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精选6篇最新)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9-14 共117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精选6篇最新)
【第3篇】探讨厥在《伤寒论》中的临床意义
【第4篇】研究《伤寒论》中误汗致烦之证治
【第5篇】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思路与方法
【第6篇】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施治专着,同时它又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施护之着,对现代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的分享,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第一篇:表里内外各有所指一再论 《伤寒论》中的“表里内外”

  摘要:基于中日学者的有关观点,探讨《伤寒论》“表里内外”的内涵。认为“表里内外”各有所指,不能混用。“表里”指的是证,“内外”指的是症;“表里”指所有在外或在内症状的主观总结,“内外”指某一具体客观的症状。《伤寒论》中的“外证”即为“人体在外的症状”。

  关键词:《伤寒论》 ;表里内外;外证;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knowledge of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Japan o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the authors' different views are expressed. It is believed that “exterior-interior and inside-outside” have their own meanings and cannot be mixed. “Exterior-interior” refers to syndromes, and “inside-outside” refers to symptoms. “Exterior-interior” refers to the subjective summary of all external or internal symptoms, and “inside-outside” refers to a description of a specific objective sympto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xternal syndrome”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is “external symptoms of the human body”.

  研究《伤寒论》从原文着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日学者对原文中“表里内外”有不同的理解。经过研究认为,我们的观点更符合仲师原意,现介绍如下。由于水平有限,错漏难免,恳请同道批评指正。

  1 中日学者对“表里内外”的理解

  柯雪帆曾在1983年撰文论述《伤寒论》中的“表里内外”[1]。其以宋本《伤寒论》原文着手,将所有含有“表”“里”“内”“外”及“表里”“内外”的条文逐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表”与“外”涵义基本相同;“里”与“内”涵义大体相同。

  根据《伤寒论选读》在42条文[2]30-31和146条文[2]164对“外证”的解释,“表证”与“外证”涵义基本相同。解释182条文[2]121中的“外证”是“其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示体表可觉察到的症状。其观点基本与柯雪帆考证相同。

  胡希恕认为“表证”与“外证”不同[3]。表证是在表皮层,外证是在肌肉层。麻黄汤常说“表不解”,桂枝汤证常叫“外证”。虽有不同,但表皮层和肌肉层均在人体体表,故均称表证。胡希恕认为的“表”和“外”有别于柯雪帆所示。

  大塚敬节认为:“表证所指范围狭窄,外证所指范围较宽,也将表证包括其中,外证的有无是判断使用泻下剂是否适当的重要指征。《伤寒论》中,有条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等,论述有外证者禁用攻下剂的原因。有条文‘外欲解,可攻里也’,论述外证解后,方宜使用泻下剂攻之。”[4]147-148大塚敬节认为外证包括表证,并引用和田元庸《伤寒论精义外传》中的表里内外图(图1)。由图1可知,表里内外表示的是不同范围。大塚敬节的表证和外证范围不同,表里内外的范围也不同。

 1.png

  图1 表里内外图(据《伤寒论精义外传》)  

  吉益南涯于《伤寒论正义》认为:“外者对内之辞,指经脉言之也。故论气血之变则以内外言之,论水气之变则以表里言之。表里内外混为一者,非也,各有所指,岂徒异其辞乎?表里内外之字详有辨义。”吉益南涯明确表示表里内外各有所指,内外论气血之变,表里论水气之变,表里内外不能混用。吉益南涯的《医范》载:“何曰所在?病位也,表里内外是也……内外者,经也;表里者,纬也。”而和田元庸是吉益南涯的门人,其论着《伤寒论精义外传》延续其师之学说[4]43。故根据大塚敬节引用的“表里内外图”可判断,吉益南涯的表里内外是指范围不同。

  2 我们对“表里内外”的理解

  根据如上论述,对于“表里内外”的理解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以柯雪帆为代表的“表”与“外”,“里”与“内”意义基本相同,这种观点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以大塚敬节为代表的“表”与“外”,“里”与“内”范围不同。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表”与“外”、“里”与“内”意义不同,而这种不同不只为范围不同。

  我们认为:病分表里证,证分内外症。表里指的是证,内外指的是症。表证有内症、外症,里证也有内症、外症。表里内外各有所指,表里内外之间的关系如图2。

 1.png

  图2 表里内外关系图  

  病、证、症与表里内外关系如图3。其中六病指的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病,指疾病从初起到痊愈的整个过程,如太阳病、阳明病;证,指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等本质的概括[5],如桂枝证、柴胡证、结胸证;症,指疾病在某一阶段,某证下的具体症状,如汗出症状、腹痛症状,其中汗出是外症,腹痛是内症。

 1.png

  图3 病、证、症与表里内外关系图   

  3 从原文入手考证“表里内外”

