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加拿大劳伦斯《石头天使》中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5 共634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天使,爱的化身,幸运、温暖、快乐的象征.但没有眼睛的石头雕塑天使,却冰冷、无情、盲目.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的海格正是这一"石头天使"的体现.玛格丽特·劳伦斯(1826-1887)是加拿大文学史上着名的优秀女作家之一.同时也是加拿大新民族主义刚刚萌芽、女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时期,涌现出的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女性作家之代表.她以侨居非洲的见闻为题材,创作过很多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这些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在英国文学史上,反映欧洲殖民主义侵占非洲国家的作品多如牛毛, 而很多文学作品中将这种侵占或者罪恶合法化. 当然,也不能否认有很多作品描写非洲的风土人情,或是能够唤起人们对非洲广袤大地的向往,同时,也在对殖民主义进行无情的抨击或者讽刺,抗议英国殖民主义在非洲土地上的盘剥和掠夺. 尽管如此,一些作品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殖民主义者们的优越感,将非洲描写成为落后、蛮荒、不开化的地区,把那里的居民描写成为接受教育甚少,甚至是蛮族. 可见,在英国文学中反映非洲的作品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而玛格丽特·劳伦斯则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更加客观且真实地描绘西非国家中的白人殖民主义者与当地黑人之间的冲突.

  在众多以非洲为背景,描绘殖民主义对非洲黑人的压榨和剥削的主题以外,她还以故乡加拿大尼帕瓦为原型虚构了马纳瓦卡小镇, 从而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如:《石头天使》(1964)、《火中人》(1969)、《笼中的小鸟》(1970)、《占卜者》(1974)等.这些作品大多是以她本人的经历、 情感和生活环境为背景而进行创作的,体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都是一些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 她们当中,有的是顽强奋斗的拓荒者;有的是冲破家庭束缚的新女性;有的是在事业和家庭的选择面前陷入两难困境的苦闷者.着名评论家大卫·斯多克曾经说, 劳伦斯是加拿大小说家中刻画传统情感的第一人. 在众多作品中,被公认为其代表作的是长篇小说《石头天使》.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美国女权运动兴起 ,影响到世界各国女性,也受到各国女性的响应.由此,妇女在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开始获得更多的权利,改变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备受压制和摧残的状况.这一时期也是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女权主义作家. 加拿大文学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这一时期对加拿大文学、加拿大女性文学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从而,加拿大女性文学受到了很多关注.她们在作品中大力弘扬女性意识、女权思想,鼓励女性从生活中解放出来.

  《石头天使》可以说是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发展中,对各种观念反思的产物.小说讲述的是已经 93 岁的海格,一生向往着爱、自由和自我理解的故事, 这一人物成为了加拿大文学界的里程碑,也是劳伦斯写作生涯中的奠基石.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加拿大西部为背景,描写了年迈的海格坚毅顽强,自强自立,不肯轻易服输,立志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故事中双重情节交织---海格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她一生中最后几个星期的生活,身体和精神上面临了种种危机;另一个是海格从回忆十六岁的美好年华开始,展现了她的人生经历. 在海格生命进程即将结束时,两个情节合二为一,两个时间段汇合.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里,海格始终处于矛盾的困惑中不能自拔.利用"过去"和"现在"两条平行线,以及人物的对话和思绪的交织等写作上的艺术手法,玛格丽特将海格在真实生活面前的挣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石头天使"实则是没有雕刻眼睛的纯白大理石,矗立于海格已逝母亲墓前的一尊雕像,形象美得无与伦比,却是盲目的、冰冷的.

  海格是这尊雕像的化身,具备了"石头天使"的特性,即盲目性和天使性. 作为妻子、母亲、女儿的海格,她忠贞、无私、忍耐,甘愿奉献一切;同时,作为一名女性,海格坚毅、倔强,心中笃信着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一信念支撑着海格自强不息、自立进取.可以说,两种角色让海格充满了矛盾、愤怒和束缚.她的一生虽然处在不断的冲突中,却不屈不挠地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可谓是困惑中渐渐独立的典范.

  不同的角色、若干的冲突和矛盾让海格承担了对抗,对抗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变得盲目、冰冷,既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无视他人的需要,既而海格为了冲破束缚,获取自由,便开始反抗,与她本来承担的所有角色相对抗.

