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习近平讲话的语言特色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9 共4452字
  绪 论
  
  与西方国家主动并且善于运用修辞实现政治目的有所不同,中国对内、对外的政治话语长期处于“以我为主”和“只用事实说话”等原则的指导下,通常习惯用自己听起来“在理”的话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修辞伙伴”打交道。
  
  十八大以后,***总书记的发言、报告、访谈、采访突破了人们对我国政治语篇“以不变应万变”的固有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的改变。通俗的语言、文雅的用词、生动的叙述、亲切的风格,这些不同往常的特点让***的讲话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国梦”、“老虎苍蝇一起打”、“为伟大的人民点赞”等政治语篇中的词、句成为了网络热点词汇,甚至妇孺皆知的生活用语。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在讲话中对修辞策略的有效运用。
  
  ***讲话中运用了哪些修辞策略?起到什么效果?是如何达到预期效果的?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借鉴丰富的修辞学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将从修辞学角度,研究***讲话的修辞特色和认同策略,试图总结修辞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和有效运用方式。
  
  1. 研究综述
  
  语言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反映在政治语篇上。政治语篇是政治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发起的与政治内容相关的各种语篇,包括演讲、访谈、宣传用语、新闻报道等围绕政治活动而进行的语言行为,目的是实现政治说服,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实现不同政治主客体之间的认同。通过对政治语篇的研究,语言学家们揭示了权力与语言的关系。
  
  在此之前,学者们对政治语篇从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传播学等诸多视角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1) 政治语篇的修辞学研究综述
  
  根据在 CNKI 上搜索,结果显示相关研究论文 1038 篇。修辞学视角的政治语篇研究的论文共有 45 篇,其中 12 篇发表于核心期刊,硕士学位论文 32 篇,博士学位论文 1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政治修辞的定义功能、发展历史及其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如刘文科在《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分析了政治权力运作中的修辞行为,总结了政治修辞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又在《政治修辞情景的一般特征》中以“9·11”事件为例,说明了政治修辞情景的一般特征。
  
  第二,对各类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并对其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在政治语篇的修辞学研究中占主要部分。在 CNKI 搜索到的 45篇文献中,有 22 篇都是关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多数研究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如温巧枝、余珍卉、李东旭、李巧莉、周静文、施长生等在各自的学位论文中都对比研究了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虽然研究的语料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者都考察了中美国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类别、说服功能及其相关的话语策略。
  
  第三,从西方修辞学角度分析政治修辞主体以获取认同为目标的修辞行为,主要以古典修辞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理论框架。周颖在《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看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说》中运用亚里士多德“三大诉诸”理论分析了奥巴马竞选演说中的修辞策略,论证了修辞与话语、修辞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张威在《伯克新修辞语篇分析模式的研究》中,运用肯尼斯·伯克的“同一”修辞、戏剧主义和符号体系三个方面的理论建立了语篇分析框架,并以西方政治语篇为文本分析了演讲者以获取认同为目的而使用的修辞策略、揭示了演说者的修辞动机;郑玲玲的《从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角度对奥巴马总统两次就职演讲的分析研究》中以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为理论框架,分别从语言修辞和言语修辞两个方面研究了奥巴马的演讲,总结了奥巴马的演说在语音修辞、语义修辞、句法修辞和语篇修辞中的特点,分析了“三大诉诸”在奥巴马演讲中发挥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研究还有谭丹桂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种劝说模式在说服行为中的应用》、周强的《英语政治公众演讲语篇的同一修辞视角》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对政治语篇的修辞特色进行了词汇、篇章和修辞格等方面的分析。
  
  (2) 我国政治语篇的修辞学研究综述
  
  在以我国政治语篇为对象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中,仍然以概念隐喻的研究为主。如靖蕊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的批评隐喻分析》,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对 2013 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隐喻进行研究,总结了这类隐喻在传达信息,彰显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除此之外,商诗洋在《我国政治修辞的历史变迁与重新定位》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所使用政治修辞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政治修辞主体应该转变我国政治修辞的技巧和方法,以改善政府与社会、官与民的政治沟通,强化政府的公信力。王辰瑶借鉴斯金纳的政治修辞理论,总结了“五评白皮书”中的话语修辞方式,揭示了话语是如何宣示政治权力的。袁影、蒋严在《论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中借助“同一”理论,分析了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在参选演说中通过叙事赢得受众认同的修辞行为。
  
  针对***讲话的修辞学研究,在 CNKI 搜索到相关期刊论文 3 篇,学位论文目前还没有。戴盈在《外交新思维的政治修辞策略探析》中用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理论分析了***出访八国的演讲,认为演讲中***对政治修辞策略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合理使用。严瑜以***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的讲话为文本,运用“同一”理论简要分析了这次讲话中的认同策略。马寅桂运用了“同一”理论对《之江新语》的修辞策略进行了分析。
  
