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西班牙本土作家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欣赏批评

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王梓
发布于:2020-04-13 共7129字

西班牙文学论文热门推荐10篇之第八篇:西班牙本土作家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欣赏批评

  摘要:西班牙语在全球覆盖面积广且使用人口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西班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在西班牙语文学中, 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形象。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存在着大量描写中国的文字, 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形象。博尔赫斯成长于西班牙文化中, 同时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 既可以应用到对西班牙本土作家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欣赏批评中, 也可以对中国自身形象的塑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 博尔赫斯; 中国形象;

  一直以来, 对外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研究都是比较文学领域内的重点课题。近些年来, 大陆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但是研究对象仍然集中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文学作品上, 对其他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里中国形象的探讨寥寥无几且成果甚少, 西班牙语言文学就是典型的一例。西班牙语是拉美地区主要使用的语言, 更是联合国五种常用办公语之一。西班牙语言文化圈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频繁的, 中国以被描述者的形象出现在西班牙文学作品中也是常有之事。所以说, 对西班牙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研究是必要的, 既是对比较文学形象学这一上级学科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更全面地认识异国文化语境下的自身形象, 为日后国家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外交政策提供依据。因此笔者选取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探讨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博尔赫斯作为拉美地区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不仅有很强的文学性, 且体现着西班牙语言文化与后殖民文化的相互交流及相互影响, 具有较强的讨论研究价值。

西班牙文学

  一、博尔赫斯与中国

  1. 博尔赫斯其人

  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先驱。许多享誉世界的作家对博尔赫斯评价甚高, 如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称其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作家塞拉称, "博尔赫斯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炼金术师, 他为世界创造了各种人物和城市";秘鲁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对博尔赫斯有更高的评价, 他说:"博尔赫斯不仅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 而且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创造大师。正因为博尔赫斯。我们拉丁美洲文学才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 把散文推向了一个极为崇高的境界。……这是一位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的文化素养, 驾驭着令人惊叹的简约、精练、准确的文字的文学巨星。"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认可,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约翰·勃拉绪伍德这样说:"一位研究美国文学的学者把美国文学分成两个时期:博尔赫斯之前和博尔赫斯之后。我觉得此说不无道理".由此看出博尔赫斯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之深。哈罗德·布鲁姆更是在《西方正典》中将博尔赫斯置于影响世界文学的大师之列。这样一位文学成就高且对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家与中国有着不解的缘分。不仅博尔赫斯本人深爱着中国文化, 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向往之情, 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是其塑造的最成功的异国形象, 更为其作品增添了许多魅力。

  博尔赫斯的父亲拥有大量藏书, 祖母是一位英国人, 所以博尔赫斯可以掌握西班牙语和英语, 这为他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创造了便利。博尔赫斯的母亲也是文学爱好者, 并且是博尔赫斯的第一读者。在这样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的博尔赫斯从小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文学才华。他7岁时用英语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9岁就翻译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将其译成西班牙文并发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报》上, 文笔之成熟让人完全看不出是一个9岁孩童所为。博尔赫斯的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于1923年出版, 从此开始直至1986年去世, 其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作品集。让博尔赫斯声明鹊起的是1935年的第一本小说集《恶棍列传》, 其中《女海盗金寡妇》直接取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作品所表现的独特写作风格立即引起众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而1944年《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出版, 让博尔赫斯产生了更大的世界影响。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一直到今天从未中断。在欧洲和美洲, 关于博尔赫斯的论著和评论集已经出版了1000种左右, 甚至有许多学者因为研究博尔赫斯而被授予国家奖和国际奖。

