通过间接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方式来体现出来。在杰里拒绝巧克力义卖活动并给守夜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时,阿奇在口头上争辩不过奥比,阿奇就用自己的身份命令奥比,作者就用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奥比的愤懑:“老天啊,奥比恨死这个狗娘养的。”;在阿奇开会处理杰里拒卖巧克力问题时,阿奇出现了紧张的情况,作者这样写出奥比的幸灾乐祸:“天哪奥比想,你伟大的阿奇·科斯特洛如今也吓坏啦,简直难以置信。”除了奥比,还有落花生在执行守夜会任务时,作者也用了大幅的间接内心独白来写出落花生在执行这项任务时的不安、紧张和惶恐,也能让读者能够深刻、亲身感受到落花生那时的心情。

  总的来说,在《巧克力战争》中,作者在心理描写方面多是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

  内心独白可以真实地反映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感情。同时,这种方式对了解小说人物内心及其精神、性格和对小说情节发展甚至是升华主题都有一定的作用。

  2.运用细节描写

  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除了心理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关于细节描写,前人的研究成果颇丰,对细节描写可以定义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或事件生动、具体的细小片段的描写。它是情节的基本构造单位,是刻画人物的重要办法。”罗伯特·科米尔在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时,多是对人物的外貌和动作进行细节描写。

  首先,在《巧克力战争》中,对于细节描写最直观的就是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杰里在书店门口的公交站台等车时,他连续好几天都在关注他们,嬉皮士穿的衣服是旧旧的、邋邋遢遢的,而杰里所在的三一高中依旧要求学生们穿制服,他们必须穿衬衫和打领带。在一位嬉皮士过来质问杰里时,小说中描述到:“他大约有十九岁,长长的黑发盖到了肩膀,拳曲的胡子就像一条软塌塌的黑蛇蜷在他上嘴唇上,头尾正好垂挂在两边脸颊上。”这里对嬉皮士外貌的细节描写完全证实了上文提到关于嬉皮士邋邋遢遢、行事不羁的形象。还有小说中经常对利昂修士的外貌进行细节描写,尤其是利昂修士的眼睛和脸的颜色,如在利昂修士强忍杰里坚持不卖巧克力的愤怒时描述道:“那湿润的眼睛使卡罗尼联想到煮熟的洋葱,皮肤苍白湿润,说话冷冷淡淡,始终有所节制。”这里不难看出利昂修士的愤怒,但是他却忍住了,在小说后面又找阿奇一起解决杰里的问题,可以看出利昂修士为利益睚眦必报的性格。

  其次,对于人物的动作也进行了细致的细节描写。小说一开始就描绘杰里橄榄球比赛遭受撞击的情景:“剧烈的恶心眩晕使杰里一头栽向草地,嘴里撞进了沙砾,他吐了又吐,担心牙齿撞掉了几颗。”在这段话中,“栽”、“撞”、“吐”这三个关于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生动的反映出杰里在遭受撞击后受伤的情形。还有阿奇在拿黑匣子时手颤抖的情形、利昂修士紧紧握住粉笔头时等等的动作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或者情况有着更好的感受。

  总的来说,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刻画(包括外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凸显人物性格,渲染人物心情;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感受到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二)小说情节展开的方法

  在《巧克力战争》中,除了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方面,还在小说情节展开方面采用了多种的写作手法。在情节展开方面,小说中主要运用到了插叙和设置悬念,这两种手法能够在叙述小说情节故事时发挥重很重要的作用。

  1.使用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叙述一些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在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在《巧克力战争》中多次出现插叙的手法,对小说情节有着推动的作用。

