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养娃族”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心理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1 共6962字
  球关节娃娃是一种高端玩具娃娃,近年来在大都市里逐渐风靡。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养娃族“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心理解读”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养娃族”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心理解读

  原标题:都市“养娃族”兴起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
  
  摘要:球关节娃娃是一种高端玩具娃娃,近年来在大都市里逐渐风靡。“养娃族”是一群受ACG审美影响、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在网络上群集的小众群体。“养娃”的行为源自个体对理想自我与理想客体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当前社会对身体美学的推崇与“颜值经济”的兴盛。而其“圈子”存在的多重矛盾性是当代青年在“独特性”与“大众化”间徘徊的缩影。
  
  关键词:BJD;文化;社会心理。
  
  近年来,大都市里的“养娃族”日益兴起、扩大。这里所说的“娃”,并不是指自己的孩子,也并非往常意义上小朋友玩的娃娃玩具,而是“球关节娃娃”(ball joint doll,BJD)的专指。BJD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非常低调的贵族玩具,产量很少。其后传入日韩,现今主要在东亚地区生产。由于是半手工产品,BJD价格不菲,属于高端玩具的范畴。这类娃娃的特点是采用了球关节的结构理论,关键部位装有球型关节,能生动地展现更丰富的动作和姿态。BJD大小一般在43cm到70cm左右,可塑性极高,妆容千变万化,眼珠、假发、服装都可以进行自由搭配;体态从儿童到成人均有,基本根据人体结构设计[1].精致的细节、栩栩如生的完美容貌、黄金比例的匀称身材,惹人喜爱。
  
  所谓“养娃”,是指玩家对娃娃进行日常保养,给他们起名字,购买各种配饰和家具,为娃娃更换服装,修改化妆,更换身体部件,打造精致的空间,给娃娃摆出漂亮的造型,在室内或户外拍出唯美的图片,交流分享。“养娃族”就是BJD玩家的昵称,无论年龄资历婚否,他们均称自己的BJD为“孩子”,称自己为“娃爸”“娃妈”.在信息时代,“养娃族”在网络上聚集、交流,形成“娃圈”,并不时举行线上线下的“娃聚”.随着“养娃族”人数不断增多,许多相关行业如BJD专业服装设计师、化妆师、摄影工作室等逐渐衍生出来。
  
  一、“养娃族”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取向的ACG文化认同
  
  喜爱漂亮美形的娃娃、受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文化广泛影响是BJD亚文化群体的典型特征。BJD可以视作是“东洋”流行文化对中国的输出。
  
  BJD的造型很多来自动漫,其形象是对动漫作品尤其是日本动漫中“二次元”审美特征在现实世界中的“三次元”呈现。首先,BJD的面部外貌设计普遍表现出头部和眼睛比例相比于真实的人类偏大、鼻子嘴巴等比例偏小的“幼态”特征,脸型以“锥子脸”风格为主;其次,在成年娃娃的体形设计上,不同于芭比娃娃清一色细腰丰胸的火辣身材,BJD女性娃娃的体形设定更为消瘦、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BJD男性娃娃的外形设定不同于欧美文化中对于“阳刚”“勇猛”等特征的期待,而是表现出同时拥有男性“自由”“力量”和女性“温和”“细腻”的温雅俊美、“雌雄同体”的中性美。这也与当前日本动漫的流行风格相一致。
  
  “养娃族”通过为BJD化妆、更换不同风格的发型服装、摆出各种造型等方式,将BJD不断“扮演”成拥有各种背景故事的虚拟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上看,“养娃”的过程中包含有cosplay的元素,只是传统的cosplay为真人扮演,而养娃族们则是使用与真人接近、但比真人更为完美的BJD来进行扮演。因此BJD亚文化可以被视为是ACG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和延伸。
  
  (二)消费方式的高投入特征
  
  一般而言,人们往往存在“娃娃属于儿童玩具”的刻板印象。但事实上,BJD是一个高消费的产业,玩BJD是一个奢侈的爱好,其投入之高往往让圈外人咋舌。以国外着名某“娃社”的产品为例,70厘米大小的BJD一般在4500元到8500元;造型最小的20厘米左右大小的BJD也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而购买BJD只是“养娃”的开始。为BJD不断添置各式漂亮的衣服、假发、配饰等是“养娃族”最基本的工作,也是BJD最大的乐趣。日韩原厂家的BJD衣裤需要50美金左右一套,鞋子价格在70美金左右一双,其他眼球、假发等配件也是价格不菲。请他人帮助为娃娃化妆,一次的费用需要几百元。国产的价格会稍低一些。由于前期购买和后期投入的花销均很高,“养娃族”多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和青年白领,也有一些收入丰厚的中年人,其中女性的数量要多于男性。
  
  (三)群集方式的网络隐秘性
  
  在网络媒介高速发展之前,“养娃族”在各大城市里悄然存在着。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讯信息和便捷的交流途径,早期“养娃族”人数很少,且多为“闷养”(即相关的造型、照片等只供自己欣赏,不与他人交流分享)。网络为有共同兴趣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和空间。由于很多BJD的厂家在国外,网络成为玩家们选择、购买BJD的首选工具。同时随着网络日益发达,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BJD,“娃爸娃妈”人数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尽管“养娃族”仍属于小众群体,但网络上主要的BJD论坛已经达到高峰时几千人同时在线的规模。
  
