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测量维度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7 共48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探究
  【第一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平正义探析绪论
  【第二章】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测量维度
  【第三章】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实证分析
  【第四章】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评价
  【第五章】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公平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测量维度

  2.1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
  
  2.1.1 从马克思、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的比较。王天楠(2013)认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在立论基础、论证方法、公平正义观的内容与实现途径以及理论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他们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都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探寻公平正义的结果,构筑平等的自由人联合体;罗尔斯从西方新自由主义角度出发,探寻实现公平正义的规范,寻求规则的公平正义,提出了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平等是建构的前提,关切正义的主体如何选择正义的两个原则实现平等自由之权利和公平之机会以及对最少受惠者的最大补助。

  西方新自由主义代表罗尔斯的公平正义,某种程度来讲就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对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批判,却不敢触及其制度根本,最终是为了维护西方资本主义,保持西方资本主义的稳定,同时又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解释、解决和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所以对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有相当重要意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更多讲究以公平正义的规则来实现最终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代表马克思的公平正义以及对马克思公平正义进行继承、发展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是一种宏大述事,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提出了"四个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开始的自由权利之"权利公平"、公平的机会平等之"机会公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之"规则公平"、过程和结果公平之"分配公平",同时更好的诠释了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强调结果公平正义,把公平正义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1.2 公平正义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重视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公平正义;突出强调社会制度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根本上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引领制度建构,而制度建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紧建设制度保障社会公正,突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平分配、合理安排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确保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得以实现。

  公平正义,蕴含着伦理道德意蕴以及与制度设计相匹配的道义品质,始终是推动社会制度完善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首要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际上包括以下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内容:第一,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得每个社会公民都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胜利果实;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大众才能的极大发挥,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9.公平正义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公平正义是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公平正义作为协调准则,综合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一把较为科学的衡量标尺,社会文明程度由公平正义来衡量.

  社会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公平正义。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制度形成了社会关系,制度也是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规范性作用,公平正义作为首要理论价值,在社会制度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公正有着巨大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依据,也是推动制度发明创造的依据。社会公正作为制度建构的基本依据,"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有赖于体系化规则的存在",一个社会的规则就是制度,制度是以理念作为依据,而制度安排与设计依据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一个社会,当它不仅被设计得旨在推进它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是私人个体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受着一种公开的正义观管理时,它就是组织良好的社会"这里强调的是社会大众的利益,政府服务公众,体现的是公共精神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首先要通过制度加以确认,体现了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行为,使之走向公平正义的善,最终使社会秩序稳定与可持续。公平正义需要良好的制度来保障,制度好,公平正义才可能实现,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越合理,公平正义就越能实现。在这样设计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即使最不幸、最最弱势的群体,也拥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机会的平等,即使存在某些追求私利的行为,这样基于公平设计的社会也会包容它,改善它,使之最终向善(高兆明,2001:132)。

  2.1.3 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属性

  新农保制度是公平正义理念的制度体现,公平正义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依据,体现着新农保制度的内在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标志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巨大进步,它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这是人类不变的永恒的追求,社会制度建构是公平价值理念的保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章程,通过公正制度建构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公正的制度建设,良好的向善的社会制度建构,才能达到持续、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根本实现路径。

  方菲(2013)研究认为:一方面,新农保制度适应了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力图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新农保制度保障了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人的基本权利有:无论男女、种族、民族、国籍或宗教派别,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不受歧视待遇;解决温饱,不缺衣少食,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这里强调了人的基本自由与生存的权利,现代人权还有:对违法行为和不公正遭遇可以采取积极反制措施,直至消除他们的消极影响;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劳动的权利,消灭剥削.公平正义直接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必然是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公平正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条件。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养老保障表现为初次分配环节的"扣除",即"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这是对客观现实问题的处理应对,比如自然灾害保险;再分配环节的"扣除",即"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里是对公民个体主观问题的处理应对,比如失业保险和伤残保险等,所以公平正义是其本质属性。分配的均等性是其突出特性,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缺一不可,初次分配是指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为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养老金;再分配则主要为无生活来源的低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能力弱者和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人提供养老金,必须能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新农保制度的基本标准就是保障其生存权。新农保制度不仅体现了公平正义,也体现了效率:首先保障了社会再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的热情、劳动素质和生产力水平;其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新农保制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

