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习近平讲话中“三种劝说模式”的实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9 共959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修辞学角度下习近平讲话分析
【绪论】习近平讲话的语言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习近平讲话的雅俗共建
【2.1】 习近平讲话中“三种劝说模式”的实例分析
【2.2 2.3】习近平讲话中“三大认同策略”的实例分析
【第三章】习近平与奥巴马政治演说的对比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习近平讲话的修辞学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讲话的认同策略
  
  汉语修辞学不同于西方修辞学,主要是围绕如何利用、调整和修饰语言材料展开的,其重心是在讲话者的语言表达上。西方文化中的 rhetoric 源自于研究演讲的技巧与劝说的技巧,但并不局限于此,还体现出修辞在公共交谈中教化他人,促使双方达成共识的功能。当代西方修辞学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将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研究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的综合学科。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修辞动物,能用符号手段唤起受众的情感,促使其形成或改变态度并最终诱发行动,其目的是获得认同。因此,对政治语篇的分析不能局限于语言的修辞特色上,应该对其内容的修辞策略进一步挖掘和探究。本章首先以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劝说模式”和肯尼斯·伯克的“三大认同策略”为基础构建了***讲话认同策略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 3-1),然后结合语篇文本具体分析***在讲话中是如何“劝说”受众支持其政治理念,从而完成讲话的内容构建。
  
  2.1 ***讲话中“三种劝说模式”的实例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施劝说, 事实上都必须用修辞三段论或例证, 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修辞三段论常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其中一个前提被隐含或省略),展示了劝说实现的过程。
  
  成功的修辞三段论应体现讲话者与受众在某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同一,因而产生了西方古典修辞学所说的“三种劝说模式”,即逻辑诉诸、感情诉诸和人品诉诸,为取得同一的话语劝说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1.1 逻辑诉诸
  
  逻辑诉诸是在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进行说理或推理来达到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从而使听众认同自己,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修辞目的。陈述事实、引用权威观点和列举数据是***讲话逻辑诉诸的主要方法,增强了讲话的逻辑性,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对讲话内容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
  
  (1)陈述事实
  
  “事实胜于雄辩”是中国人历来推崇的讲话原则。按照西方修辞思想,事实的存在是劝说的前提,是修辞活动中存在着的各种确定性的源头和终极载体,本身就具有修辞功能。在***各类主题的讲话中都采用了陈述事实这一逻辑诉诸的方式。表 3-1 是对***不同类型讲话中所陈述的事实的分类。其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近代命运多舛的国家苦难史、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光辉成就等历史事实是多个主题的讲话中被多次提及。
  
  ***总书记通过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陈述,帮助构建话语逻辑推理,来展现政治理念并获得认同的。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为例。讲话中,***总书记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近代中国的苦难、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诉诸这些历史事实,想听众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努力,现在到了这一届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的时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发展努力奋斗的时候,使听众们对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承担历史重任、继续推动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首次亮相给予认可。在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系列讲话中,***总书记多次陈述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历史和现实,为其逻辑推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治语篇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政治目的而组织构建的。诉诸事实,有助于在“每个中国人都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观点上获得人民的认同。继而在***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强有力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广大中国人为之而奋斗。
  
  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诉诸,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主题的话语构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 年 3 月 28 日,***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首先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迅速崛起这一现象的偏见--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进行了驳斥,进而提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观点。在关于这一论点的论证过程中,***首先叙述了中国 5000 年来崇尚和平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接着***总书记陈述了我国的社会现实,用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说明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最后用中国曾经饱受殖民苦难的历史和近几十年来中国走和平发展的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中国当下的发展必须顺应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总书记通过诉诸中国的传统、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求三个方面的事实论证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政策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德国也曾经在二战中为因发动战争而付出惨痛代价,出于对和平的共同需求,听众更容易认可***总书记在讲话中陈述的事实,从而使听众质疑、抛弃讲话开始时提出的那种偏见,在“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观点上取得认同。
  
  (2)引用权威观点
  
  《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集》中的内容经常被***引用在自己的讲话中以增加讲话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为提出及论证自己的政治观点奠定基础,在话语构建过程中极具影响力。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次讲话中,谈及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制度完善的问题时,***首先明确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目前并不完善。紧接着引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明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邓小平原话中的“恐怕”一词隐含完善制度的过程极有可能远超过 30 年这个期限。时值***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时,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情况与所引用的邓小平的话语含义相符合,这就为***总书记的讲话增添了极强的说服力,对目前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现实,国民依旧是可以接受的。
  
  涉及外交事务的政治语篇,旨在表明观点,阐明立场,借助演讲这种形式来实现跨文化交流,消弭文化差异,沟通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态度形成认同。引用出访国国家元首或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更容易消弭主体与听众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劝说事半功倍。
  
  我们双方要登高望远,统筹谋划两国关系发展。普京总统讲过:“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总书记通过普京总统的话肯定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给两国以及世界提供的“正能量”,旨在阐述中俄两国的合作交流使同处于民族复兴时期的两国更好地把握机遇,共同应对挑战。
  
