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7 共722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探究
  【第一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平正义探析绪论
  【第二章】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测量维度
  【第三章】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实证分析
  【第四章】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评价
  【第五章】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公平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评价

  4.1 信度分析

  信度是对问卷测量可信度的检验。本文以统计系数值来衡量同一量表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Cronbach's Alpha 值在 0.7 到 0.9 之间为高信度值, 一般探索性研究,Cranbach's a 系数要在 0.6 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本研究信度值严格按照统计标准进行测量与取舍。

  通过对村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因素的项目进行信度分析可以发现,如表 4-1 所示,其总体 Cronbach's a 的值为 0.662>0.65,因此问卷整体来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好,可靠性较高,具有适用性。

  如表 4-2 所示,对制度起点、制度程序、制度总体结果、制度分配和制度具体结果等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其所有指标的 Cronbach's Alpha 值也均大于 0.6,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适用性。

  4.2 因子分析

  问卷效度(Validity)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即问卷计量结果能多大程度上反映考察的内容,反映程度越高,效度就越高。一般来讲,测量问卷时主要针对的是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指的是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保留概括力强的几个指标, 对文章主要检测的的变量即 14 个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构效度的检验如下:

  通过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从表 4-3 可以发现,KMO 值等于 0.727,卡方值是 1607.951,自由度是 91,在 P=0.000 水平上显着,表明这 14 个指标达到了因子分析的要求。14 个指标被概括为五个因子,如图 4-4 所示,因子 1 命名为"制度起点",是因为村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了解程度,地方部门的宣传工作以及缴费困难群体的选定等制度运行之前的准备工作或者制度运行之初的工作,起点或机会的公平,体现的是新农保制度的起点公平正义;因子 2 命名为"制度分配",是因为无论是个体缴费、政府补助和村集体补贴都是新农保的财政政策,是对个人账户的一种缴费,缩小收入差距,最终是为了再分配以实现制度的公平正义;因子 3命名为"制度程序",是因为缴费、基金管理、经办工作和工作人员素质等等体现的是这项制度运行之流程部分;因子 4 命名为"制度具体结果",是因为待遇高低,基本生活满足程度和生活改善作用大小等体现的是新农保制度运行之效果;因子 5 命名为"制度总体结果",是因为题项:新农保待遇发放和经办工作展现的制度程序的一种总体评价。指标 0.7 以上,五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2.156%,达到了因子分析的要求。本文将每个因子的值乘以其方差贡献率后再相加,得出制度公平正义的值,公式为: 制度公平正义=制度起点?0.16255+制度分配?0.15740+制度程序?0.14245+制度具体结果?0.13016+制度总体结果?0.128994.3 单因素分析。

  4.3.1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公正性的总体评价

  从表 4-5 可知,新农保制度总体上的公正度,高达 84.6%的村民觉得"一般公平正义及以上",认为"较不公正与非常不公正"的村民占 15.4%.因此,当前新农保制度体现了它的普惠性,给农民提供了养老福利,但是从起点、过程到结果都存在着一些公平正义性问题,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应当付出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新农保的公平正义。

  4.3.2 个体特征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

  农村居民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情况、家庭全年收入、对新农保了解情况等方面可能也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性问题产生影响,下面就择要一一进行分析。

  4.3.2.1 村民性别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从下表 4-6 可以看出,统计数据显着值 P= 0.429,说明村民性别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不存在显着性相关(X2=3.830,P=0.429>0.1),男性村民和女性村民选择一般公平正义及以上的分别有 85.2%和 84.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村民都有 15%左右的人选择了较不公正和非常不公正。男女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性认知大体相当,这可能得益于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封闭的乡土社会和农村文化,农村女性也更多接收外在丰富的信息,视野更加广阔,同时逐渐关注农村社会事务,社会参与度更高。那么,农村居民就会基于自己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作出更加可靠与客观的公平正义性判断。

  表 4-7 中统计数据显着值 P=0.065<0.1,说明村民的年龄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村民对公平正义的选择按照年龄从小到大依次是 78.6%,71.5%,88.6%,88.9%;村民对不公正的选择按照年龄从小到大依次是 21.4%,28.6%,11.4%,11.1%.

