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选择榜样的现状与心理(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7896字
  (一) 榜样选择与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11]某种程度上来说,榜样选择体现了青少年对角色规范、生活目标等社会化基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反映了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本研究被试选择的榜样类型以及选择这些榜样的理由大部分是主流社会所认可与期望的,这说明了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良好。其中,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对“奉献”这一品质的重视,尤其值得赞赏。此外,“决心”“积极”也是影响青少年榜样选择的重要品质,反映了他们认识到通过奋斗取得成就是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
  
  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等现象也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本研究中,没有一名被试在选择榜样时是基于对榜样诚信品质的认可,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青少年并没有将诚信作为社会规范、未来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诚信观念也还未真正深入人心。此外,Walker (2007) 的研究指出,由于时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西方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更青睐于同龄人,而不是父辈。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存在一些差异。[1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对父辈与同龄人的偏好没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或许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二) 榜样选择与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的发展是青少年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存在着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等结构。[13]实际自我指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实际具有的特质;理想自我指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具备的特性;应该自我指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榜样凝聚着个体的认同与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也能够体现出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的差异。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自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他们选择的榜样类型多达 11 种,具体人物或职业不胜枚举。从具体类型上来说,李祖超和邵敏 (2011)的研究发现父母、优秀企业家、政界领袖、影视明星和道德楷模分别排在了“对青少年所起励志作用最大的人物”的第一到五位。[14]在笔者的研究中,企业家、政治家、娱乐明星却并不是青少年榜样的首选。
  
  周晓虹 (2009) 认为,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城市与农村的对峙等特征。[15]其中,城市人格表现为价值观上的开放、享乐、自我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异质性;乡村人格表现为价值观上的敦厚、耐劳、封闭、他人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同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榜样选择存在学校差异,普高生选择的榜样类型较中职生更丰富,选择榜样的理由更关注个人奋斗导向的“决心”“积极”“成就”等维度;中职生选择榜样的类型与理由均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对峙,也证明了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研究显示,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留守青少年存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低,同伴关系差等问题。[16][17][18]中职生也存在自信自我、成就自我水平低等问题。[19]本研究调查对象中的大部分中职生属于留守青少年,由于家庭支持缺失和中职生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这些青少年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评价较低,因此他们较少选择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是低自尊、同伴关系差的一种表现。同时,对历史文化名人的青睐体现了他们摆脱现状的强烈动机。此外,职业教育的特点使中职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因而他们更愿意选择代表性职业的从业者作为自己的榜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白领工作的向往等社会转型现象导致了留守青少年的出现、针对中职生的负面刻板印象等问题。因此,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普高生与中职生在选择榜样类型上的差异也是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三) 榜样选择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际关系的认知。[20]笔者认为,个体的榜样选择是一个利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理解和思考自我与他人的过程,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这也是榜样学习与偶像崇拜的本质区别之一。岳晓东 (1999) 认为,青少年的偶像往往带有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的色彩,榜样则是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的代表。[21]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以人物为核心,表现为对偶像的直接性模仿、全盘性接受与沉湎式依恋;与之相反,青少年的榜样学习以特质为核心,表现为对榜样的综合性模仿、选择性接受与稳固式依恋。[2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能够清楚地区分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很少将娱乐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反而更愿意向“身边人”学习;选择榜样的理由也主要聚焦在榜样的品质、能力与成就,而非其外貌、行为等外在特征。这说明青少年的榜样选择是一个经过了理性思考的社会认知过程。信息的获得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对家庭成员、同学朋友、教师的了解更全面,而历史文化名人的负面信息较少,这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榜样选择。
  
  榜样选择表达了个体对于某一群体的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受到其所认同的群体的主观规范、价值观等的影响。[23]笔者认为,一方面,个体将榜样的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榜样影响个体的一种重要方式。从青少年的榜样选择来看,他们对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群体的认同度较低,而这三类群体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选择榜样类型的学校差异可能源自于青少年对自身所属群体评价的差异。留守青少年、中职生对所属群体的评价低,因而不愿意选择家庭成员、同学朋友作为自己的榜样。此外,青少年的榜样选择也充分表达了社会流动的愿望,全社会应致力于为他们创造充足的向上流动空间。
  
  角色图式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根据角色规范和社会预期扮演特定角色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行为的心理框架。[24]完美的角色图式称为原型。从事某种职业通常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职业角色属于一种成就的角色图式。本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将警察、消防员、医生、护士、清洁工等职业角色视为自己的榜样,他们认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具备奉献等高尚品质,这反映了他们对这些职业的角色图式,甚至带有原型的意味。虽然当下社会充斥着对于警察、医生等代表性职业的负面评价,但青少年对这些职业的认知受到了角色图式的影响,缓和了这些负面信息对他们榜样选择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来自北京市、江西省两地的学生为被试,结合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两地青少年的榜样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青少年选择的榜样类型丰富,家庭成员、教师、同学朋友、历史文化名人、代表性职业等类型是他们的首选;也有青少年将娱乐明星、运动员、虚拟人物等作为自己的榜样。青少年选择的榜样类型体现了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与多样化的自我意识。两地青少年在选择榜样类型上的差异反映了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普高生与中职生在自我发展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选择榜样时更加看重他们的奉献、决心和积极等品质,以及榜样的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已取得的成就。这说明青少年的榜样选择是一个理性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受到了社会转型的影响,导致青少年选择榜样时对于诚信等品质的忽视。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笔者对未来榜样教育的发展有如下建议。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