  二、对抗孝女角色

  海格出身于马纳瓦卡小镇上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母亲生她时因难产而早逝,专横高傲的父亲则成了她唯一的监护人. 父亲为苏格兰后裔,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傲慢的性格,具有典型的加拿大第一代移民的特征---喜欢将意志力强加于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后代.同时,他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成功商人,对工作着魔,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原则". 因祖辈相传的孤傲而严厉冷酷,对孩子们管教非常严格,也经常会用鞭子教训他们,甚至连孩子们举办聚会他都要一一审查受邀人的名单.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们:

  尽管上帝可能创造了天堂和人间, 以及绝大多数人,但他是一个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父亲把在自己身上"发扬光大"的傲慢性格完全灌输给了女儿海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海格形成了我行我素、 独立高傲、不屈不挠的个性. 海格的身体像父亲一样强健,并有着与父亲一样的眼神---与任何人的目光相遇都不会眨一下眼睛.同时,她倔强而聪明,从小就厌恶做一个脆弱温顺的人,深得父亲的喜爱. 而海格的哥哥和弟弟们由于长得像母亲, 并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柔弱、温顺,因此父亲和海格都不喜欢他们,瞧不起他们.传统观念中对女孩子的认知是扮演天使的角色,而海格自幼丧母,童年里就充满了分离与残酷,她能够得到的唯一的女性的照料便是来自于一位阿姨,而这位阿姨更加疼爱海格的弟弟,所以传统观念在海格少年时期就遭到了她的抗拒. 她也充分认识到:如果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不仅要拥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在经济上也要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接受教育方面更要有与男子平等的待遇.她的"石头性"从少年时就开始抗拒社会强加的"天使性".逐渐,海格越来越趋向于"石头天使",心中充满了骄傲和固执.而让她困惑的是海格能够看清周围的世界, 并以个人的观点看待世界,把自己禁锢在傲慢当中. 接受了高等教育,学成归来的海格, 第一天就提出去学校教书,自食其力. 父亲并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女孩子接受教育,而海格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了这项权利. 身为女儿,在当时的社会里, 海格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的,只能做社会赋予她的"孝女",听从父亲的安排,因而遭到了父亲的严词拒绝,这更加激起了海格对恭顺态度和"天使"角色的厌恶和愤怒, 便更加向往自由,寻找自我. 事实上,海格的这段经历也为她后来能够与丈夫抗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接受了两年的中等教育后,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憧憬着能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 但在自己选择工作方面没有获得成功,最终她只能帮助父亲打理店铺,以此来偿还父亲为其接受教育所付出的费用. 如果说,海格在择业方面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独立的愿望的话,那么当海格遇到了农夫布拉姆·希伯利之后,对父亲的反抗则达到了更"白热化"的程度.布拉姆"印第安人"似的粗壮黝黑、粗野无羁深深吸引了她, 她感到寻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于是宣布要嫁给布拉姆这个年长她许多,结过婚,有孩子,家境贫寒,讲话语病百出,举止粗鲁的"平庸之辈". 父亲为了阻止海格, 不仅大骂布拉姆,而且不惜动用了武力. 在常人眼里,布拉姆与海格太不相称了. 而海格无视"父母之命",无视门第、金钱,镇定果断,毫不犹豫地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摒弃和否定传统习俗和观念, 成为了十足的婚姻自主的叛逆者,这是海格对"孝女"形象的挑战与对抗,在家庭强烈的反对、社会的讥笑面前毫不妥协,争取婚姻的自主权.这也是海格第一次从困惑中站立起来的表现,她越来越像"石头天使",心中充满着骄傲和固执,正如马纳瓦卡墓地用纯天然大理石雕刻成的天使.

