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众偶像崇拜的历程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6199字
  探析近年来偶像崇拜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模糊化趋势,折射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心理分化、心理冲突和消极心态影响的困境,因此政府加强社会心理疏导要重视偶像崇拜蕴含的大众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偶像崇拜,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大众偶像崇拜的历程与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众偶像崇拜的历程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原标题:大众偶像崇拜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疏导
  
  摘要:大众偶像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心态交融的产物,具有激励示范效应。梳理建国后大众偶像崇拜变迁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偶像一元化时代的道德崇拜,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价值崇拜。探析近年来偶像崇拜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模糊化趋势,折射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心理分化、心理冲突和消极心态影响的困境,因此政府加强社会心理疏导要重视偶像崇拜蕴含的大众心理需求,合理引导偶像崇拜,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大众偶像;社会心理;疏导
  
  ***同志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提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往往被奉作当时及后世的偶像,一般作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偶像经受社会大众崇拜,故而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众偶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为社会中的许多人所欣赏、学习、怀念,甚至以疯狂或非理性的方式效仿的对象[1].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由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的进程中,社会化是重要的内在心理机制。个体通过选择性地模仿环境中榜样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习得相应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偶像具备心理认同、情感依恋和行为模仿三要素。偶像与榜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榜样包含的层次和内涵更广泛,偶像从属于榜样的概念范畴,但偶像的心理属性更强,主动认同度更高。因此,梳理建国以来大众偶像崇拜的历程,可以探究社会心理的变迁,进而探讨培育社会积极心态的应对策略。
  
  一、大众偶像变迁与社会心理分析
  
  (一)偶像一元化时代的道德崇拜
  
  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政府的宣传政策,使得一批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成为大众偶像崇拜的焦点,例如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受到舆论和大众的热捧,总体特点是又红又专。这种偶像崇拜反映了当时新中国建设正面临种种困难,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发扬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这就决定了这是一个以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年代[2].一元化英雄偶像崇拜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心理的特点,表现出狂热心理、封闭心理、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利他精神。这个时期的偶像崇拜是对忠诚爱党、报效国家、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奉献精神的赞赏和认同。这时期的偶像崇拜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崇拜,崇拜的英雄人物都被刻画成高大全的形象。
  
  (二)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人口的流动迁徙,使得公众的视野逐渐打开,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从而使得偶像崇拜也渐趋多元化。第一种是崇拜传统的道德楷模,例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奋不顾身救护集体财产的赖宁和欧阳海等人。这种英雄崇拜折射出大众心理仍然传承了之前的奉献精神和利他精神,歌颂了道德的崇高性,这种崇拜实际上仍然是道德崇拜。第二种是崇拜教科文体领域的名人,例如五连冠的女排、顾城为代表的诗人群体、路遥为代表的作家群体、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家等。这种名人崇拜体现了大众对成功的追求渴望,对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创造财富的社会名人给予的认可和欣赏。体现了社会大众的务实心理,这种崇拜可以归纳为成功崇拜。第三种是崇拜娱乐界的歌星影星,例如摇滚教父崔健、香港四大天王、周星驰、成龙等演艺明星。体现了社会心理中的开放心理和叛逆心理逐渐显现,急于摆脱以往的束缚,开始追逐个性和自由,从集体化和社会化转向了个人化和个性化。精神生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心理中单纯的崇高精神取向有一部分被世俗化、娱乐化、功利化取代。明星的打扮、动作和个人喜好往往有众多的模仿者,私生活也被更多的关注。这种崇拜可以概括为个性崇拜。对于这段时期的道德崇拜、成功崇拜和个性崇拜并存的局面,其实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人内心的需求和选择的自由,不再忌惮于外部压力屈从于某一种价值判断,而是寻求一种心理解放,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层次和类别,确定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偶像崇拜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作为承前启后的这段时期,最大的好处不是具体崇拜什么,而是个人可以选择崇拜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崇拜,选择本身的意义大于选择的结果。所以,可以把这段时间的偶像崇拜概括为自由崇拜。
  
  (三)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价值崇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强大的经济效应,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改变了时代,不仅满足了大众需求,而且引导和创造了社会需求。互联网的创业潮也造就了一批数字英雄、互联网英雄,进而形成了新的大众偶像。以前靠实业起家的企业界英雄人物,如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等知名企业家作为大众崇拜的偶像逐渐被网络经济的英雄人物马化腾、马云、李彦宏、李开复等人盖过了风头。在这一时期,虽然文化体育和娱乐明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但更多是昙花一现,流行元素不断更替。科学家群体则更多是悄然退居幕后,远离公众视线。这个时期的偶像崇拜体现了社会心理趋向追求时尚化、草根化、平民化、虚拟化的趋势,更强调奋斗、互动、共享、亲民。这种偶像崇拜已经超越了财富崇拜或者金钱崇拜,更多体现出一种价值崇拜,对其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可。
  
  二、当前偶像崇拜的社会心理困境探析
  
  近几年来,随着自我价值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研究发现当前大众的偶像崇拜越来越显示出多元化、个性化和模糊化的趋向,似乎较难再找出一些仍然获得大多数人一致认同的“国民偶像”,甚至于一些偶像被嘲讽为“呕像”.热时炙手可热,但是热度难持久,媒体炒作一番后又逐渐冷却。知名人物作为偶像本身也正经受着非议和诘难,更深层次是经受着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冲击。例如,网购既体现了购物的便捷化和价格优势,但是假货问题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饱受诟病,从而也影响着网络英雄偶像的形象;金融市场的“野蛮人入侵”事件及网友的立场可以看出实业英雄偶像的逐渐黯淡。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时代的大众偶像正在走向式微和更替。大众偶像崇拜也正面临着转型,偶像崇拜体现出的分层化、小众化、短期化等特点,其实也是一段时期社会心理的体现。
  
  (一)社会心理分化逐渐体现
  
  一方面是价值取向的心理分化。改革开放后,全社会单一纯粹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被打破,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逐渐抬头,并由此产生了社会大众的心理分化。对应西方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国内“左”和右两种思想和观点也在争鸣。还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不同价值取向,都会使大众偶像崇拜难以形成多数共识。另一方面是阶层地位的心理分化。当前社会学界倾向于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多个阶层,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必然带来主观感受的落差。不同社会阶层的追求、品味必然也会不同,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并存,偶像分化在所难免。因此,心理分化使得大众偶像越来越小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社会心理分化也使得时代有偶像,但只欣赏不崇拜的人也很多。“他们崇拜的偶像,与我无关”的观点也很具有代表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