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10 共4427字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规避的现象。全球范围中有洲际经济差异问题,国家内有东西部的差异,省内也有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河南省作为人口、经济大省存在着严峻的区域经济问题。

  2004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2005 年 3 月全国政协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这也就意味着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开始正式提上日程。这一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立刻掀起了舆论高潮,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同时,这也意味着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部地区开始成为发展的焦点,"中部崛起"的战略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数千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原崛起"的战略中,河南毋庸置疑的扮演着主要角色。2012 年 11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一规划指出,中原经济区全区包括河南全省 18 个地市和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的 12 个地市 3 个县区。中原经济区将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也在这里进行传承和创新。如果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促进河南省内各市的区域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只有经济发展的均衡才能有中部的崛起,只凭省内各别地区的发展无法支撑起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促进省内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呢?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河南省各市的主要经济数据,研究各市经济发展差异,深刻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缩小差异,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河南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战略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现在河南是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全国公路、铁路在此融会贯通,全国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河南的重要支撑作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近几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大部分东部和中部的省份,同他们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实现"中部崛起"、搞好中原经济区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是目前河南省面对的重要任务。然而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影响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分析各市经济差异可以为协调河南省各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制定科学的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有利于缩小省内各市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经济整体,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好的促进"中原崛起".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多针对全国范围及经济发达地区,对河南省的研究成果很少。过去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研究,数据面比较窄,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也不多。本文选取的经济发展数据和社会发展数据更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状态,以此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更客观真实的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数据分析后,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相应政策建议不管是从实证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都更有说服力。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比较早也比较深入的。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从这个时期开始德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模式化向自由化转变,为了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提出了耕作和畜牧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这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26)在其着作《孤立国》中提到的农业区位论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增长极区位论等。之后,区位论主要研究布局工业厂房和选址的最佳方案,可以合理利用区域优势,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区域经济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更为严重,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西方经济进入了持续的不良状态。在这个时期,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者们不得不拓宽研究视野,找出新的研究思路,跳出过去区位论针对单一目标研究的思维,把众多研究对象放在一起考察,分析重点也开始转向宏观领域。这之中有着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弗朗索瓦·佩鲁(1950)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当以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法来安排计划,而不是经济增长在任何行业或地区按相同的速度同时增长。

  相反,不同的行业或地区应有不同的增长率。增长极就是优势部门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集中在此,以更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的一类区域。极的作用就是通过不断吸引和传播来扩大其规模和所在部门和地区的主导力,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迅速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冈纳·缪尔达尔(1957)则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主要内容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存在扩散和回波效应对其他落后地区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政府干预。

  实证研究方面,约翰·弗里德曼(1966)的核心--边缘理论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后提出的关于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多用此理论作为主要的空间经济分析工具。核心区可以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位置上,空间系统可以是整个地球、某个大洲、国家、地区和省,而核心决定了其所在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与延续,它是一个可以控制外围区域并做重大决策的具有相当意义的存在。威廉姆森(1965)在进行了截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意识到了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联系,从而把两者进行了结合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经济活动集中的空间极化是早期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会最终消失。Peter Pedroni、 James Yudong Yao(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但是这不能归因于不同的开放政策,同时在东部沿海各省的内部地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现象。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区域经济学发展时间不长,大体是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逐渐得到重视与发展的。但是我国的区域研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研究的重点多在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杨开忠教授是最早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的学者之一。杨开忠(2003)提出的较为着名的区域经济理论是空间格局不经济理论。这个理论主要研究了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认为中国西部经济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其空间格局缺乏集聚经济和空间交易效率,并根据这个研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政策主张。曹海波(2012)在目前已有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收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经济差异理论与收敛理论为理论基础,用描述经济差距的单指标标准差、极值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来测算我国各区域经济差距,并且用实证方法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资本、技术、经济开放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具有显着影响。李广东、方创琳(2014)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他们认为需要社会经济因素超越了政策和位置因素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更多的关注微观不平等的协调,考虑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等可能的方法创造一个更加协调的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结构。

  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有对全国整体经济差异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针对局部区域的经济差异情况进行研究。邢珊(2013)为了对京津冀各市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相应数据。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极不平衡,地域差异性比较显着,绝对差异逐步扩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肖艳秋、杨德刚、唐宏、张新焕(2012)利用地理联系率、Pearson相关系数、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时间特征;采用重心模型和人均 GDP 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得出了塔河流域经济极化中心较单一,增长体系不完善,未来需培育新的极化中心的结论。

  陈雪英(2014)利用 SPSS 软件对南平市各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实地调研并查阅了反映南平市 10 个县(市、区)经济、社会、资源等状况的相关资料,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三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

  本文主要以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以 SPSS 为分析工具,对河南省各市的两方面数据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来研究省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同时还会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评价。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综合区域经济理论,对各区域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促进各地区间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使全省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拟先介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原理。接着,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市主要经济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数据来自河南省 2013年统计年鉴(见附表 1),主要经济数据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人均用电量、使用外资金额、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大专及以上人口数这 14 个指标数据。这个过程把河南省 18 个市进行两次分类,一次分为三类,一次分为四类,数据特征相近的归为一类。然后,对经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详细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通过上文中的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很多学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没有采用统计方法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有些学者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多是全国数据或具有显着特点的地区,关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的文献不多。本文使用SPSS 统计软件,运用社会经济学统计方法设计了评价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全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而对该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实证研究,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虽然笔者为本文的写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数据来源有限,没有收集到最近一年的资料。其次,本文只是对某一时间点的数据进行研究,没有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最后,在提出对策建议时,因为学术水平有限,提出的建议较为粗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