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研究不同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0 共3932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递增,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高血压是长期疾病,而体质又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研究不同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特点并可能在今后的治疗中给予干预就有重要意义。
  
  笔者就其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 中医体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就有对人类体质的相关记载,其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对体质类型进行观察、总结并作出分类的重要文献,如篇中所云:“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汉·张仲景提出了“强人”、“赢人”、“剩人”等多种体质特征;明清·张介宾将体质分为阴脏型、阳脏型、平脏型。现代中医体质理论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并有所提高,学者王琦等将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温振英等将小儿体质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阴阳两虚型;陈慧珍对妇女体质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朱秉臣将老人体质分为:正常质、阳虚质、瘀滞质。
  
  2 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2.1 不同地域高血压病的体质构成比俗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居民有着不同的体质状态。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差异不同,气候变化各异,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不同的地理环境、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及饮食习惯,从而构成了体质类型构成的差异性。
  
  朱燕波认为该病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而吴宏东等人却发现痰湿质、瘀血质为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平和质为保护因素。钱岳晟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阳亢”、“痰湿”两种体质类型为主要特征,这两种体质对该病的易罹和病变过程具有倾向性。陈立典认为该病体质构成比的不同,这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符合中医“三因学说”理论,即由于地域的不同,疾病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汪玉良对BMI≥24的农村成年人进行体质辨识,平和质人群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而偏颇体质所占人群比例较低,这可能与农村生活及精神方面的压力较小、环境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等因素有关。在南京市,朱亮等的调查发现:该地区以气虚和阳虚为主,其次平和质和湿热质;他认为这可能与农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连云港地区,痰湿质和湿热质男女并见,乔寒子等认为东海县地区地处北方,居民嗜食厚味,日久以致脾虚健运失职、痰湿内聚,加之天气干燥、饮郁化热,从而出现此类现象。
  
  2.2 不同人群高血压病的体质构成比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病率不同,而男女比率也各不相同,可能与男女在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遗传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系,导致两性对于不同的病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类型的倾向性上有很大不同。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
  
  岑澔的调查发现: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加,阳虚质的分布逐渐增加,阴虚质的分布逐渐减少;女性在25~34岁组,平和质的分布出现谷值,瘀血质的分布出现峰值;男性在35~44岁组,平和质的分布出现谷值,湿热质的分布出现峰值;男女气郁质分布的峰值都出现在25~34岁组;女性痰湿质分布的谷值,男性痰湿质分布的峰值出现在25~34岁组;女性气虚质的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邓科穗等分析其年龄段与体质及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后,发现儿童相对单纯,壮年的体质类型开始有所分化,老年体质明显复杂化且兼夹较多。娄彦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30~49岁组开始明显增高,到50~69岁组达高峰;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较大、吸烟、饮酒过量、中心性肥胖发生率较高有关;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BMI正常者,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者男性。
  
  雷贻禄等人认为高血压病患者的男女比例有差异。李香兰认为该病女性以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兼夹为多的虚实夹杂体质为主。金艳蓉等认为老年人气虚质最多,其次为平和质、瘀血质、阳虚质,老年人气虚血少,脏腑功能虚弱,气虚体质多见。刘培中等认为该病年龄以气虚质、阴虚质明显升高,腰围以痰湿质较宽,体重以痰湿质、湿热质较高,体重指数以痰湿质、湿热质较高,血脂异常、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均以痰湿质或湿热质多见,阴虚质、气郁质女性比例明显高男性。裴道灵的随访调查发现:年龄也是影响临界高血压转归的一个因素,对于60~70岁的老年人,如果收缩压仍在临界范围,就仍有很大可能恢复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范围内;而气郁和血瘀体质的临界高血压者更易于发展成高血压病。赵为民对有高血压家族史健康人的体质调查发现:痰湿质高血压病家族史健康人易患血压升高,该质对血压升高存在倾向性和易患性;其次为阴虚质、阳虚质、瘀血质等体质。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血压升高易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因自然衰老,脉管老化,血液运行缓慢,新陈代谢衰减,导致气虚质、阳虚质比较常见;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生活压力大,人们长期的处于繁忙,过度劳累,致使阴虚质、气郁质占有一定比例;加上人们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喜炙烤,嗜烟酒、少运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痰湿质、湿热质形成的原因。《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长期饮食习惯可影响群体体质,是形成地域人群间体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地域体质构成比的不同,这与气候、地质、水质、和饮食习惯不同有关,但是当今社会,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因而体质类型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当代有逐渐缩小的趋势。鉴于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密切性及体质可调性,了解高血压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平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志调畅、运动适量、针灸按摩这几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偏颇状态,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戎靖,枫周华.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体质与血管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2):141-143.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4):1-8.
  [4]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39(6):362.
  [5]陈慧珍,曾昭明.妇女体质分型及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88,(01):15-17.
  [6]朱秉臣.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1988,3(5):5.
  [7]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08(01):40-45.
  [8]吴宏东,王琦,董静.高血压病体质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5):12-13.
  [9]钱岳晟,张怡,张伟忠.两种中医体质高血压病患者的表型与A-内收蛋白基因多态性分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698-701.
  [10]陈立典,韩平,杜建,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297-1299.
  [11]汪玉良,胡军,黄健戈.农村超重及肥胖成年人血压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调查[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08):655-656.
  [12]朱亮,王娜娜,吴承玉.南京市六合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05):441-442.
  [13]乔寒子,邢厚恂,许红,等.连云港地区123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调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78-1380.
  [14]李杰,不同性别阳虚体质形成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77-78.
  [1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52.
  [16]岑王琦.不同年龄人群体质分布的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2007,6(25):1126-1127.
  [17]邓科穗,项凤梅,江一平.年龄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及发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5):34-35.
  [18]娄彦梅,韩萍,高楠楠,等.健康体检中高血压发病情况与中医体质干预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23(6):86-87.
  [19]雷贻禄,卢健棋,李成林,等.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中医体质特点及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9):31-34.
  [20]李香兰,徐勇灵,赵广才.广州市中老年女性高血压病中医体质状况及分析[J].甘肃医药,2011,12(30):705-706.
  [21]金艳蓉,江建锋,李军,等.昆明地区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07):77-79.
  [22]刘培中,李创鹏,刘志龙,等.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06):19-21.
  [23]裴道灵,姜明霞.中医体质类型与临界高血压转归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78-80.
  [24]赵为民.260例高血压病家族史健康人易患血压升高中医体质特征的调整与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1):47-48.
  [25]王河宝,曹征.中医体质学说在高血压一级预防中的理论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5):18-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