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

来源:江西中医药 作者:张丽妍; 张锐洋; 蒋小
发布于:2021-09-14 共31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精选6篇最新)
【第3篇】探讨厥在《伤寒论》中的临床意义
【第4篇】研究《伤寒论》中误汗致烦之证治
【第5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思路与方法
【第6篇】 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

  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第六篇: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

  摘要: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进而总结出生姜主要功效为:配伍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配伍半夏、吴茱萸和胃降逆;辅助桂枝、麻黄辛散风寒;配伍茯苓、白术宣散水邪;配伍清酒、当归宣通阳气;配伍厚朴、橘皮开胃醒脾六大方面。临证处方可加以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生姜;治疗应用,

  生姜味辛,微温,本为寻常饮食调味之品,然而在中医学经典《伤寒论》113首方中,运用生姜者高达30余首,由此可见,生姜药食两用,应用广泛,论中生姜的应用别具一格,试作浅析如下。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和胃降逆、辛散风寒、宣散水邪、宣通阳气、开胃醒脾六大方面。

  1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为太阳中风表证的治则之一。营卫主一身之表,卫属阳行于脉外,剽疾滑利,有固护肌表、温养脏腑之功。营属阴行于脉中,其性精专,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之功。营卫之间协调循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太阳中风表证,因风邪袭表,卫气抗邪于表,见脉浮发热;卫阳被遏,故恶风寒;营阴失于卫气固护,不能内守,津液外泄,症见汗出。营卫不和,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辛温解表为君,芍药酸寒养营为臣,两者等量合用,辛散酸补并用,解肌无峻汗伤津之弊,益阴无滋腻敛邪之害。《伤寒明理论》曰:“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1],生姜、大枣相配,为方中佐药,能健胃益脾,化生气血以资营卫,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论生姜所言:“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2]生姜辛温,大枣甘平,辛能耗气津,甘令人中满,生姜得大枣之甘,可缓辛散太过;大枣得生姜之辛,可防壅滞气机之弊。炙甘草调和药性,兼为佐使,合桂枝辛甘化阳以通阳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补阴敛营。故柯琴赞誉桂枝汤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3]278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的桂枝附子汤,方中桂枝解表,附子驱逐经脉寒湿止痛,甘草、生姜、大枣内健脾胃,外调营卫,使湿从表解,疼痛自止。《伤寒论》中姜枣同用的桂枝汤类方还有治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汤、治阳虚漏汗的桂枝加附子汤、治表邪未解兼胸阳不振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皆姜枣同用,调和营卫。

  262条治表邪兼湿热内蕴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长沙方歌括》曰:“姜、枣调营卫以行诸药之气于肌腠”[4]92。又如:误下邪陷、表里俱病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人参,姜,枣,益气养营卫,以为驱除邪气之本。”[5]以上可见生姜配伍大枣,能调和营卫、调和脏腑。

  2和胃降逆

  生姜药食同用,具有和胃止呕的功效。孙思邈首推“姜为呕家圣药”,如邪热郁阻胸中而“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方中生姜合半夏降逆止呕,且生姜能降低半夏毒性,生姜同大枣、甘草同用可健益脾胃,还能防止邪从少阳传变入里。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的大柴胡汤证,因“呕不止”故重用生姜至五两。寒邪犯胃、浊阴上逆故“干呕吐涎沫”的吴茱萸汤,六两生姜与吴茱萸相须为用,增强散寒降逆功效。太阴虚寒的理中汤证,加减法提到“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也体现了生姜的止呕功效。再如少阳邪热犯胃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胃虚痰阻而“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证、“不下利,但呕者”的葛根加半夏汤证等,诸方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生姜,取其降逆止呕之功。

