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6036字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论文。
  
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

  原标题:权力崇拜情结的社会心理分析
  
  摘要:权力崇拜和人的其他崇拜一样,是社会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积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权力崇拜首先是社会心理动机驱动的结果,权力的物欲化动机、控制性动机及成就动机成为个体权力崇拜的内在张力;它直接造成了构建人格的自我的弱化,并导致个体在认知上产生对权力的刻板印象;因此突出自我塑造,强化现代社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才能够消除权力崇拜情结。
  
  关键词:权力;崇拜情结;社会心理
  
  当代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的功能在这种社会关系下发挥了它魔幻般的影响,那就是不断刺激人们逐利的思维和行为,当权力的异化能够给人们带来假公济私、以权寻租、利益最大化的功效时,权力崇拜情结在人们的内心中就会越来越固化,这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权力拜物教的本质。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社会权利崇拜情结的心理结构问题。
  
  一、权力效应构成权力崇拜情结的社会动机的内在张力
  
  崇拜是一种主体心理体验,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盲目,是人的情感、情绪自控弱化,它源于对自身未达到的境况的一种欲望转移,当现实不能满足生理的或心理的(精神)需要时,内在张力的驱动会使人们寻求一种“理想现实”[1]的崇尚和模仿,这种欲望的表达往往通过偶像这一介质凸显出来。对于权力的崇拜源自于权力的效应能够给予人们施加欲望满足的影响,虽然至今人们对权力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或者把权力看作结构性的各种力量集合的社会关系[2],或者把权力看作强加在他人行为之上的意志能力,但是在权力的效应所产生的一方对另一方辐射影响上的认识却形成一致,那就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主导与服从、奖励与惩罚等。当权力被异化后,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权力的效应在资源分配、占有上的为所欲为,也能够看到权力背后的社会等级差别所带来的身份、地位、成就感等心理影响。这种影响会不断激发人们各种欲望满足的内在张力的冲动,从而形成权力追求的社会动机。Galinsky等人把权力看作一种心理状态,认为任何时候对权力的启动都可以激活与权力有关的的概念和行为倾向,当人们发现权力的神奇效应而又不能完全获得现实的满足时,权力的激活恰恰会促使权力追求的社会动机的形成,而当权力在历史的文化的世俗的进化中被固化为特定的欲望指向,人们在认知、情感、情绪方面的权力崇拜情结便产生了。
  
  从权力的效应可以看出,权力崇拜情结有着它内在的动力根源,有着诸多方面的动机倾向,具体分析表现为:
  
  (一)权力崇拜情结的物欲化动机
  
  尽管人们对于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麦独孤、弗洛伊德等的本能论在社会动机方面的认识产生争论,但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每个人自身内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潜能或者是基本需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要求得以实现或满足,一个有意识的欲望或一个有动机的行为可能会激发其他动机的产生,其中,生理性欲望的满足永远都是首要的,是行为动力的源泉。人们对权力的崇拜可能最终体现为一种精神的社会承认,但是如果没有基本欲望满足的符号化的外显,权力崇拜对于低权力者来说就失去了它崇拜的动力,比如对金钱的迷恋。一旦人们打开贪婪欲望的大门,对物欲的追求就会变得不择手段,而权力被异化后,权力的功能就可以充当欲望转移的介质,对权力的占有和寻租可以更容易得到这种物欲化的满足,那么当人们意识到权力的这种魔幻般的影响的时候,对权力的崇拜也已成为必然,而权力崇拜情结中的物欲化动机也显现出来。
  
  (二)权力崇拜情结的控制性动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对人们权力唤起的心理实验表明,当权力意识状态被唤醒,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人化权力”动机更为强烈,个体更倾向于喜欢控制他人,当权力行使控制弱化或不受控制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欲和征服欲,专断、专权并且喜欢炫耀权力。当权力的控制和支配动机受到阻碍或压抑而无法实现时,个体就会产生挫折感,情绪低落甚至丧失信心。
  