  新农保制度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出现长期以来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社保保障制度也深刻体现着城乡二元的分治,城镇的社会保障起步早,较为成熟安全,而农村社会保障起步晚,并且不成熟,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是明显的公正缺失的制度安排,直到 2012 年底,新农保制度由试点到全面覆盖国境,维护了农村居民的生存权和社会保障权,新农保制度体现了公平正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呼唤公平正义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从安徽省至全国都展现了我们的老龄化趋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现有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1.8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 13.26%,65 岁及以上人口有 1.2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 8.87%.2014 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安徽省 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突破千万,达 1030.9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17%,比"六普"增加 2 个百分点(源于安徽省统计局),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愈加凸显。

  农村老年人贫困率也高,约为 8.5%,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的比例为 4.7∶ 1,农村贫困老年人占城乡贫困老年人总数 85% 以上,而中西部则更突出.

  为了应对农村老年人口贫困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公平正义、可持续的新农保制度。

  2.2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测量维度

  基于农村问卷调查得到研究的实证数据,个体特征主要根据人口学特征设计题目进行考量,分别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子女情况"、"家庭全年收入"、"您对新农保了解情况"等。

  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问题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抽象概念不太好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需要通过概念的操作化来对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分解,使分解出来的指标能够付诸实践应用,为调查对象所认知,使其能够进行社会测量,推进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有序结合。

  本文使用李克特 5 点评分量表对相应指标进行测量。评判分为 5 个等级,其中的分值分别从 5 分、4 分、3 分、2 分和 1 分。以下是起点公平正义、过程公平正义、结果公平正义三个变量的操作化题项。

  2.2.1 起点公平正义

  起点公平正义是制度公平的必要前提与保证,也是规则公平的内在价值,是新农保制度的进口部分。只有起点公平,政策法规才有实现的良好基础,规则公平才能实现价值;只有从公平的起点出发,才有可能达到公平的结果。新农保制度就是从起点上分析政策了解程度、政策宣传力度以及缴费困难群体的认定等方面,针对起点公平正义,本问卷设计了以下 3 个题项。

  2.2.2 过程公平正义

  过程公平正义,制度的运作对于社会成员是公开透明的,也就是过程的公平正义。过程公平体现的是在一系列的制度运行环节中,以公平,公正,平等为标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程序公平正义和规则公平正义,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实现结果公平正义,"程序公平关注分配过程,强调所有人在机会和结果获取的过程或制度上被公平对待"(孟天广,2012)20.分配公平包括分配公正和分配平等,分配公正即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分配原则、程序和过程公平的前提下,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贡献与获得相称,公正分配必然产生合理与必要的收入差距。分配平等,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适当的调控下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针对过程公平正义,本问卷设计了以下 6 个题项(表 2-2)这些题项都是从过程上来解释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

  2.2.3 结果公平正义

  结果公平正义是新农保制度的出口,起点公平正义,过程公平正义都是为了实现结果的公平正义。"结果公平则追求实质公平,要求收入和财产等有价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均等分配",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是由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公平正义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就是消灭剥削和私有制,消灭阶级,马克思的公平正义强调结果的公平正义。

  结果导向是绩效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突出对结果的高度重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顾客导向及客户满意度,结果的好坏是我们所关注的目标,这就要求新农保制度要能满足村民的切实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政策满意度。德鲁克认为,以结果为导向,根据客观绩效实际情况来决定贡献的大小,评估必须基于绩效,绩效是评估的第一参考要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彰显公平正义。基于明确的参考标准进行评估,得出结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属于理性行为.评价贡献大小的标准源于实现目标的成果,这是一种基于客观绩效的评估,通过养老金待遇、养老标准对当地基本生活满足程度和改善生活的作用大小等方面的问卷分析,如果制度效果好,会让广大的农村老年居民感受到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针对结果公平正义,本问卷设计了以下 5 个题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