  不过尽管玩家的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在大众的视野中,BJD仍然属于较少听闻的新鲜事物。这一点与BJD玩家主动切断与圈外人的沟通、有意维持圈子的隐秘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尽管“养娃族”对于自己的BJD玩家身份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他们大多并不愿意向圈外人展现自己的这一身份。与在圈内积极发布“孩子”各种造型美图、分享“养娃”经验不同,在现实生活中,BJD玩家往往不会主动告诉身边人自己的“养娃”爱好;在网络里,BJD的交流也常常只会在少数专题网络论坛里出现,综合性平台上极少可以看到类似的信息。当有玩家将圈内事务发表到更为公众化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时,甚至会被圈内的其他个体排斥、攻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目前社会中对于“养娃”这一事件,质疑与批判要远远多于欣赏和支持。家人和朋友对于这种“奢侈”的爱好多有不解和反对,而媒体对于BJD有限的报道中又多从“玩物丧志”“缺乏正常人际交往能力”“逃避现实”等负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成年男性BJD玩家,更是不愿意被他人视为“异类”.因此“娃圈”排斥媒体与外行人的介入,不愿意让自己和“孩子”曝光在外界的舆论与非议之中。
  
  (四)成员内部“正”与“盗”的分离
  
  BJD圈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对“盗版”娃娃的排斥。在论坛上,“娃爸娃妈”需要晒“开箱照”,以证明自己的娃娃是从正版途径购买的。一旦有人被发现“养”的是“盗娃”,可能会在网络上被群起而攻之、遭到封杀,甚至出现“人肉”等网络暴力事件;有些店家知道当事人购买过盗版就不会卖配件给她,有些化妆师不会为盗版娃娃化妆,甚至会扣下盗版娃娃。值得注意的是,“娃圈”所谓的盗版,有些是正规厂家合法生产的产品,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但这些娃娃的外观是翻版国外厂家的着名BJD娃娃,玩家们也将其视为盗版给予抵制。
  
  但随着BJD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而正版BJD价格不菲,有很多喜爱BJD却囊中羞涩的人还是会选择购买盗版BJD.这些被主流“娃圈”排斥的盗版BJD玩家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交流,形成了“盗娃圈”.虽然都喜爱BJD娃娃,但正版与盗版两个圈子的玩家鲜有交叉,他们互有不满,有时甚至相互抨击,可谓泾渭分明。
  
  二、都市“养娃族”的社会与心理解读
  
  (一)源自对理想自我与理想客体的心理需求
  
  温尼科特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真实世界之间,存在介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中间区域,称为“过渡空间”或“潜能空间”.“如果我们是健康的,我们正生活在过渡空间里。依赖于各自所处的文化,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追逐兴趣--读书、游戏、踢球、跳舞。这些文化活动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占据了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付出关注与精力。正是在追求这些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体验得到了增进与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2]对于BJD玩家而言,这些精致而唯美的娃娃就是过渡空间中的过渡性客体,可以让玩家暂时忽略现实世界,但同时又不在“幻视、幻听的精神分裂症”状态,就能寻觅到一种深刻、热情、迷恋、忘怀的心灵体验。具体表现在两个心理层面的需求上:对理想自我投射的满足与对理想客体投射的满足。
  
  BJD娃娃在某种意义上是玩家对理想自我的投射,是自我的一部分。就像某BJD厂商的广告所说的那样,“如另一个自己,隐藏着的真实的自己,伴随你一起成长”.“养娃族”在BJD身上倾注大量心血的过程,正是塑造潜意识中理想自我的过程。现实的局限性让很多人都会从内心深处有改变的愿望,但实现的可能性却并不高,而BJD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它完美的外表特征,个性迥异的角色描述,天马行空的情节,张扬而纯净的世界,让无处安放的幻想得到释放和寄托,与压抑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在玩家看来,他们只是有一些“象牙塔”或者“玛丽苏”情结,守护自己心里最童真的地方。正如玩家所言:“我们在塑造每一个BJD的背后,其实是在塑造我们内心中另一个自我,那个隐藏在内心深处未被我们挖掘出来的自我,那个也许不被世人接受和理解的自我……它可以把自己平时不能、不敢展现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娃娃带着自己的梦想一起成长。比如平时我无法穿着夸张的公主裙满街跑,但我可以把它穿在娃娃身上。再比如,我梦想当一名摇滚歌手,可这在现实生活中已无法实现,但我可以把我的娃打造成一名super star.”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在学习、工作上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困惑。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很多年轻人独立离开家乡在外地打拼,远离亲友;而繁重的工作压力、钩心斗角的职场竞争以及较少互动的邻里模式常常使得都市青年饱尝孤独感;大城市高速的生活节奏、发展道路的艰难及生活目标的缺失则往往引发人们控制感的缺失。对于“娃爸娃妈”而言,BJD娃娃可以成为缓解孤独、重新拾回控制感的理想客体:“现实中能懂自己的人很少,而且也分享不了你的感觉。孤独的时候我抱着我的孩子,觉得很安心。有个伴,能谈心说话,那种感觉真幸福!虽然他不说话,但是他会静静听我说很多心事,我相信他是有灵魂的。”[3]黄桂萍认为,BJD风靡全球的原因“大概是它可以让人自己组装,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喜好拼装。现在世界人际关系的冷漠,让人对太多自己不能控制的变化失措,于是,能够依照自己意愿的玩偶就会大受欢迎。”[4]
  
  当将BJD作为理想自我和理想客体的投射时,个体是会在慢慢地在与它的“互动”中滋养自己,还是不断坠入到对现实的逃避之中、“拒绝长大”?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热衷于“养娃”多多少少有一些逃避的因素,且沉迷于此可能会导致病态;也有人认为,BJD是一种有益的爱好,“就如同摄影师亲手拍下一张精彩照片后的喜悦,读完一本好书后的充实。这也算是人生中的小小幸福与感动。就算白雪皑皑、寒风呼啸,但只要守望着另一个自己,内心依然温热”.[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