  三、对抗贤妻形象

  海格的时代属于父系文化意识占统治地位的男权社会时期. 女性作为"家庭的天使",被认为是社交中、家庭中被征服的角色. 而"石头天使"则与当时被推崇的妇女形象或妇女生存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石头天使"的海格是独立、主动的,应该说,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历经艰辛后,小家庭终于建立.海格嫁给布拉姆之后,婚姻生活进入实质阶段,生下了两个儿子---马文和约翰.布拉姆在别人都在为生计而忙碌的时候,他经常踪影全无或是深夜喝得酩酊大醉回来,甚至差点被关进监狱. 海格不得不承担起操持所有家务、照顾孩子的责任. 劳作占有了她几乎所有的时间,她需要打扫厨房、地板,每天服侍丈夫和孩子等等.慢慢的,生活让她滋生出许多怨恨,海格不断发觉自我丢失. 在二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中,她被婚姻和家庭无形地奴役着,扮演着社会所规定的贤妻良母的角色.这一切与当初叛离父亲时的举动和意识是完全违背的. 虽然小家庭经历中充满了艰辛,但当海格与布拉姆的生活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时候, 思想因素、经济因素和性格冲突又严重地冲击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庭. 而为了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海格不断寻找着.当海格看到儿时家庭贫困的伙伴结婚后过着富足的生活,而原本生活优越的她却不得不为生计挨家挨户兜售家产的鸡蛋并被别人篾称为"鸡蛋女人"时,她幡然醒悟了---她已成为了丈夫的附庸."石头天使"与时代背景下推崇的妇女形象"天使性"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九十岁高龄的海格回忆起婚姻的苦涩时,意识到年轻时的草率. 婚姻中,海格逐渐发现丈夫的缺点,比如没有生意头脑、总是对海格冷嘲热讽、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回家等等.这些都让海格在回忆中感到了苦涩. 劳作占用了海格几乎全部的时间---做家务,服侍丈夫,照顾孩子---让她产生了很多怨恨.望着镜子里又老又丑的自己, 心中的怨恨越积越深,她不愿再忍受家庭中"奴隶"的生活,离开了那个曾经让她寄托许多希望和梦想的丈夫的家.这也是海格跨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一步,是强有力的一步. 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以经济独立的形式显示妇女的自我存在.女权主义作家玛丽·戴曾主张:妇女的解放过程包含创造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在其中有意义地生活.海格离开丈夫的家,在婚姻与尊严之间,她选择了做人的尊严. 她摆脱了家庭的羁绊,也摒弃了作为妻子应尽的角色,主动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

  海格与其丈夫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意气用事---为了反抗而反抗.他们之间缺乏了解和坚实的感情基础. 在海格看来,丈夫的教育缺乏和教养不足让她在全镇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让她无地自容. 婚姻非但没有给海格带来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让她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她为成为他的妻子而感到羞耻,难以屈尊,便更加无法对丈夫的爱做出回应. 海格在婚姻中感到失落,逐渐找不到自我.为了摆脱这一切,同时也为了寻找到自我,她毅然带着小儿子离开了丈夫,这也是她的"石头性"和"天使性"的第二次重大体现.海格为了寻求独立,不再做男性的附属品,更要像男性一样,有尊严地活着.

  四、对抗良母角色

  海格将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小儿子约翰身上.约翰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深得海格的喜爱,所以海格在跨出丈夫家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带上约翰一起走.然而逐渐长大的约翰越来越像父亲布拉姆.儿子约翰与阿琳的恋爱不被海格看好.海格怀着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顽固和傲慢来反对这门亲事.她用父亲那种以金钱和物质为标准来衡量成功的尺度要求儿子,用等级观念干涉儿子的恋爱. 她贬低阿琳的爷爷奶奶,认为儿子和阿琳除了一栋破房子外一无所有,只能靠救济过日子,根本不具备结婚的能力和资格. 她坚决反对儿子的婚事,不允许约翰将阿琳带回家中,间接致使儿子和阿琳死于车祸.正像当初她受到父亲的控制而不自由一样,她对儿子---约翰的爱变成了一种控制和占有,而不能给予约翰任何理解.应该说,海格在关注自我的人格和思想的时候,却忽视了约翰作为人所应该有的尊严和价值.

