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系统论观点提升德育实践实效性分析

来源:高教论坛 作者:刘华利 陶金
发布于:2021-03-05 共6085字

  摘要:高校开展德育实践工作竭力破解高等教育不适应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难题, 坚持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当前德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构建德育实践系统, 注重强化系统整体功能, 优化要素, 协调子系统之间关系, 加强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努力提升德育实践系统实效性。

  关键词:系统论; 德育实践; 实效性;

  Research on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Effectiveness in Systematology Viewpoint

  Abstract:Carrying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crack the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does not adapt what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 insisting on the view of systemat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constructs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pays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whole function of system, optimizes the elements of system, coord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ystems, enhances the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系统论是关于系统的专门理论, 它揭示和探究系统的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 为研究和考察现实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1]。系统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 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 奠定了系统论的理论基础。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 复杂的系统几乎无所不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这个系统的组织建立、有效运转就会成为一项系统工程。[2]”

  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品质, 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人在接受道德教育时, 不仅表现出对道德感知的强烈追求和深刻理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实践将之升华为感知、观念、情感、意志, 进而形成内在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指向和道德水平。

  高校德育是高校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 针对受教育者系统地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感知、体验与践行,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变化, 从而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按照系统工程理论, 结合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实现, 我们把德育实践划分为若干个工程, 并使这些工程不仅能满足和丰富完善德育内涵及外延, 而且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在每个工程下面按照德育目标需要设置相应的活动项目去组织实施, 这些项目的设置与目标实现的过程则充分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让学生对德育的感知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 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 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帮助大学生把德育内化为品质和行为, 达到知行统一,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德育实践是一个涉及要素众多, 同时各要素又具有自身组成部分的系统。高校开展德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实践。大学生德育实践是从德育目标的确立出发, 组织、实施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工程体系, 在整个工程体系中设置若干实践项目, 在实践过程中借助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大学生的道德感知、道德体验, 最终形成内化的道德行为。

  当前各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但是, 从实践效果以及社会反响来看, 我国高校的德育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随着教育对象、实践载体、实践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受基础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和校内外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德育实践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一、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德育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形成、发展与内化的源泉和保障, 同时, 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起能动的反作用。开展德育实践既满足高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又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身品德的有效途径。

  1.开展德育实践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感知与自我约束能力

  大学生德育实践能起到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到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承担责任的作用, 德育实践从道德感知基础训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积极性高, 只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实践项目, 就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实践针对性与实效性, 促成知行统一。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体验式教育为途径的德育实践的实施, 坚持把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相结合, 激发大学生道德感知;坚持人本理念, 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实现德育实践过程人本化;坚持把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道德需求相结合, 实现德育实践的项目化;坚持知行统一, 实现德育实践内容的生活化, 提升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我觉知, 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持续发展。

  2.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德育的功能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 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善良、坚强和尊重, 学会做人、做事。开展德育实践就是要通过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 引导他们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走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学会处理为人处事之道, 厘清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勇于创新的唯物主义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力争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 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精神, 塑造吃苦耐劳、耐心细致的性格,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深入与复杂。通过德育实践活动, 可以亲身体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在与人交往中, 逐渐养成关心、宽容、理解、负责等基本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 学会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能够自觉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对自己有更加客观和深层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进而形成独立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

  3.开展德育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高校德育既要保证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也要到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大学生德育实践是一种循环、连续、发展的过程, 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实践内容, 使个体的道德得以完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 大学生既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来检验。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以检验。同样, 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 彰显人的意志。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 要想满足企业要求, 适应职场就必须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4.开展德育实践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需要

  当前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问题, 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究其原因, 是因为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无法适应多样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文研究的德育实践 (广义上的德育实践) 包含社会实践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等内容, 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合作等实践, 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 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二、影响高校德育实践实效性的原因

  影响德育实践实效性的因素众多, 本文仅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影响德育实践实效性的三大原因。

  1. 德育实践一元主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多样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德育实践一元主导, 是指德育实践要坚持统一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保持德育实践特定的性质与方向。我国高校德育坚持一元主导,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保持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3]。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经历多元化发展的冲击, 德育一元化的主导目标遭遇实践内容多元化、大学生思想发展多样化的双重困境。最近10年,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思想愈发活跃, 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追求层次化与生涯发展个性化态势, 德育实践面临着一元化主导目标与大学生思想发展多样化的矛盾, 极大影响了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2.德育实践环境复杂化与社会导向模糊之间的矛盾

