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调查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3552字

  2 结果

  2. 1 四诊信息频数分布 通过对 233 例 T2DM 患者四诊信息的频次分析,可了解症状、体征、舌脉的分布规律。将调查表中 78 个变量进行频次分析,删除 <10%的变量,最后得到 54 项辨证变量信息作为中医四诊的观察指标,其中频数较高的前 10 位症状依次为: 口渴喜饮、神疲乏力、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口干、畏寒肢冷、失眠、口唇紫暗、大便干燥。具体四诊信息频数分布见表 1.

  
 

  2. 2 四诊信息的聚类分析 为了进行 T2DM 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揭示 T2DM 中医证型分布的客观规律,根据四诊信息频次分析结果,将 54 项常见证候作为辨证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因样本量较少,聚类定义类数量不可过多。将 54 项变量聚为 3 ~7 类,对各类别聚集情况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聚类过程表及树状图( 图 1) 分析,取标尺 15 合并为 5 个证候群时证型分布较清晰,且都有实际含义,故最终聚为 5类,见表 2.

  

  由表 2 可知,5 组类别与某些中医证型相类似,依据"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7]等标准,并由 2 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临床专家判定每类中所含症状代表的症候,从而确定证候名称。结果确定证候名称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夹痰湿证、阳虚血瘀证五类。

  2. 3 聚类结果主成分分析 分别以每一类四诊信息为变量,进行 KMO 检验及 Bartlett 球型检验,结果提示可进行主成分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各成分的特征根值、方差贡献度。提取特征根值 > l 的成分为主成分,取载荷 0. 4 以上的症状,见表 3.根据各主成分累积贡献度并结合中医学专业知识,拟定主要及次要症状,并确定每一类证型名称。见表 4.

  

  2. 4 聚类分析后各证候的构成比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对 233 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候患者例数。其中脾肾气虚证 71 例( 30. 5%) ,阳虚血瘀证 49 例( 21. 0%) ,阴虚热盛证45 例( 19. 3% ) ,肝肾阴虚证 38 例( 16. 3% ) ,气阴两虚夹痰湿证 30 例( 12. 9%) .

  3 讨论

  DM 等同于中医"消渴病",在现代中西医结合和中医 DM 学领域已基本达成共识[10-11].然而现代临床所见 DM 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已不明显,且多数患者形体偏胖,这与古代消渴病形容不完全一致。

  传统 DM 辨证多以"三消"辨证为主,但目前"三消"辨证已不能完全涵盖传统的 DM 辨证,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因此,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在 DM 的辨证中尤显重要。由于 DM辨证方法及辨证模式的多样性,使证候分类出现多元化,主要表现为证候类型的多样化,故而制定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仍是目前中医研究工作的关键[12].随着现代循证医学的发展,数学统计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学证候的分类研究中,使中医辨证由定性进入定量,由宏观进入微观,提高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分类方法,以数据自身规律进行分类,从"客观"的数据中挖掘出其"自然"的类别,可减少数据处理时的主观性。聚类分析作为一种发展迅猛的数理分析手段,将其引入中医证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科学性[13],近年来已有学者将聚类分析用于中医证候、体质的分类及临床证型的探索研究中,并显现了较好的前景[14-16].主成分分析可实现观测数据向低维压缩,使得其构造更易解释,只需少数几个新变量( 即主成分) ,就可大致反映出所研究的对象。其优点在于可以客观反映各变量的综合贡献和各研究对象间的相互关系。中医的证候一般由多个症状组成,症状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复杂的症状进行降维,得出几个独立的综合成分,从而建立症状和证候主成分之间权重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四诊信息的频次分析发现,T2DM患者出现频数较高的症状有口渴喜饮( 59. 7%) 、神疲乏力( 59. 2%) 、肢体麻木( 54. 1%) 、视物模糊( 53. 2%) 、腰膝酸软( 53. 2%) 、口干( 52. 4%) 、畏寒肢冷( 51. 9%) 、失眠( 50. 2%) .而证候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则将 T2DM 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夹痰湿证、阳虚血瘀证 5 个证候类型,其中脾肾气虚证最多 71 例( 30. 5%) ,其次为阳虚血瘀证 49 例( 21. 0%) ,阴虚热盛证 45 例( 19. 3%) ,肝肾阴虚证 38 例( 16. 3%) ,气阴两虚夹痰湿 30 例( 12. 9%) .可见 T2DM 病情复杂,病机虚实夹杂,其本虚证可见气虚、阴虚、阳虚等证; 实证可见热盛、痰湿、血瘀等兼证,且与肝、脾、肾关系密切。随病程增加,并发症增多,个体症状趋于多样。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脾肾气虚"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传统中医学在 DM 辨证中即以注重肾虚为本,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提出胃热肾虚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并应用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方剂治疗,临床医家沿用至今。唐代《外台秘要·消渴消肿门》提出: "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后世医家,如刘河间、赵献可、张景岳、喻嘉言等皆推崇以肾为本治疗本病,可见肾虚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DM 病机的研究,在传统以肾为本观点上,越来越重视脾的功能,提出了脾气虚弱、脾胰同病、气阴两虚、瘀血痰浊内阻等新的病机理论[17-18].有学者认为脾胃功能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临床用药以补脾养胃益气为原则,疗效显着[19-20].张延群等[21]通过症候学调查发现气虚证出现率占诸症之首,无论病情轻重皆有气虚表现,故提出气虚是消渴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综上所见,脾气虚是消渴病的又一主要病机。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70.
  [2] 王信。 降血糖中草药有效成分浅探[J]. 中医杂志,2007,48( 6) : 571-572.
  [3] 魏军平,周丽波,刘芳,等。 2 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 12) : 2653-2655.
  [4] 刘稼。 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J]. 中医药学刊,2004,22( 5) : 927-928.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 年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