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2)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杨莹莹;沈晓敏
发布于:2017-03-23 共3700字
  统计图是利用点、线、面、体等绘制成几何图形,以表示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动情况的图形。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如条 形图、饼图(扇形图)、折线图等。
  
  除了统计图外,教科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统计表。统计表同样可以呈现数据,并反映数据之间的关系。
  
  (五)其他类型的文本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外,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小档案、调查报告、说明书、发票等。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将复杂、抽象的关系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复杂或抽象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例如,通过时间轴、时间表等表现时间的文本,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时间以及时代的更替,从而更容易理解“时间”,而时间概念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学生理解了“时间”,以后就更容易获取历史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理,通过地图等表现空间的文本,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取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流程图、树状图等表现关系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信息;通过条形图、饼图等统计数据的文本,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取由数据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
  
  (二)发展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
  
  阅读的积累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样的,学生经常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也会促使他们用这种类型的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想。在品德与社会课 程中,学 生 不仅可以用 地图来学习,还可以用地图来表达或呈现知识和信息。所以,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加以适当指导,学生还可以学习用时间表、流程图、统计图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从而逐渐形成多元表征的能力。
  
  日本的社会 科 非 常 重 视 学 生 运 用 地 图、年表、表格、统计图、结构关系图等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自己探究结果的能力。在日本小学生活教科书和社会科教科书中会看 到形式多 样的学生作业,例如,二年级有一个单元是让孩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然后让学生将调查访问的结果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教材展现了各种作业范本,有绘本式、海报式、小报式、手册式、剧本式、卷轴式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富创意。既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他们对父母及其他人的感恩之情,同时使这份“自我成长手册”成为一份富有吸引力的有阅读趣味的文本。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又学会根据时间顺序整理资料,发展了时间顺序意识,同时还发展了多元表征能力,为中高年级制作历史年表和历史小报奠定了基础。对比之下,我国学生的调查报告、探究成果等作业就显得形式单一、枯燥,多为文字堆砌,有时也会配一些图片或图画,但经常文不对图,花哨的图案与内容无关,只起装饰作用,不是为了更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探究成果。显然,而表征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小学未得到足够重视,今后需要加强更多的指导和训练。
  
  (三)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数据时代,反映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数据以多种方式被统计、归类、连接和呈现,因此阅读承载数据的图表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例如,投资理财就要查阅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报表和统计数据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数据,如果善于看数据图表,就能迅速理解数据所包含的意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再如,利用时间轴、大事记,可以快速把握某段历史或某事物的发展进程;利用地图,可以认识自身无法体验的地球其他地方的自然风貌,可以了解一个事物的空间分布情况,一地到另一地的距离等;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某区域的变迁规律和变化趋势等。
  
  可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实用。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而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所在。
  
  三、结语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市区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通过对 考试结果的分析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是上海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个短板。一时间,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我国,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而长久以来,语文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对各种文体,如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即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 读能力的培 养。但从课 程性质来看,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因此可以说,阅读素养的培养,不应该是由某一个学科独立承担的任务。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生活)、中学阶段的历史与社会、社会等学科在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样也能进一步拓展这些学科的课程价值,同时减轻语文学科的负担。
原文出处:杨莹莹,沈晓敏. “非连续性文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应用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6:87-90.
相关标签:品德与社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