  从权力的效应来说,权力体现为一个人或集团所拥有的支配他人或其他集团的力量,权力的影响力首先是表现出它的改变或影响社会关系的强制力、控制力,个体权力动机越强,对权力需求就越高,那么对影响和控制别人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权力崇拜情结的产生是权力需求在控制性动机方面的表达,无论低权力者处于被控制的心理状态,还是高权力者处于支配、控制的心理状态,人们渴求通过权力控制别人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那么当权力不能无限制的满足个体控制需要的时候,人们在认知上自然对权力产生敬畏、敬仰的心态,对权力的崇拜也成为必然。
  
  (三)权力崇拜情结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的社会文化需要激发作用的结果,是促进个体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达到完满心理状态的体验,戴维·麦克利兰把成就需要的高低看作对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3].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设定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竭力追求成就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其成就动机的产生决定了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取得完美的行为倾向。当然,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环境有关,高社会地位者有着更强烈的成就动机倾向;文化背景对于成就动机具有导向性,一定的文化背景决定和影响了一个人对目标的价值预判,什么事情值得追求,什么事情不值得追求是成就动机产生的动力源泉;而风气、群体气氛、舆论、社会道德准则等社会心理环境也会造成人们在生活态度、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动机差异。
  
  中国有着很沉厚的“官本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官”的阶层利益链,人们从做官中看到了最直接的行为动机的价值所在,而“唯上是从”、唯我独尊的制度安排又提供了社会地位的成就动机,这也必然形成整个社会心理环境的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成为评判个体发展的风气;以官为贵、以官为尊成为评判个体成长的道德高低的标尺;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评价作为别人重视、支持和赞许的舆论焦点。而“官”的背后实际上是权力的作用,权力的驱动造成了人的价值取向,人们把权力的摄取设定为个体发展的目标挑战,成功者被社会仰慕,富有成就感,失败者产生成就受挫感,无论成功与失败,人们都看到了权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对于自我社会实现的魔幻作用,权力的效应促使人们产生信仰式的理念,从而在个人成就发展上形成权力崇拜情结。
  
  二、权力崇拜情结是人格弱化中的自我迷失
  
  崇拜在人的认知上表现出盲目和偏执的心理倾向,在情感、情绪表达上表现出失控和狂热。这恰恰是一个人在人格成长中迷失了自我,是人格塑造中的自我缺失,而自我是人格塑造的主体,是人发展和实现自己、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自我给予人格以动力性和独特性,无论弗洛伊德、艾里克森以及人本主义的观点,都认为人格发展的本质是自我的发展,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可以看出,无论面对超我对完美理想和至高道德的满足还是本我对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都显得那样的被动和弱势,当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满足存在差距和矛盾时,超我和本我的力量冲突掩盖了自我的存在,人格的发展就会失去自我,个体会通过某种介质达到欲望转移和满足寄托,这时就会产生崇拜心理。权力的效应是在超我方面实现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在本我方面实现人的生理欲望的占有,当权力被异化,被作为中介物使用而不受限制,权力的效应在超我和本我方面就会被无限放大,人们会为了沽名钓誉或者物欲满足而不择手段,权力无所不能的影响使人们对权力趋之若鹜,必然产生权力的崇拜情结。
  
  埃里克森也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当自我被削弱时,人格的构建就不会保持它的内在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在人格的某发展阶段会降低自主感而对自己产生更多的怀疑,降低主动感而产生更多的内疚和自卑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不能自由地把握事物的变化时,人们会寄希望于想象中的心理图式的满足,在自我认知和情感倾向上由神秘产生敬畏,由敬畏而产生盲目崇尚,崇拜心理情结自然产生,权力崇拜是人们想象中的心理图式的欲望指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同样视自我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的整合、完善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实现整合、完善的结果。马斯洛主张通过良好的、适合人性要求的外部条件,使人们充分做到“自发释放、自我选择、自我认可”,并用极大的热情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由此可以理解,当权力被看作凸显自我、人生价值的替代物时,人们对权力的崇拜也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世俗化的追求,而最终是人格中的自我消失,人们变成了权力驱使的奴隶。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文化恰恰体现了这些现象,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社会影响、成就等无不依从于权力,那么从权力中所获得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能够强化对权力迷恋的理念,而对于权力欲求不满的心态必然导致人们对权力的崇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