  ***讲话中引用权威观点一方面可以使听众被“熟悉的语言”带入讲话逻辑中,使劝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真理式”的权威观点让讲话更加有说服力。
  
  (3)用数据说话
  
  数据的使用是逻辑诉诸的另一种方法,是在论辩或讲话中极具说服力的论据。在***的讲话经常被使用。如:
  
  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给世界带来了信心。
  
  进入新世纪10多年来,亚洲地区内贸易额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贸易额从1.5万亿美元增长到4.8万亿美元。
  
  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
  
  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以上讲话内容出自***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3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演讲中用具体数字说明了亚洲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的巨大贡献,近 10 年来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以及未来 5 年来中国相关指标的预计值,准确的数字无疑增强了讲话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为讲话的主题--促进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说理的依据。
  
  2.1.2 情感诉诸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情感的改变会引起不同的判断,听众在不同的情感心境下所下的判断是不同的。因此,情感诉诸的关键是讲话者要了解听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需求,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1)对民众需求的满足
  
  从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日常需求,到“中国梦”对人们精神的指引,***的讲话始终围绕人民的需求进行话语建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 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饮食、出行、医疗、就业、收入、教育、环境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经常出现在***的讲话中,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关注和重视。如: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代表新一届领导集体公开亮相的第一次讲话中,***总书记将目前中国普通民众最关心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问题一一列举出,明确表明这些问题将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奋斗目标,这强有力地展现出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民生,并能够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愿望的决心,让听众相信新一届领导集体有能力改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民众在这些问题上的期待,从而更加有效地树立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象。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修辞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修辞学能使政治家更有效治理国家,从而使民众获得幸福。***在各类讲话中表达对于民众生活需求的关注,使民众相信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一定可以提高,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人们从***的讲话中体会到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是以“民众获取幸福”为目的的,那么无形中提升了***讲话的说服力,人们愿意支持和拥护这样的领导集体及其改革政策。又如: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是***当选国家主席之后发表的讲话。在讲话中,他再次描述了当下民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明确提出通过一系列民生问题上取得持续发展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公平正义符合广大中国民众内在要求,引起听众强烈共鸣,从而获得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支持与拥护。
  
  物质层面的满足属于较低境界的幸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中需要感受到归属感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这种归属感来自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个层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及其对践行这一价值观所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对民众精神层面需求的重视。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多次在讲话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精神文化传承,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渴望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道德行为得到来自社会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满足,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激发了“生而为中国人”的广大民众内心强烈的共鸣,从而成功劝说并诱发行动--接受并自觉践行***在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是一种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那么它必然是关乎人们尚未实现但又在努力争取实现的事情,并由此催生强烈的奋斗动机和动力。“中国梦”一词由***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并正式成为官方词汇迅速走红全球。
  
  梦想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描述。***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定义时使用了“夙愿”、“共同利益”、“共同期盼”分别契合了梦想的性质:“夙愿”--长久以来未实现的唯一理想;“共同利益”--建立在所有中国人需求之上;“共同期盼”--包含了所有中国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这一描述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激发了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认同,形成了中国人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1963 年 8 月 28 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着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对美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延续至今。英国最大的广告和公关集团 WWP 集团于 2014年 3 月 22 日在英国议会下议院发布的《中国梦的力量与潜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梦”提出的时间虽短,但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中国民众对“中国梦”的认知程度远超美国人对美国梦、英国人对英国梦的认知程度。调查中有 92%的受访中国民众知道“中国梦”,相比之下,只有 81%的受访美国人听说过“美国梦”,而听说过“英国梦”的英国人只占10%.这份报告认为,中国的“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交织,“中国梦”的吸引力未来可超越“美国梦”.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政治修辞行为,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于民众诉求的深刻了解和把握。
  
  (2)利用情感渲染
  
  人的情感丰富多彩,生活中存在着友爱、恐惧、嫉妒、怨恨和怜悯等多种情感。情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讲话中对听众情绪的把握和掌控是实现说服的关键。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听众对说话人所提及的信息比较熟悉,或者比较感兴趣,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情感上的“共鸣”就容易被引起,因而听众与说话人的认同就相对容易达到,也就比较容易被说服。
  
  赞美的言辞可以引发喜悦的情绪,是促进密切交际双方关系,迅速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在演讲中,直接的赞美能快速获得听众的好感。***在讲话中多次表达了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美。例如: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总书记在外交访问中的演说中无一例外地列举了与出访国以往友好外交的事例,用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总结了国与国之间的有爱之情,赞美了我国与出访国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为进一步推动两国友好交往,促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的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获得听众情感上的认同,激发人们对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热情。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真朋友最可贵。中非传统友谊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
  
  中刚建交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双方精心培育和辛勤浇灌,中刚友谊之树茁壮成长,到今天已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中刚虽然相距遥远、国情不同,但两国关系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两国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牢固的政治互信,我们两国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我们两国人民在患难与共和真诚互助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在 2014 年 2 月 18 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发表了题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演讲。讲话中***以“拉家常”的方式回顾了台湾的历史,勾起台湾民众对先辈离乡背井的种种苦难的回忆,触人心弦、引起共鸣。
  