  总体上的趋势就是村民对新农保制度公平正义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其主要原因:一是预期降低,随着年龄变大,人们对制度的预期是减弱的,同时对制度的缺陷采取更包容的态度;二是横向比较,从家庭养老,集体养老,个体养老,到综合的新农保,这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制度,人们的接受度更大.

  4.3.2.3 村民文化程度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如表 4-8 所示,统计数据的显着值 P=0.027,说明村民文化程度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相关,并且存在显着性相关(X2=33.808,P=0.027<0.05的显着水平)。从上表可以看出,村民选择非常公正的比例:6.7%(未受过正式教育),17.8%(小学),29.2%(初中),31.3%(高中),50.0%(大专);而选择非常不公正也只有 1.1%(未受过正式教育)和 1.6%(小学)。村民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对新农保制度公平正义性认知程度就越大,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所以理解新农保制度和相关政策就会更容易,认识透彻,政策接收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较高文化的村民会较多关注制度的环节,参与农村社会事务,提高自身的政策认知。

  4.3.2.4 村民健康状况对新农保制度运行公平正义的影响从表4-9中可以看出,统计数据显着值P=0.003,说明村民身体健康状况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有相关,并且存在显着性非常相关(X2=35.880,P=0.003<0.01显着性水平)。身体状况好的村民选择不公正的有25.7%,身体状况差的村民选择不公正的有14%;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村民有34.6%选择公正,身体状况很好的村民有100%选择公正(只有3个样本),身体状况较差的村民有56.1%选择公正,身体状况非常差的村民有33.3%选择公正。可见身体健康的村民倾向于选择公正,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不公正;而身体不够健康的村民更多选择公正,同时存在较少的人选择不公正。健康状况越差的公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性评价就越高,源于新农保制度对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为了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国家适时推出的新农保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对健康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助,与新农合制度存在一种互补关系,身体状况差的村民更加认可这项制度。

  4.3.2.5 村民子女状况对新农保制度运行公平正义的影响表4-10可见,统计数据显着值P=0.229,说明村民子女状况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之间并无显着相关(X2=4.889,P=0.229>0.1显着水平)。但是,37.5%没有子女的村民选择较不公正,49.8%的有子女村民认为新农保制度是公平正义的,因为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或者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集体经济的变迁,打工经济,国家养老保障的不足等等,农村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倾向于自己养老或者子女养老,如表表4-11所示82.3%的村民认为养老依靠自己或配偶,92.5%的村民认为依靠子女养老,53.8%的村民选择依靠政府养老。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按照韦伯的行动理论,既重视个体的行动选择,又重视"价值人"、"规范人".农村居民重视传统的孝道文化,《论语·学而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还有《弟子规·总叙》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以及"传宗接代,绵延香火",讲究的是家庭观,家族观。二是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同时存在"四二一综合症",即溺爱综合症,加上政府的新农保制度来弥补社会发展不公正,所以,一些村民会选择依靠政府养老36.

  4.3.2.6 村民的家庭全年总收入状况对新农保制度运行公平正义的影响从表 4-12 可以看出,统计数据显着值 P=0.000,说明村民的家庭全年总收入状况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显着性非常相关(X2=55.746 ,P=0.000<0.01 显着水平)。

  由上述表格所得家庭全年总收入在40000元以上的有44.4%的村民选择了非常公正,至于不公正的选择分布如下:家庭全年总收入在 30001-40000 元的占43.2%,家庭全年总收入在 40001-50000 元的占 16.5%,家庭全年总收入在 50000元以上的占 6.3%.对新农保制度公平正义性认知程度随着家庭全年总收入的上升而上升,也就是,村民家庭收入越高,那么其对制度公平正义性评价就越高。