  社会变化可以直接、间接诱发教育系统的失范行为, 其依据是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教育均有相应的氛围效应[4]。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随着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当中, 新旧价值观交替过程中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复杂性。国内外各类政治经济事件的氛围效应,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诱发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此外, 德育实践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 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文化的传播, 使得信息流通渠道难以控制, 复杂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个别大学生表现出玩世不恭、消极冷漠、我行我素、独断专横、自私自利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3.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发展性与德育实践评价标准的静态稳定之间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更加开放与兼容,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动态性。然而, 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评价机制和标准, 一经确定就相对比较稳定, 容易操作, 但其弊端是滞后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变化。尽管有些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为改进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不懈努力, 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不能够与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并驾齐驱。

  三、德育实践系统构成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总体[5]。两个以上要素组成一个整体, 各要素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从而形成结构和秩序这个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 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德育实践的系统观就是把德育实践看成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德育实践, 从德育实践的整体与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来考虑德育实践系统的建设, 深入探讨大学生德育实践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德育实践系统包含4个子系统:实施系统、控制系统、环境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根据系统要素的基本属性, 可把德育实践系统的要素确定为4种:教育者、教育对象、实践内容、实践载体。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德育实践系统构成   

  四、提升德育实践系统实效性的路径

  德育实践系统的运行, 必然会反映其各个构成部分的性质;反之, 各构成部分的运动同样表现出整体的特点。各个部分在整体范围内的各种相互作用过程中, 整体与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深刻的辩证性质。为了有效提升德育实践系统实效性, 必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 进而从以下4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强化系统整体功能

  德育实践工作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这个整体具有局部不具有的新质。要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 把德育实践当作一个系统整体去研究。在实施德育实践过程中, 首先不应考虑某个具体的实践项目, 而要根据德育实践工作的整体要求, 确定德育实践的整体目标, 再把整体目标作为德育实践子系统的工作要求, 进而设计子系统的目标和效应。由此, 逐层递进, 由整体到部分, 再到更小的部分。在德育实践工作中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才能把握工作全局, 是各项工作保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优化系统要素

  德育实践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 提升系统实效性还取决于要素的优化。因此提高要素的质量是提升优化系统, 提升系统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优化德育实践系统要素, 一要加强各种组织的自身建设, 各级班团组织、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应重点抓好自身内部工作秩序化, 提高解决问的能力;二要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以适应新时期德育实践工作的需要;三要增强德育实践工作的科学性, 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 合理设计德育实践目标与内容, 尽可能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载体, 不断提升实践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 不断增强其工作效果。

  3.协调子系统之间关系

  德育实践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有序结构的形成, 是诸要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作用, 从而产生整体质的飞跃。由于德育实践系统中的要素组织方式不同, 可能引起系统整体功能的很大差异。因此系统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要素之间作用方式及系统结构。德育实践系统具有层次性, 高层次子系统相对于低层次子系统有更大的制约性, 而低层次子系统又是高层次子系统的基础, 对高层次子系统具有反作用, 德育实践系统的功能就是由低层级子系统与高层次子系统的功能耦合而成, 高级和低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高层次子系统以低层次子系统功能为基础, 而又超出低层次子系统功能的范围, 最终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效果。因此在德育实践系统运行过程中, 要尽量使得系统内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实践方法等诸多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以构建起稳定的系统结构, 进而实现提升系统实效性的目的。

  4.注重系统与环境的适应

  德育实践系统的功能是通过环境体现的。德育实践的环境是指德育实践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 是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德育实践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那些凡是与德育实践有关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德育实践环境的内容[6]。环境对于德育实践系统具有双向作用, 当环境发挥积极作用时, 在引导方向上与德育实践系统目标一致时, 就会强化德育实践功能, 反之则会削弱其功能。

  德育实践实效性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周围环境决定了德育实践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方向的正确与否, 同时又渗透在德育实践整个系统的诸多要素当中, 影响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的发挥。德育实践系统适应环境要做到双向调整, 首先要调整系统内部使其适应环境的要求, 其次要尝试改变周围环境, 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使其适应德育实践系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姜玲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1.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108.

  [3] 郑永廷, 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87.

  [5]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51.

  [6]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4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原文出处:邬丽群,刘华利,陶金.基于系统论观点提升德育实践实效性研究[J].高教论坛,2013(05):18-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