  2. 博尔赫斯与中国文化

  博尔赫斯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首先, 博尔赫斯的习作风格对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影响至深, 余华、马原、格非等一批作家及中国新时期作家都曾以其为模仿学习对象。其次,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 中国元素是其主要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这也是笔者将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博尔赫斯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深受《易经》《庄子》《道德经》《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的影响。在其作品中, 中国元素出现的方式有多种, 如《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岔的花园》, 两部小说均直接以中国为题材, 或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中国典籍, 或对中国古典小说发表评论, 或直接表达对中国的向往之情。据学者统计,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涉及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相关描写有37处之多。他本人也多次表达对中国的神往之情。在《长城和书》这篇以中国为题材的哲理散文中, 博尔赫斯说:"不去访问中国, 我死不瞑目。长城我一定要去。"1981年中国学者黄志良采访他时, 他曾这样说:"我己经失明, 但是能感受到。我要用手抚摸那些宏伟的砖石。"[1]虽然博尔赫斯一生不曾到中国来过, 但是他对中国这份热情却真实可感。

  博尔赫斯对中国的感受与印象是间接的, 均来自于阅读书籍。在其父亲的小图书室内, 博尔赫斯阅读了大量记录描述东方的图书, 这些图书都是英文翻译的版本。在这种间接性方式作用下, 东方在博尔赫斯眼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神秘莫测的存在。

  3. 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博尔赫斯作品中出现中国形象的作品有:《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岔的花园》《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武士和女俘的故事》《阿威罗伊的探索》及《扎伊尔》。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小说分别分布在博尔赫斯小说集《恶棍列传》 (1935) 、《虚构集》 (1944) 、《阿莱夫》 (1949) 中。在这些小说中, 中国形象有的存在于短小的词汇中, 有的则是通过整个篇章塑造的, 写作形式多样且内容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关于中国的文字, 构成了博尔赫斯文学世界中的中国形象。在众多篇章中, 《女海盗金寡妇》与《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与中国元素相关性最强的两部小说。笔者主要以这两部小说为例, 简述博尔赫斯式的中国形象。

  《女海盗金寡妇》是博尔赫斯众多涉及中国元素的作品中, 唯一一部纯粹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人物为题材的小说。虽然博尔赫斯在作品中大量提及中国, 但这些被描写的中国元素只是借助中国形象的形式而已。在《女海盗金寡妇》这篇小说中, 故事情节与人物只是作者依据个人了解的东方文化杜撰的。小说讲述了女海盗金寡妇在与帝国水师对战中英勇机智的形象, 可是在面对嘉庆皇帝招安的圣谕时又不禁想起龙和狐狸的寓言, 因此归顺了朝廷。这样的故事情节与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泊统领宋江被招安的情节一致, 这也是博尔赫斯创作深受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印证。在这篇作品中, 博尔赫斯对金寡妇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全面, 有直接的外貌描写, 如"身材瘦削、轮廓分明、眯缝着眼睛、笑时露出蛀牙";也通过与不同国家女海盗形象的对比, 来表现金寡妇的性格特征。作者在文章开篇着重介绍了西方文化下成长的女海盗, 他们就像"真正的男子汉".博尔赫斯如此精心安排两类女海盗的对比, 是有其内在目的的。"在形象学文本中, 当对组织和等级化原则进行定位时, 人们将关注一切在我与他者间作为分界线的东西, 因此也就是关注所有可能穿越人物关系体系的分界线。"[2]所以说, 东方世界女海盗的代表金寡妇与西方世界女海盗的不同之处, 就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金寡妇的特有形象。金寡妇虽然没有像真正的男子汉一样战斗, 但是她擅长用智谋取胜。丈夫去世后, 金寡妇能掌控大局并获得领导权, 这样的故事情节又与中国历史上年轻的慈禧太后在皇帝驾崩后利用智谋从要谋反的大臣手中夺得权力的史实相似。金寡妇还具有组织能力, 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 而且能识时务, 作归顺朝廷的决策。