  根据综述可以看出,修辞学视角的政治语篇研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研究对象多以英语政治语篇为主,系统性不强。对***讲话的修辞学研究成果很少,除了 3 篇期刊论文之外,只有报刊评论和网络媒体对其讲话内容的评价。未来的研究应加大对本土语言即中国政治语篇的研究力度,以为中国政治提供参考性建议,选用多种修辞学理论相结合,这样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解释政治语篇中的修辞策略和话语动机。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以“劝说”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
  
  劝说是指通过信息符号的传递去影响他人或群体的观念、行动,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行为。①西方古典修辞学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劝说方式的功能。”②他将劝说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③这三种方式在修辞上是指能够影响受众的各种感染力(appeals),即逻辑诉诸、人格诉诸和情感诉诸。说服他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三种诉诸”的应用过程。
  
  逻辑诉诸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①,通过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或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以实现劝说。这种方式能够积极地把听众与说话者连接起来,带动听众参与修辞推理,从听众内心找到支撑说话者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态度观点或者做出影响结果的决定。
  
  情感诉诸是激发或控制听众心理反应的修辞力量,“(听众)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能被一种像神经冲动或感情一样的东西来支配,而不是被判断或思考来支配。”②理性很少是没有感情伴随的,当人们感到友好或温和时,他们想的是相同的事情;当他们感到愤怒或不友善时,他们想的是不同的事情。说话者要了解听众的心理,有效激发修辞情景需要的情感,并有能力去引导和控制他的听众们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以便让听者作出带有情感色彩的判断,才能使劝说获得预期效果。
  
  人格诉诸是指说话者直接或间接向听众展示自己的某种品德,如智慧、名气、威望、美德等,是在修辞过程中说话者表现出来的、受众所期待的个人因素,在劝说中起支配作用。由于人们更容易相信一个聪慧贤德、知名度高的说话者的讲话内容。因此一般而言,说话者的社会地位越高,权力(权威)越大,道德品质越好,受众就越觉得可靠因而被说服的可能性越大。说话者必须根据修辞情景控制好自己和目标受众的互动关系,决定应该塑造并投射出何种修辞人格。
  
  (2) 以“同一”为核心的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
  
  肯尼斯·伯克是西方新修辞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或诱发行动”.③“同一”是他对修辞这一定义的主要延伸,也是他修辞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无论是明显的还是蕴含的,对任何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古哲学中,是一种行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在一起的作用,因此在一起时,人们有共同的感觉、概念、意象、态度,而这些使他们成为同体。”④当两个实体通过共同观点、态度、物质等特性相联系时,他们就是“同一”的。伯克提出了三种方式来实现“同一”,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不准确认同”.同情认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是说话者希望受话者在情感上认同自己,并通过实现与受众基于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来帮助实现劝说的修辞策略。伯克认为这是最接近亚里士多德劝说意义的认同方式。对立认同是一种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是由于大家具有某种共同的对立面而形成的联合。也就是说两者能够“同一”是因为他们共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人的生存环境。
  
  不准确认同是伯克“同一”修辞中最值得人深思的一种修辞策略,指演讲者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特定词汇,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或幻觉式的认同。这是最有影响但是最不被人有意识地注意的获取“同一”的方式。伯克认为,这种认同能够将人们带到修辞情景的根源。
  
  (3) “劝说”与“同一”的联系
  
  尽管从定义上来看,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强调“劝说”而伯克强调“同一”,但这两个词语本身的内涵存在相交或重叠的含义。“劝说”意味着被劝说者在思想、态度、观念、信仰、行为等方面的某种变化。“同一”是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或产生行动。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劝说成功的意思是说在话语的影响下,受众的态度、行为与说话者所希望的是接近或一致的。获得同一的意思是指受众的所思、所行与讲话者的接近或相同,也即是讲话者与受众在态度或行为上相似或相同。可见,“劝说”与“同一”其实是相同实质的不同表述。
  
  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 语料的来源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各类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语篇甚众,文字记录非常丰富,而且从记录和传播这些政治语篇的报刊、网站有时不能获取讲话原文,对语料的选择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获得的讲话原文,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将以讲话要点替代,或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内。为保证语料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文用于研究分析的语料主要来自于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型事业局共同编辑的《***谈治国理政》一书。但因此书出版于 2014 年 6 月,其中只记录了 2012 年月 11 月 15 日至 2014年 6 月 13 日的语篇,之后至 2015 年 3 月这段时间内的语料均出自《人民日报》和新华网。
  
  (2) 主要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和撰写研究综述,从中选取信息,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力图使本文研究建立在较为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搜集图书、报刊、会议文献、各种文件和网络资料等,对以***总书记为讲话主体的各类政治语篇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用于进一步分析。本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西方修辞学的经典理论对***的讲话文本进行定性研究,对能够体现***讲话特点的语言要素进行了数量统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