  3辛散风寒

  民间有淋雨受寒,服用生姜汤驱寒之法。生姜在《伤寒论》中被用于发散风寒的方有葛根汤,方中葛根为君,生津舒筋。麻黄与生姜相须为臣,发汗解表。《伤寒来苏集》曰:“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3]281。芍药、甘草、大枣益营柔筋。另外,治风寒表虚,营弱卫强的桂枝汤中,桂枝与生姜相须配伍,增强祛风力量。治外寒内热的大青龙汤,取生姜辛散作用,以助麻桂外解风寒。

1.png

  4宣散水邪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证因少阴阳虚,镇水无权,泛溢全身,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本方以辛温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暖脾、化气行水。茯苓、白术为臣药,培土利水。生姜为佐药,既助附子温散寒水之邪,又合苓、术宣散水湿。再如,治水热互结的生姜泻心汤,该方药物组成与半夏泻心汤同中有异,因其水邪较重,故减干姜为一两,重用生姜四两为君,和胃消水散痞,半夏为佐药,涤痰除饮,《长沙方歌括》曰:“倘无水气,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4]71。名为生姜泻心汤,突显生姜散水消饮之功。又如茯苓甘草汤,桂枝配伍生姜,散水寒而逐饮。以上可见生姜消散水饮之功。

  5宣通阳气

  生姜辛散,还能透达郁阳,治疗阳气郁遏的病证。如栀子豉汤类证,《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无形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故虚烦。气为热搏,逆而不散,发而为呕,故用生姜辛散之性,宣通阳气。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因中焦虚寒、气血两虚而被邪扰,生姜为佐药,通阳以散邪。治疗血虚寒凝厥阴经脉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重用生姜半斤,宣阳散寒而不伤阴。再如过汗后营虚身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本证因表有风寒之邪,故重用生姜四两,发散风寒、宣通阳气,且与参芍补散并用,养营不留邪。第177条治心气血阴阳俱虚的炙甘草汤,于大剂量滋阴养血药中,配伍温通辛散的生姜、酒,使其滋而不腻,运达阴药于周身以复脉,无碍脾之弊。《长沙药解》言:“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6]可谓深得生姜通阳之旨。

  6开胃醒脾

  生姜辛散,有开胃醒脾之功,尤适合治疗寒湿困脾,致脾失健运,胃纳呆滞者。生姜气味辛窜,辛能散,窜能消,善于舒达脾胃郁滞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进食欲的作用[7]。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因过汗损伤脾胃,转运失司,气滞胀满,治当温运脾阳,宽中除满。叶天士言:“脾阳宜动则运”,脾气健旺,方能发挥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8]。若脾气壅滞,则运化不畅。脾虚气滞,补之恐气愈滞,攻之恐脾更虚,故宜攻补兼施。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治疗脾虚气滞的经典方,方中半斤厚朴为君以宽中除满;生姜半斤,辛窜醒脾、展布气机;半夏之辛以散滞气;人参、甘草温中补脾。合而用之,补而不滞,共奏行气导滞,醒脾消胀之功。

  综上所述,在《伤寒论》中,生姜实为调和营卫之良药,和胃降逆之圣药,辛散风寒之佳品,擅宣散水邪,宣通阳气,开脾醒胃。其用法之巧,疗效之佳,值得后世揣摩效仿。目前有些药店不配备生姜,医师在处方用到生姜时,可以效法仲景用药之道,嘱咐患者自备生姜,以免影响配伍和疗效。

  参考文献

  [1]成无2.伤寒明理论[M]张国骏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3.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鲁瑛梁国祥,高慧,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238.

  [3]柯琴伤寒来苏集[M]张海鹏,陈润花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M].包素珍张爱琴,邹惠珍,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朱陶性校注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5.

  [6]黄元御.长沙药解[M].张蕾翟燕,孙清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33.

  [7]李梅中医药学基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85.

  [8]叶天土.临证指南医案[M]华岫云,编订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41.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原文出处:张丽妍,张锐洋,蒋小敏.生姜在《伤寒论》的应用举隅[J].江西中医药,2021,52(08):17-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