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4127字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本病多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我国近年来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约11.6/10万[1].

  目前UC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遗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因素等[2-3].现代医学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为主[4-5],但西药副作用较多[6].UC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滞下""便血""肠澼""腹痛"等范畴。我们认为,UC是以阳虚为本,挟有湿、寒、热、痰、瘀等邪为患的肠道疾患,临床上应以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UC,扶阳即扶脾肾之阳,泄浊、化瘀可祛除实邪,现讨论如下。

  1基本病机

  1.1阳虚为本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也是UC发病的根本。

  《灵枢·五邪》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阳虚则内寒,寒邪集聚,留滞胃肠,寒邪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肠鸣,寒邪凝滞则腹痛。《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可见正气不足,尤其是阳气不足,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一便之开闭,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二便开闭,皆肾脏所主。

  今肾阳衰,则阴寒盛,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以上均指出肾为胃关,肾阳虚是引起肠鸣、腹痛、腹泻的原因。蔡淦[7]认为,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下利无度,脾阳虚损,则病情缠绵难愈;脾病及肾,致脾肾两虚,阳气衰微;提出UC的病机当遵从叶天士"脏阴有寒,腑阳有热"理论,脾肾虚寒为本、大肠湿热为标、寒热虚实错杂。苏婷等[8]认为,UC的病机以阳虚为本,寒邪为主要病因。UC为长期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复感外邪,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内伤发病,但最后总的转归为脾肾阳虚,同时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肾阳虚。

  1.2标实

  各标实之证中又以湿邪最为重要,并多挟杂寒、瘀、风等。湿易困脾土,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职,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其他邪气需与湿气兼挟,方易成泻。

  1.2.1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医宗必读》曰:"无湿不成泄";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也。"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湿性重浊,滞于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黏液;湿性黏滞,致使大便黏腻不爽,故有里急后重之感;湿性黏滞,胶着难解,故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湿邪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则可见泄泻、下痢;湿邪日久化热,灼伤经络,血溢脉外,发为便血、黏液血便;湿聚成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达。

  1.2.2寒《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张杲《医说》曰:"病水泄青白或黄白,或米谷不化,肠鸣腹鸣者,此伤冷也,为洞泄寒中,又为霍乱吐泻,其脉细弱而紧";陈复正《幼幼集成》曰:"冷积致痢,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之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寒邪凝滞,易发腹痛,冷积日久,可伤肠络。

  1.2.3瘀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医林改错》曰:"泻肚曰久,后方不效,是瘀血过多",又曰:"腹痛作泄,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李用粹《证治汇补·瘀血痢》曰:"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疾".血瘀形成的机制主要是湿热壅滞,阻滞气血运行,并耗伤气血,气虚则血运乏力,血虚则无力载气,导致气虚血瘀。抑或因久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血热互结而致血瘀。瘀血是UC的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瘀血形成后更加阻滞气血运化,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越甚,气血愈虚,最终使疾病迁延反复。正如叶天士所云:"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1.2.4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邪也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1.2.5热《医学心悟》曰:"书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湿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朱肱《类证活人书》曰:"休息痢,经年不愈,缘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于冲任之间".因本病以湿邪为基础,久之郁而化热。

  李东垣《东垣十书·肠僻下血论》曰:"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故肠僻之病甚。"外感湿热之邪,首犯阳明,湿热郁蒸,导致运化失常,气机阻滞,热毒疲于大肠,肉化脓成病,发而为病。《脾胃论》曰:"胃虚则胆与小肠湿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此乃湿郁生热之理。

  2病位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证治汇补·痢疾门》曰:"饮食过多,脾胃不运,生冷失调,湿热乃生,痢下色黄,或如鱼脑";《济生方·痢疾论治》曰:"盖尝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营卫充焉。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以上均说明泻痢皆本于脾、胃、肠。《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乘脾的病理状态。肝气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转输布运障碍。肝失疏泄,又侮及肺金,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职,则发泄泻。重者肝火亢盛,木火刑金,遂致大肠热毒熏蒸,则见热灼血络而便血之象。《景岳全书·泄泻》曰:"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泄出,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阴寒性降,下必及肾,……传于少阴而为肠僻。"久病及肾,发为肾泄。故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肝、肾、肺密切相关。

  3治法

  UC病机以阳虚为本,邪实为标,属本虚标实病症,故应采用扶阳为基础,辅以泄浊,化瘀等祛邪法治疗。

  3.1扶阳

  UC以脾肾阳虚为主,阳虚则寒,故治疗重在温补肾阳、脾阳。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温肾阳以补先天,补脾阳而固后天,肾阳得助则中阳运化有度,中焦健运则肾阳生化有源,肾阳助脾阳腐熟水谷,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临床上多用附子、干姜、细辛、肉桂等辛热之品以温肾散寒,益脾助阳,以达到"益火补土".亦可采用淫羊藿、杜仲温补肾阳、祛风除湿,或配以吴茱萸温肾阳暖脾胃、暖肝、散寒止痛、助阳止泻。肝木阳升,中焦土暖,因而人一身之阳气振奋,阳长阴消,阴平阳秘。或佐以升麻,以升举阳气、引邪透表,以升阳止泻。

  3.2泄浊

  《济生方·痢疾》曰:"余每遇此证,必先荡涤肠胃,次正其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治法。故伤热而赤者清之,伤冷而白者温之,伤风而纯下清血者祛逐之,伤食而下如豆羹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之。"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胃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保持通畅,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则清升浊降;气机升降失常,则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不畅,脂膜血络损伤,血败肉腐,壅积成脓,内溃成疡。故以牵牛子、大黄之类泄热通腑降浊,金银花、白头翁或苦参之流清热止痢解毒,以枳壳、陈皮行气燥湿散结,并助牵牛子、大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病理产物的排泄。以法半夏、全瓜蒌燥湿化痰,并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厚肠止泻。半夏辛温,瓜蒌、黄芩、黄连苦寒,可达辛开苦降之效,辛可散结宣肺,苦可降肺。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如果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故通调水道可助脾胃运化水液。佐以防风、白芷祛风胜湿、消肿排脓。

  泄浊不仅有助清热利湿,通腑泄浊,帮助胃肠通下功能恢复,亦有助于调理其他脏腑的气机升降,气机升降恢复正常,气血运动调和,才可以促进疾病康复。

  3.3化瘀

  UC常见便血或便脓血,中医谓之"离经之血",而各种其他因素如阳虚寒凝、湿热阻络、湿热蕴结、热毒伤络或气滞等均可引起血瘀。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活动期UC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被激活,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明显增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降低[9],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组织的高凝状态,缓解组织细胞缺氧,促进血液循环,帮助代谢产物的排泄,改善胃肠黏膜的溃疡、水肿、充血等病理变化。特别是进入慢性期,瘀血仍留滞局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抗邪能力下降。所以需活血祛瘀,祛腐生肌,加快溃疡愈合。可用糖灵脂活血散瘀,丹参、牡丹皮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或可用三七止血活血、化瘀生肌,共同达到活血止血、祛瘀生新的功效。

  4小结

  UC病机复杂,病变涉及大肠、脾、胃、肾、肝等多个脏腑,以脾肾阳虚为贯穿疾病始终的主线,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交错、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之特点。我们提出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UC,以温补阳气治本,以通下泄浊、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治标,标本同治,具有虚实兼调、降浊升清、行气化瘀、寒热并治之功。同时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本法对小鼠实验性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Treg细胞表达和提高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等相关[10].当然在不同的发病阶段,应兼顾不同的病理因素及疾病特点采取辨证论治,"随证治之",以期更好地防治UC.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