  原因在于,一是收入越高,可以选择更高档次的缴费标准,从而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险金;二是村民收入越高,那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期待就不如欠富裕家庭,预期效果降低,对养老期待降低,对制度的公平正义性问题并不是非常在乎;三,家庭收入高,说明其可能是制度运行的受益群体,那么对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的感知就越高。一位家庭比较富裕的村民就这样说道:"现在生活好了,吃的用的都比以前好很多,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新农保符合发展趋势,农民养老有了个好制度。"(7-SZQ)4.3.2.7 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情况对新农保制度运行公平正义的影响上表显示,统计数据显着值 P=0.000,说明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情况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存在显着性正相关(X2=81.639,P=0.000<0.01显着水平)。村民对新农保制度非常公平正义的选择,由比较熟悉的 35.2%,一般熟悉的 18.4%,跳跃到不太熟悉的 3.0%,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情况对制度公平正义的认知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村民对新农保制度非公平正义的选择,由比较熟悉的 3.7%,一般熟悉的 11.2%,不太熟悉的 34.8%,跳跃到了解很少的 66.6%,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情况对制度非公平正义的认知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情况越发了解,其对制度公平正义的认知更趋于正面。一位被访问的村民如是说:"新农保政策,我们都知道,村干部也宣传了,这是咱们农民养老的好政策,每年交 100 块钱,60 周岁就可以拿钱了,以前可没有这样的好政策。"(8-WJ)此外,表示比较熟悉的仍然有 3.7%的村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性问题产生质疑,3.7%的村民认为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出现了不公平问题。科尔曼的理性博弃论认为,个体的行动逻辑就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在作出公正评价之前,必须要分析个体在制度中能得到什么抑或不会损失什么。

  这部分村民或是出于对制度的关注,从而清楚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所以对制度公平正义产生现实和观念的缺失。

  4.3.3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回归分析。

  从模型摘要来看(表 4-14),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 0.271,修正后的判定系数为 0.254,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居民接受度影响因素的 25.4%.同时,由表 4-15看到,F 值是 15.760,自由度 df=7,对应 Sig.值为 0.000,表明整体模型检验在0.01 的水平上显着,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着,用该方程来分析村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因素是有效的。

  表 4-16 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您目前的平均月收入,新农保宣传的评价和缴费困难群体的村委评议。从标准化系数来看,平均月收入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最大,且呈现正相关;年龄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次之,呈现正相关;新农保宣传评价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再次之,呈现正相关;性别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是第四位,呈现正相关;文化程度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是第五位,呈现正相关;缴费困难群体的村委评议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是第六位,呈现正相关;身体健康状况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是最弱的,且不相关。

  从非标准化系数来看,可以得到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与诸变量的关系模型方程:Y=-1.439+0.115X1+0.124X2+0.046X3+0.084X4+0.207X5+0.065X6综合以上,主要实证研究结果如下:(1)制度起点公平正义:作为新农保制度的入口,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正义,但是还是有上升空间;制度过程公平正义:作为新农保制度运行的中间部分,制度过程反映了国家政策,新农保制度充分展现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但是分配的财政结构有待调整,过程公平正义不足;制度结果公平正义:新农保制度从无到有,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老年农民的生活,但是与农民切实需求还是有较大差距。(2)年龄、平均月收入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呈现较明显正相关,性别、新农保宣传的评价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呈现一般正相关,文化程度、缴费困难群体村委评议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呈现较弱正相关,身体健康状况与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呈现不相关(与表 4-9 得出的结论不同,本文接受回归分析的结论)。(3)对新农保制度运行公平正义感知的 6 个影响因素中,作用最大的是平均月收入(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 0.355),其他依次是年龄(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0.309),新农保宣传的评价(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 0.283),性别(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 0.176),文化程度(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 0.141),缴费困难群体的村委评议(标准化回归系数 Beta 为 0.124)。(4)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0.355?平均月收入+0.309?年龄+0.283?新农保宣传的评价+0.176?性别+0.141?文化程度+0.124?缴费困难群体的村委评议。村民年龄越大,对新农保的依赖更强,可以得到养老金,公平正义感知越高;月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公正性感知越高;新农保宣传的评价越好,缴费困难群体的认定过程越公平,也就是制度起点和过程越公正,那么总体上新农保公平正义性认知就越高。