  小儿子约翰去世后,海格跟大儿子马文和儿媳多丽丝同住.如果说海格在约翰那里经历了从爱到彻底失望的过程的话, 那么对待马文的情况则是完全相反.在海格眼里,马文是个无名小卒---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海格的偏见和挑剔造成了儿子和儿媳之间多次的摩擦. 她不愿做一位无能的母亲,被儿子儿媳小心地侍候. 同时,她又因为自己年龄和身体的缘故变得软弱无力的事实而羞愧.她盲目地爱着已死去的小儿子约翰, 忽视了马文给予她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这种自尊和盲目让海格无情地抗拒天使般的良母角色, 而却尖酸刻薄地对待马文. 当儿子儿媳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并且也没有能力继续照顾海格的时候,他们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并将海格送进养老院. 海格对此十分愤怒,因为她只有从自己赚钱买的房子上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与此同时,在她看来,养老院是被迫接受照看的地方,在那里,就意味着失去自由. 但此时的海格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已经无力再与儿子抗争下去."石头性"令她一味地抗拒命运的安排,她要寻找自己,找到自由.当海格因胃肠不好经常呕吐并伴随肋下疼痛,经常跌倒时,她也会选择拒绝来自儿媳的搀扶和帮助.她仍旧不愿意被人当做生活的弱者. 在儿子主意已定之后,海格感到自己的独立受到了威胁,决定再次离家出走. 她费尽周折来到海边,饥寒交迫,就是不肯回去.被人发现后送到医院,除心脏不停跳动外,其他的器官都已经死去,她仍旧不愿意妥协于命运的安排.晚年的海格心理上承受着"石头性"和"天使性"夹击带来的痛苦,得不到内心的自由.高傲的性格不仅不能给予周围人以任何关爱和积极的影响,反而给他们带来灾难. 无论在与约翰或是马文的共同生活、相处中,海格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认为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就不能屈从于任何人的恩赐或摆布. 可以说,海格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独立人格的无休止的保卫战.她的这种保卫战不仅仅代表她个人的反抗,也代表着 20 世纪初到 60 年代的加拿大妇女的生存情况,具有普遍意义.

  五、困惑中的独立

  《石头天使》 中展现出的海格的性格可谓是绚丽多彩的,描绘了一位独立女性的生活画卷,主要表现她的不屈服于命运,不同于世俗.像"石头天使"一样,她似乎也是石头做成的. 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傲慢,不允许她有任何软弱的表现. 她时刻压抑自己的感情,也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情感. 在受到父亲的惩罚时,她固执地下决心不哭;而在年迈体弱、身受疼痛折磨而得到别人的体贴时,让她承受下去的就是坚强的意志. 她对兄弟、儿子、父亲从不说温柔的话语,没做过体贴的事情, 对丈夫从没有说过心里的真实想法.

  海格对自己的评价是准确的:她必须时刻想着要高兴些,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活在她内心深处的某个裂缝、某个隐藏得很深的洞穴中,她一直就知道.骄傲是她的荒漠,引导她到达恐惧和孤独. 她就像是一块石头一样冷酷无情,从不屈服. 她在固守自己心中那份理想与骄傲阵地的同时,总喜欢把自己的感觉和意识强加给别人,使得自己深陷孤独之中. 石头天使的眼睛是石头雕刻而成的,却没有雕刻眼球,像石头天使一样,海格对他人及他人的爱也是视而不见的,对他人的期待和渴望也是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她永远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石头天使的意象与传统意义上的天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石头天使》记录了海格作为女性的困惑和她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获得解脱的全过程,以及她摆脱旧的观念,走完通往爱和自由的最后旅程. 通过海格,读者听到了女性真正的声音,这也是海格形象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Atwood,Margaret.Survival[M].Toronto:House of Anansi,1972.

  [2] Coles Editorial Board.The Stone Angel And Other Works No-tes[M].Coles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0.

  [3] De Beauvoir,Simone.The Second Sex[M].New York:VintageBooks,1952.

  [4] Laurence,Margaret.The Stone Angel [M].Toronto:Macmillan,1964.

  [5] Woodcock,George.Introducing Margaret Laurence's The St-one Angel[Z].ECW Toronto,Ontario,1989.

  [6] 胡爱华.活着,就要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读 《石头天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

  [7] 刘莉.天使也困惑---解读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中女性的困惑[J].作家杂志,2011(8).

  [8] 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9] 杨俊峰.二十世纪加拿大英语作家及作品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0] 王丽莉.马纳瓦卡的石头天使---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中海格的艺术形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