  比如在小说第 14 和 21 章就分别描述了约翰·苏尔基和丹尼、凯文·卡蒂埃等人卖巧克力的情况,这两章是穿插在小说故事情节中的,虽然他们所干的事情也是围绕巧克力义卖活动——描述他们如何卖出自己的巧克力:约翰·苏尔基努力完成巧克力义卖活动定下的目标、塔布斯偷自己父亲的钱来完成巧克力义卖活动的任务、丹尼和凯文·卡蒂埃私底下决定随时停止参与巧克力义卖活动等。但是他们独自发展在不同的章节内,并没有同小说中杰里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这条主线上一并描写,这两章特别举出这两个例子让读者更好了解杰里同其他学生对于巧克力义卖活动不同的态度,反映出杰里是孤军奋战,为后文杰里受到孤立的情节起推动作用;在小说第 9 章中就插叙着杰里母亲去世后杰里孤独、烦闷的心情,也写到父亲和他一样伤心的样子,正是有母亲去世的原因,杰里开始慢慢感到迷茫、孤独,他想要过不同的生活,这是杰里最后会选择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的重要原因,为后文因拒卖巧克力发生一系列的情节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比较于小说中大多采用平叙的手法来说,不是平铺直叙,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读者更好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对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为下文的发展做下铺垫。

  2.设置悬念

  《巧克力战争》在正文中除了使用插叙的手法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其中还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来推动发展。悬念是“为了突出不同寻常的情境并延缓披露底细,使其呈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

  在小说中有好几个小情节都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在小说一开头就说“他们在谋害他”,这里根本就没有指出他们”、“他”是谁,且在故事一开头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去探究“他们”和“他”分别是谁、为什么要害、怎么害的问题,还能给小说奠下基调,同时,在小说情节开展方面,能够推动后文杰里在巧克力义卖活动中受到学校和守夜会压迫情节的展开;再比如杰里在接到守夜会的任务时并没有直接将任务内容写出来,直到任务快结束时才慢慢有人说出杰里之所以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是因为守夜会的任务,这里的悬念可以引出后文盲目从众型人物态度变化的情节,杰里拒绝参加巧克力义卖活动是推动小说整体情节发展的关键。

  总的来说,在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上,小说使用插叙和设置悬念的手法,这两种手法都能够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激起读者想要阅读下去的兴趣,插叙的方法也能够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

  四、《巧克力战争》的主题内容

  《巧克力战争》中的主要发生场所虽然是在学校,讲述的故事也大多是围绕着学生在学校发生的种种事情,但这部小说不是仅仅想要平淡叙述一群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它围绕着青少年在成长时期所面对的困惑不解以及学生同学校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心理以及行为表现,将小说的主题升华了:借小说映射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后世青少年小说的发展以及揭露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启示和意义。也因此,由于主题内容的原因,涉及到社会黑暗以及青少年成长问题,《巧克力战争》这本小说虽是科米尔在 1974 年出版,但是一直到 2004 年这本小说都列在禁书一列。

  (一)揭露社会黑暗面

  小说中的三一高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也可以看成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巧克力战争》这本小说全文基调比较压抑,本是单纯的校园环境,但小说中的学校却是一个充满暴力、压迫的环境:三一高中不是我们普遍认识下的高中那样:

  教书育人,而是压迫,甚至还将学校作为敛财的地方;学校里的学生也有很多坏学生,他们抽烟、打架、泡酒吧等;其中更多的是被欺负和镇压的普通学生。这些受打压的同学在面对恶行时却是逃避、明哲保身和随大流。小说中,学校和守夜会强制将自己的想法加注于其他人身上,以此来谋取利益,同学们之间的漠视、冷暴力和校园暴力纷至沓来,杰里孤军奋战,想要抵抗学校的不道德和恶势力的镇压,但最终失败,成为邪恶制度下的牺牲品。