  倪青山等(2015)研究公正观念与分配公正得出,这些公平性评价与个人年龄、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公正性评价与年龄呈反方向变化,公平性评价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从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性评价的回归分析中可推论,实际收入决定机制与人们公正观念之间的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出入导致公民收入分配公平感不高。从居民对收入差距变动的感受来看,认为收入差距在扩大者,其收入分配公平感显着较低,并且认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者比起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者的不公平感程度也要强得多。生活水平、预期收入的变动也将影响到当前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如果预期收入高,那么收入分配公平感就高。收入越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感越强,从这种意义上说,那些能在收入分配机制变动中获取收益的人群对于收入分配具有更强的公平感.

  4.4 农民公平正义观

  4.4.1 生存与互惠伦理的差序公正观

  生存保障是农民对基本生活的公平正义要求,它要求保证农民的基本生计能持续,这种"最弱者应该得到生存保障"的公平正义逻辑处于村民公平正义逻辑层级结构的底端,是村庄内部的一种道德底线;互惠是一种传统伦理,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村庄公平正义逻辑的核心就是互惠互利,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必须给予回报,但不一定同等价值,好比是村庄里面形成的隐性社会契约,如有违背,必被诟病,认为是违背了公平正义,这种互惠伦理存在于村庄很多方面"村民们不仅以互惠式交换处理着与乡亲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着与村干部和村组织以及村庄公共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呈现差序格局互惠,以关系亲疏来判断事物公平正义与否,形成差序正义的观念,差序正义是指"在对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作出评价时,当事人所依据的是对方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或便利的多少。一句话,正义与否是要依据相互交情的多少来厘定".这样形成的正义观念是依照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来产生实际意义的,具有随意和不确定性,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关系而言的。在新农保制度中的具体表现:第一,权利与义务,义务就是农民对国家的"给予",权利就是国家对农民的"回报","给予和回报"是一种互惠,"中国社会的人际相互关系主要依靠互惠互利待遇,中国人相信行为、人以及超自然的因素都具有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因而从行为的反应和结果来考虑问题".所以新农保制度要实现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第二,权利平等原则,生存权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所以在新农保制度中要实现机会公平正义,过程公平正义和结果公平正义。第三,实际村庄生活中,农民是以差序格局的公平正义理念来表达农民的公平正义观。是具体情境式的,跟自己亲近的人成为缴费困难群体,农民认为新农保是公平正义的;另外,如果新农保能够保障自己的养老,解决养老问题,那么就会比较认可新农保政策是公平正义的,就会更加认同制度执行的村委会和制度设计的各级政府。

  4.4.2 利益导向的公正观

  农民的行动是基于理性的,利益导向成为行动逻辑,一方面,以自己是否从新农保制度中获得切实好处或者经济利益来判断新农保制度是否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以自己从新农保制度中获得切实好处或者经济利益的多少来判断新农保制度是否公平正义以及公平正义的程度。

  舒尔茨认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的,提出"理性小农"的概念,波普金得出农民追求效率和经济;从社会学的角度,以蔡雅诺夫为代表,他们认为农民的生产,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家庭消费,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然而西蒙认为,人们寻求的并不是最优决策,而是满意决策;郑风田则认为农民的行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农民理性问题归根结底是生存温饱问题,体现了农民行为的相对统一性;另一方面,农民行为在适宜的制度环境下大都符合理性,而制度悖论才会直接导致农民的非理性行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