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制度创新理论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应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5 共35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因素探析 
【第一章】制度创新理论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应用绪论 
【第二章】城乡一体化与制度创新之间互动关系阐释 
【第三章】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经验及启示 
【第五章】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构想 
【结论/参考文献】制度创新角度下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1].”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已步入城乡一体化阶段。

  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2012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 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这说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现实存在的各种制度问题,也提醒着我们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 理论意义上,本研究在对制度及制度创新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度创新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制度非均衡的出现,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本研究是制度创新理论在城乡一体化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制度创新理论,也有助于从制度创新角度进一步丰富城乡一体化理论。

  2. 实用价值上,本研究从制度创新角度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因此,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的解决、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将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 1898 年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一构想[3].他主张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提倡建造“区域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由新城市中心组成。这种“区域统一体”能够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被引进到平衡的地区中,以重建城乡平衡,还能够使区域统一带来的利益惠及这一区域的居民,从而最终实现霍华德的提出的“社会城市”.

  2. 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西方学者通过对全球不同区域的研究提出了特征各不相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基基于对亚洲城市化模式的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即 Desakota 模式(在印尼语中,desa 是村庄,kota 是城市),这对后来空间规划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4].学者麦克·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会随之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然而通过城乡一体化以及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斯卡利特·爱普斯坦与戴维·杰泽夫以第三世界发展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提出三维城乡合作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包括乡村增长区域、乡村增长中心与城市中心,城乡合作能够解决二者发展中的贫困问题[5].城市学者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则主张发展小城镇,这能够促进乡村发展,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6].

  如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一样,城乡关系的发展也要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致历经三个阶段:城乡隔绝、城乡对立和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这三种关系分别与所在年代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1.2.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善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最早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农业部在江苏无锡的农业现代化试点。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学者们开始具体和系统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在分析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制度因素的影响时,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

  1. 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陈柳钦、王崇举、李永刚等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摒弃与户籍相关联的居民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营造公平、和谐的户籍制度改革环境,使广大居民在发展机遇面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7].杨静则从立法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户籍制度在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她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应以打破二元体制下城乡居民不平等的权责关系为目的,使城乡居民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共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同时,她主张在加强立法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保驾护航[8].此外,陈成文等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主张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一元户籍制度,从而消除因户籍差异所束缚的城乡人才资源的科学流动,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2. 农村土地制度对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

  杜朝晖等提出,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对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认工作,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流动的市场化。允许住宅分散的农户将宅基地复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科学规整农村居民住房用地,并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统一修建农民住宅[9].鲍建安等以规模经济为探析视角,认为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灵活、合理、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的建设,允许农民以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以发展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经济,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王斌等人则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置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农村建设用地的置换应合法合规,兼顾各方利益,切实保障置换建设用地农民的日常生活[10].与此同时,为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的学者还主张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库的建立及网上服务平台的搭建,畅通土地流转渠道,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体系。

  3. 完善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首先要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11].王小京、娄炳南等人提出,要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刘延东、郑洪等人重点研究了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城乡学生享有平等的就学、升学机会[12].鲍建安等人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健全农民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全面普及合作医疗。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格局,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的学者还认为,除加强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上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一种多元投资机制,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并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市场化管理,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满足农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这一根本目的[13].

  1.2.3 总结

  国外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工业革命早期的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而这种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适性;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日益全面,但是基于制度创新理论视角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制度创新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首先分析了制度创新和城乡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因素,这包括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经验的基础上,论文又根据制度创新理论针对之前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3.2 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对制度创新理论与城乡一体化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等;2.案例分析法--对成都城乡一体化进行案例研究;3.比较分析法--通过与挪威城乡一体化对比揭示城乡一体化的内在特性及路径等。

  1.3.3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阐述了制度创新与城乡一体化之间互动关系;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了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关标签:创新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