  小说完成的时间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美国在那段时间经历了越南战争、水门案件等大事件,美国社会变得复杂,经济出现滑坡,价值观也混乱了;文化上,嬉皮士文化没落,朋克、哥特和雅皮士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格局开始多元化。这些历史背景下,促使作家们创作反映资本主义腐朽、阴暗面的小说。《巧克力战争》正是从青少年成长问题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伦理价值观也同时发生改变。另外,在现实社会上很多人都选择了漠视,就像小说中那些学生不敢像杰里一样站出来说“不要”,其中最主原因就出自于他们自身,他们对不关自己的事情选择漠视、冷暴力以及盲目从众,他们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他们随时改变的立场能够将人突然变得伟大充满光芒,同时也能突然的将人推向深渊,这也是促成社会形成黑暗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社会黑暗面的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有我们所属的社会环境给我们制定的一些不道德和具有压迫性规定或要求,个人的弱小很难将这种黑暗面打破;还取决于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就像当今社会的舆论,每个人的言论是自由了,但是言论的方向在得知真相前后完全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二)探索青少年成长问题

  《巧克力战争》在文学作品分类中是被划为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算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故事也是围绕在三一高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在阅读小说时都能够发现三一高中中的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三一高中里,大部分学生可以被划分为加害者和受害者,加害者如阿奇、詹扎、卡特等等,受害者如杰里、奥比等受守夜会或者暴力分子欺负的学生。不管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的学生,他们自己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对于探索青少年成长有很大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青少年是按年龄来划分的一个社会群体,这个年龄段是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青少年面临成年之前,他们将面临青春期中会出现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有来自学校的学业压力、有家长期望的压力、有青少年自身心理的情感和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在日后甚至是成年后的生活和发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些压力和挑战会促进青少年个体走向成熟;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们会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走向成熟和获得自由的绊脚石。

  不难看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健康成长与青少年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成长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比如小说中杰里,在家庭环境中,自从妈妈去世后感到愤怒和空虚,也认识到父亲的生活乏味和单调,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开始迷惘;在学校的环境下,三一高中不能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学校老师虚伪、暴力,压迫学生,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难真正投入学习,学生的品质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学校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也很重要,杜绝校园暴力的存在,因此,作为父母和学校要做好榜样,多多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让青少年们顺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

  五、结语

  《巧克力战争》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问世,但是直到 2004 年这本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才正式得到解禁,并成为青少年成长小说这一系列文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巧克力战争》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中的代表作,但是它又一反传统青少年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小说中将校园暴力、青少年对生活的困惑以及校园腐败暴力等问题通过一场巧克力义卖活动表现出来,揭露了校园以及人性的阴暗面。罗伯特·科米尔这种写法也开创了“科米尔式”的小说风格,即在那个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通过描述青少年面临的现实情况和社会问题,来揭露青少年成长所遇到的问题、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这种风格对后世青少年小说的发展以及作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小说中写到主人公杰里以微不足道的力量进行反抗,也写了其他各色人物的反应:逃避或盲目从众,总的来说,这样强烈的对比既突出了杰里这种敢于反抗和追求自由价值的精神,以及对社会和人性中的黑暗面提出了警示,也引起了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科米尔:刘雪成译,《巧克力战争》,译林出版社 2012 年版。
  [2]杨树平:《倒叙·插叙·平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学报》1999 年第 12期。
  [3]马丽:《<巧克力战争>中的叙事策略》,齐齐哈尔大学 2015 年。
  [4]周欣馨:《<巧克力战争>中的青少年话语特征》,《现代语文》2015 年第 4 期。
  [5]龚伟:《<巧克力战争>:一场残酷的成人礼》,《中华读书报》2012 年第 3 期。
  [6]朱立明、郭英凯:《<巧克力战争>中的成长冲突》,《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 5 期。
  [7]雷厉,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王文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文学教育》2013 年第 5 期。
  [9]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年版。
  [10]单建国,张颖:《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美国青少年小说概述》,《广西社会科学》2012 年第 7 期。
  [11]姚琪、刘寒冰:《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视域下青少年的自我认知研究——以<巧克力战争>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年第 5 期。
  [12]芮渝萍、范谊:《成长的风景——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2年版。
  [13]梅·弗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4]金红:《意识流小说实践:当代作家接受了什么?——1980 年代小说内心独白艺术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 年第 2 期。
  [15]张秀延:《心理描写初探》,《河北学刊》1983 年第 9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