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1 共4124字

  第 2 章 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

  2.1.1 区域的概念。

  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以对于描述区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个整体对于区域的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有很多的帮助。从这一个角度可以发现,最受用的区域划分方法应和行政区划的疆界相符合才比较好[35].孙久文指出,从经济上讲,区域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空间有着紧密联系,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均质性和集聚性,在国家经济体系中起到了特定作用的地域单位[36].

  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与所选区域的范围有很大关系,当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变化时,对区域差异的大小真实估计不足。在进行大量合计时,其中差额往往会被平均掉[37].本文将东北三省区域按照行政区划分,从两个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划分,基于数据的可取性,研究对象中,黑龙江省不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不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指在经济活动上有很大相关性的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整体活动和一切相关经济关系的总称。它是以现有存在的经济地域单位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地域分工的有关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特定区域特点的区域性的经济总称[38].研究区域经济在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3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解不太一样,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覃成林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这篇论文中指出,差异这个概念主要对经济现象或经济事物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比较,主要表现在质、量两个方面的不同。不平衡或非均衡这个概念主要是反映经济系统中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相互联系的相关组成部分互相没有达到应有的功能和结构上等的协调发展[39].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知道,差异可以反映出事物或经济现象的不同状况。另外,差异这个概念在量这一方面的表现就是体现为差距,因此,我们通常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这个问题的时候,用差异表示这一问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本文研究的是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这一个基本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反映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到目前为止,经济学中通常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有 3 种观点[40]:

  (1)区域经济差异这一概念通常是理解为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的总量上存在的差异。

  (2)把区域经济存在的差异理解为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这一个方面上的差异。这种理解在考察各个区域在某一个时点的经济增长总量之外,还对某一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比较。这种理解的好处不仅仅对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点经济差异状态进行观察,还对这一时间段内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

  (3)第三种观点将区域经济差异这一概念理解为各区域之间不仅仅在经济增长总量上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条件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第三种观点试图从整体角度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不同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其中单一指标是以 1978 年到 2013 年东北三省人均 GDP 为基础,研究省际间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综合指标是以人均 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 13项指标对东北三省各市的差异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2.2 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理论。

  2.2.1 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194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首先提出了累积循环因果理论,并在《国际经济学》、《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以及《亚洲的悲剧:一些国家贫穷的研究》这 3 篇着作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了累计循环因果理论。他认为,整个社会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一些经济因素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累积循环的这样一种因果的关系。

  于此同时,他也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发生和均衡发展的,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或是存在着具有一定的优越地理位置的地区先开始的,这些地区由于初始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快于其他地区。进而这些区域通常就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累积因果的这样一种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积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续领先于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地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两种逆向的作用效果,一种效果表现为回流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是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流动这样的一种方向,使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地扩大;另一种效果表现为扩散效应,即流动方向是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向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流动这样的一种方向。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存在,很多的情况是,回流效应要在很大程度上大于扩散效应产生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发展的会更好,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会更落后。这样就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发生。

  缪尔达尔针对区域非均衡发展存在的严重后果提出了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对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进行优先的发展,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些优先发展的地区进一步扩散带动其他的相对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时,这个时候政府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特殊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用来鼓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的这个目的。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实际的情况,因此很多政府对这个理论是支持并且经常运用这个理论来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

  2.2.2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1955 年,经济学家佩鲁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增长极这一概念,并于 1961 年在《20 世纪的经济》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同时会出现,恰恰相反是会以不同程度上首先在某个些地方或某些地方出现,我们通常将这个地方称之为为增长点或者增长极[41].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会通过不同途径向其他地区扩散,最终会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很明显,增长极理论重点是通过把一个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一个"极",让"增长极"先于其他地区发展起来,然后借助"增长极"带动其他非增长极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长极"与"增长极"之间互相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并最终达到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种经济发展现象。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扩展了佩鲁的这样一个关于增长极的理论,他将增长极理论的运用由之前的抽象空间转换到我们能理解的地理空间中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增长极空间性质的这么一个特征。他认为,经济的增长极能对周边的地区经济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发挥增长极这个强有力的辐射性这么一个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增长极可以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非常强大的扩散作用,进而缩小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

  2.2.3 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

  1958 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这篇着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他指出,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并提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他认为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初始的一个阶段,极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大于涓滴效应,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区域与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之间差异程度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增加。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经济急速增长,这样就缩小与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这与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中提到的回流效应以及扩散效应这一个原理是相对应的。根据赫希曼的这个非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该首先要考虑到怎么才能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配置到十分有潜力增长和扩散效应非常大的地区。此时,政府没有必要去追寻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应该鼓励促进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2.2.4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1966 年,弗里德曼在《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这篇着作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并且在《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这篇着作中更进一步地详细地阐述中心外围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的因素通常会产生在中心地区。中心地区逐渐吸引外围的各种资源,会促进中心地区产生人才集聚、资本积累、基础设施的完善并形成了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了"核心区",但是"边缘区"没有"核心区"的发展优势,这就促使"边缘区"经济逐渐衰退。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空间二元结构的经济现象,并且这种空间的二元结构还会随之进一步的加剧和扩大。他同时指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不平衡对区域内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市场的这种自身的扩散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就缩小了中心与外围区域的地理上的界限,他们的界限也就随之变得比较模糊了,进而就会缩小了区域间经济差异。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思想在目前的我们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己经被很多的学者广泛地应用,其中心区经济的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中心与外围区域的经济的差异,从而这样就会导致区域间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这种理论已经转化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很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3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的概述,然后介绍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非均衡发展是常见现象,所以本章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很有必要,这就为研究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