  与《女海盗金寡妇》相比,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故事情节要复杂一些, 其内涵与可解读性也更丰富。小说发生在英国与德国交战的大背景下, 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 是德国派到英国军队里的间谍。余准为了向德国人证明中国人的能力, 决定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在任务过程中因为无法将已获得的重要信息传递出去, 不得已要杀掉一名无辜的人---阿尔伯特。被无辜杀害的阿尔伯特是一名汉学家, 且与余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尔伯特破译了余准祖父未完成的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在阿尔伯特的住处, 余准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典书籍, 这让余准感到震惊, 并与阿尔伯特热切地聊了起来,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余准要枪杀阿尔伯特的计划。在英国侦探马登到来之时, 余准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这个最了解其祖父的英国汉学家。小说中大量的人物描写以及对中国书籍的介绍, 都能说明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女海盗金寡妇》与《小径分岔的花园》两部小说外, 随笔《长城和书》也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东方神秘世界的解读。《长城和书》可以说是博尔赫斯在阅读过秦始皇修筑长城与焚书坑儒等相关故事后的读后感。皇帝的寝宫复杂如迷宫, 说明在博尔赫斯眼中, 中国是一个不可言说的"迷宫".在诗歌《漆手杖》中, 博尔赫斯从一直不离身的黑色漆手杖想到中国的长城与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中国这一形象只是作家凭几个简单意象构建起来的, 但博尔赫斯借此充分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

  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是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重要内容, 其作品的文学风采也是通过中国形象的构建予以表现的, 博尔赫斯对中国的情感可见一斑。但作家本人并未与中国文化直接接触过, 只是通过翻译书籍了解东方世界, 所以他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与真正的中国现实相差较远。实际上, 这是一个借助中国文化符号表达西方文化内容的"中国形象".因此博尔赫斯文学世界中的中国形象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二、博尔赫斯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特点

  1. 中国形象的被动性

  博尔赫斯通过文字的描述认识、了解中国, 虽然增强了中国的神秘色彩, 但也使得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与现实中国的特点相距甚远。博尔赫斯在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元素的处理方式是"为我所用", 他将中国的文化符号重新组合, 旨在表现自己的文化与思想。所以说中国在这一被描述的过程中是被动的, 有关中国形象的塑造不过是作家的手段, 而不是他所要表达的目的。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 异国形象只是特殊情况下己国形象的映射。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 这种被动性更突出, 甚至中国失去为自己形象发声的机会。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 能解读主角祖父作品深刻含义的是英国汉学家。男主角作为中国人, 不但不能体会自己祖父所写的文字破解迷宫, 而且积极地向德国人证明自己。这说明在博尔赫斯眼中, 西方世界的文化还是占主导权的, 而中国是追随者。博尔赫斯一直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古老神奇而博大精深, 但他同时认为现世的东方人们并不能正确解读古老的东方文化, 只有较为发达的西方世界才能发掘东方文化的价值与深刻意义。

  博尔赫斯对中国有深厚的情感, 但是他为自身设定的所属文化与被描述的中国文化, 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在他心中, 西方文化是真理、文明的象征, 东方世界不过是一堆被动等待分析的材料。"正如博尔赫斯的自白:'以为我们的传统就是全部西方文化, 我们有权拥有这种传统。甚至于比这个或那个西方国家的居民有更大的权利。'博尔赫斯是自觉地向西方文化靠拢, 甚至表现的比西方还要西方。在这个意义上说, 博尔赫斯是站在西方立场上把中国他者化的。"[3]从这里能看出, 西方人在精神领域出现迷茫而感到恐慌时, 带着自身的优越感来到他们眼中神秘的东方世界寻找心灵的寄托与安慰。正如史景迁所说:"我所谈到的大多数作家都是在他们感到自己所处的文化前途未卜的时候开始研究中国的。对于那些深怀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西方人来说, 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一条出路或退路。"[4]

  2. 模式化的中国形象

  博尔赫斯在作品中展现了许多中国元素, 但由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构成的形象却是刻板模式化的。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 在西方文学史中, 中国形象大体表现为两种极端倾向:要么是被神化为所有美好词汇的集合体, 要么是被贬低成最丑陋的代表。中国的"他者形象"始终处在理想化与妖魔化这两个固定的状态中。西方世界在文本中所表现的中国形象, 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都被描绘成理想的化身。在许多作品中,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是集权力与金钱于一体的散发着神秘召唤力量的存在。因为这时候西方世界对有关东方信息的接收方式主要依靠传教士的游记, 大多数传教士在东方帝国隆重接待的过程中感受到帝国的盛况, 将这种感受用文字带回西方世界。同时有一些传教士为了激励其自身国家的人走入东方世界, 在描述东方国家时会夸大其盛况。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随后西方世界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以农业为主的东方世界国家远远地落在后面。西方国家开始有机会亲自接触此前颇为神秘的东方世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开始急剧转下, 由一直以来的理想化变为愚笨、贪婪甚至是妖魔化的形象。