  回顾台湾走过的历史,回顾两岸同胞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不管台湾遭遇什么风雨,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这告诉了世人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恐惧往往来自于死亡或身体的伤害、失去、权利和自由被剥夺这三个方面。讲话者如果可以让听众们相信某种伤害会在某一条件下发生在自己身上,则为这种心理为讲话者的劝说提供了可能性。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谈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用“缺钙”导致“软骨病”的比喻说明共产党人缺失理想信念的危害。使用“亡党亡国”、“失去拥护”、“走向失败”描述不坚定理想信念、不加强党的建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描述让听众联想到缺失理想信念的党员会因腐败问题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对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与命运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让国家再次承受苦难,这样的结果于人于己于国都是不利的,因此产生恐惧。唯一摆脱这种恐惧的方法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总书记通过诉诸恐惧的策略使劝说有效实现,赢取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面对困难会引起人们内心消极情绪,可能会使行为的中断。讲话者在解释一种行为时诉诸困难说明这种行为的难度,行动过程中很可能为遭遇挫折或面临风险,以获取听众的理解和谅解。而这一策略往往能够从侧面衬托行为主体解决困难,顺利完成行动的信心和态度,以获取支持和拥护。
  
  推动改革是***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重大任务,也是***总书记讲话中经常涉及到的主题。在这类讲话中***总书记对中国接下来在改革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描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 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 个民族,13 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上述回答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改革面临的困境:改革中容易的措施都已经基本落实,接下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会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可能会使改革遭遇很大的阻力。中国的基本国情又给改革增添了许多复杂性,许多措施的成效不能立竿见影。诉诸改革面临的困难,一方面使民众清醒地意识到改革的难度,为改革稳步推进赢取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为突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做铺垫,在讲话架构上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 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
  
  这一段讲话在诉诸困难的基础上,更为显着地凸显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改革成功的信心,更有效地鼓舞民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2.1.3 人格诉诸
  

  为了获取受众的认同,修辞者不仅要“动之以感情”和“晓之以道理”,还应该“感之以威信”,即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修辞人格并不同于修辞者个人人格,而是说话者通过自己的言辞在修辞过程中构筑和投射出的一种受众所期待的修辞人格。
  
  在西方修辞学中,“权力”这一术语被定义为施加影响的能力,是在社会制度中的地位。权力在修辞运用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程度有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参与修辞行为的人能显示这种权力的程度;二是修辞活动的双方权力地位有多悬殊,修辞行为是增加还是缩短了这种悬殊。从国家层面发布决定或强调某一观点时,***总书记在讲话中保持修辞活动中的悬殊的地位,运用“权力”所带来的威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30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总书记在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影响党和国家命运与发展的讲话中,保持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绝对权威,用“权力”所具有的威势保证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距离”,是西方新修辞学的另一个概念术语,它既包括“一个修辞行为中两个参与者之间的距离”,也包括“在修辞行为中或与修辞行为有关的群体结构中存在的社会距离”.在修辞活动中,修辞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悬殊越大,距离就越远。***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这种方式是从讲话者的自身经历中提供直接信息,缩短因社会地位悬殊而产生的距离,创造更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演讲中,***总书记分三个层次讲述了对待文明互鉴交流的态度和原则: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在阐述观点时,***总书记两次讲述了自己曾经游历过体现不同人类文明的城市,亲眼看到过许多蕴含人类文明的建筑、珍品,表达了自己对游历于各种文明之中的真实感受。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听众,***总书记在演讲中诉诸亲身经历,使得讲话更加真实、可信,让听众更愿意接受其对于“各种文明应该相互借鉴发展而维护世界和平”的观点。
  
  “态度”在西方新修辞学中被定义为“对一种情境做出优先反应的倾向”.***总书记通过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展现了作为国家领导者在治国理政中应有的“态度”.人的幸福或美好生活来源于他是否获得他所希望获得的等级秩序的位置。众的态度,使其讲话更得民心。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诸多违背群众路线的行为、表现,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对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和推动者的尊重,运用“只有……才能……”语气强烈的句式突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亲密性,缩短执政党或领导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构筑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执政党形象。
  
  此外,我们从官方媒体公布的照片和视频中可以看到***与夫人彭丽媛一同出访,与女儿玩耍、与母亲散步时的场景,展现了***在家庭生活中“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的角色。这与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道德相符,显示了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人格魅力。
  
  总之,源于社会地位的悬殊差距并不能决定修辞者与受众之间在修辞活动中的距离。社会地位悬殊造成修辞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远距离”,经过修辞行为的调节可变为“近距离”.***总书记用自身真实经历、对人民群众的尊和自然人格的流露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构筑了***总书记亲切、可信、可敬的修辞人格,极大地增加了其话语获取认同的可能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