  其次, 博尔赫斯本人对中国形象塑造所选用的词汇也是凝固的, 所以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呈现模式化特点。如对中国园林的展示,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一文中利用对中国花园的描写为其叙事提供了一个真实场景, 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花园的复杂结构突出中国已被固定的神秘形象。在人物的设定方面, 博尔赫斯延续西方世界后期的思想传统, 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一般呈现为"恶棍"的特点。如金寡妇是女海盗, 余准是一个为完成任务不择手段的间谍。

  历来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本身就有固定的模式化特点, 而且博尔赫斯与中国建立关系的方式又很特殊,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中国形象会显得更加单一扁平、缺乏丰富性。

  3.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形象"的边缘化发展趋势

  在博尔赫斯的笔下,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我们也能体察到扁平刻板的中国形象, 却不能为其正言, 这就使一直处在被描述立场的中国形象逐渐向边缘化发展。

  博尔赫斯是拉丁美洲的作家。相对于真正的西方世界, 阿根廷也是西方文化的边缘者。虽然相比较西方文化, 阿根廷与东方文化更近一些, 但是博尔赫斯更愿意将自己划分到西方世界中, 自觉地站到西方文化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形象。在传统的世界秩序中, 第一世界的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有更强的优势, 所以在文化思想领域内也占有主导权。这使得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朝着边缘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积极参与全球化激烈竞争或将其拒之门外的两难选择。博尔赫斯拥有全球发展的眼光, 他不仅积极参与到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还主动认同西方世界的文化立场。博尔赫斯的作品确实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与赞扬,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他选择的价值观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价值观。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指导下, 加之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真实情况了解的片面性, 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呈现被动、模式化特点。可以说, 博尔赫斯自觉站到西方文化立场来描述中国, 其真实目的是表达自身文化。博尔赫斯只有认同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具有边缘化属性的观点, 并且在作品中着重突出这一特点, 才能消除作家自身文化的边缘化。

  由此我们应明白这样的道理:在全球化发展不可挡的大趋势下, 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场竞争当中, 并且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既不能全然接受外国为自己设定的形象, 也不能决然排斥与其交流合作。

  三、研究启示及总结

  在我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领域内, 对西班牙语文化中中国形象的探究较少。但中国与西班牙文化的交集越来越多, 西班牙语文学中中国形象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所以研究西班牙语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是必要的。通过对博尔赫斯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思考与梳理, 我们可以总结有价值的经验, 将其应用于对西班牙语其他作品的评论与分析上, 并且可以对比西班牙语所覆盖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描述的不同特点的中国形象。

  西班牙一些现当代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关于中国形象的描写, 这说明存在研究的可行性。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很多中国人选择移居西班牙。西班牙人在与中国移民的相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中国人特有的判断, 这样的印象既会反映到文学创作中, 对国家间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民族间的交流也有影响。

  对中国文化颇有情怀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是享誉世界的作家, 虽然他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但其与中国文化间接的接触方式与单一类词语组建的中国形象,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其模式化、被动的特点。同时由于博尔赫斯作家本人从小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非常认同, 其塑造的中国形象更加远离话语权的中心。面对这样的现实, 我们既要尽可能研究异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特点;也要总结经验, 主动地做自我形象的塑造者。

  参考文献
  [1]残雪。解读博尔赫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 孟华译。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A].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36.
  [3]赵世欣。博尔赫斯与中国文化[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8.
  [4]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点击查看>>西班牙文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王梓.西班牙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以博尔赫斯小说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1):125-1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