  3.1 病与证

  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可理解成“辨太阳病的脉和证并且治疗”,证在病之下,二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伤寒论》的病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合病并病亦以此六病为基础。

  关于“证”的原文如220条“太阳证”、5条“阳明少阳证不见者”、204条“虽有阳明证”、237条“阳明证”、39条“无少阴证者”;另外有34条“太阳病桂枝证”、166条“病如桂枝证”、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若柴胡证不罢者”、103条“柴胡证”、104条“此本柴胡证”、123条“此非柴胡汤证”、132条“结胸证”、133条“结胸证”、149条“柴胡汤证具……柴胡证仍在者”、166条“病如桂枝证”、251条“无太阳柴胡证”、267条“柴胡汤证罢”。这里“柴胡证”与“柴胡汤证”一样,是论述适合柴胡汤的证,亦为“方证”。而251条“无太阳柴胡证”指没有太阳病、没有柴胡汤证,或许暗示柴胡汤证不是少阳病才有,太阳病也有柴胡证。而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里不用“阳明少阳病”暗示此时仍属“太阳病”,病的范围比证更广。所以言“阳明证”的条文,是没有确定“阳明病”。如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3.2 外证、外与表

  《伤寒论》原文中有6个“外证”。42条、44条中“太阳病外证未解”与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意义相同。指太阳病在外的症状。146条“伤寒六七日……外证未去者”,此处未指明是太阳病、少阳病或者其他病。“伤寒六七日”的条文还有135条用大陷胸汤、252条用大承气汤、269条阳去入阴、343条的厥、346条的有阴无阳、357条的麻黄升麻汤。可见“伤寒六七日”也可能是其他病,所以146条“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疾病在外的症状;“微呕,心下支结”是疾病在内的症状。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 问的就是阳明病在外的症状有哪些。148条的“不得复有外证”也是指症状。

  《伤寒论》其他含有“外”的条文,如37条“外已解”、45条“解外则愈”、104条“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106条“其外不解……当先解其外。外解已……”、208条“外欲解……外未解”、231条“外不解”、387条“和解其外”。这些“外”与“解”在一起的,表示人体在外的症状是否解除。

  除“外不解”“外解已”的条文,《伤寒论》中还有很多“表不解”“表解”的条文。如40条的“伤寒表不解”、43条的“表未解故也”、134条的“表未解也”、152条的“表解者”、164条的“表解乃可攻痞”、234条的“表未解也”等。这些指表证未解,而表证含有外症和内症。如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中的下利,是在人体内的症状。脉促也是经过切脉所得,为人体在内的症状。所以这里言表证未解,未言外症未解。而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这里太阳病在外的症状尚未解除,经过数下之后,成了“下利”“心下痞硬”的内症。仲师解释为“表里不解”,说明表证、里证均有。桂枝人参汤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桂枝甘草汤解表证,理中汤解里证。

  胡希恕认为外证指桂枝汤证,为与表证的麻黄汤相区别,而大塚敬节认为外证用以区分下之是否过早。“发热、汗出”这些外症,或为太阳病表证的外症,或为阳明病里证的外症。故我们认为大塚敬节的理解更为妥当。

  3.3 内证、内与里

  既然有外症,有无内症呢?《伤寒论》里没有“内症”的说法,但是我们注意到第31条和第32条的“葛根汤主之”。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与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中表示,葛根汤可治31条的太阳病,亦可治32条的太阳阳明合病。

  我们认为,此处的下利症状并非阳明病,而是太阳病在人体内的症状,即太阳病的内症。太阳病,在汗出这种由外排邪的途径受阻后,会通过下利这种方式由内排邪。这里的下利症状,没有到里证的程度,仍然为表证,太阳病的表证。故葛根汤里没有治疗阳明病的药物。而91条的“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中下利的内症,便有表证或里证之分,故有“急当救里”或“急当救表”的区别。100条“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主之”,此处的腹痛即为内症,小建中汤如治疗有效,腹痛便是太阳病的内症。

  252条的“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没有表里证如何用药?此处的实即为人体在内的症状,是大便难,是内症,故运用承气汤。105条、181条的“内实”意义相同。《伤寒论》也有“里虚”“里实”的说法,如49条的“此里虚”、214条的“里虚也”、217条和218条的“表虚里实”均为论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由此可见,《伤寒论》中太阳病用“外证”是为了区分太阳病还有内症,意即强调疾病尚未发展到里病,不能下之过早。而阳明病用“外证”是为强调阳明病不只有内症。

  3.4 表里与内外

  《伤寒论》里同时出现“表里”的条文有8处。74条“有表里证”、252条“无表里证”、257条“无表里证”、163条“表里不解”,此4处明显指“证”。49条“须表里实”、93条“表里俱虚”、153条“表里俱虚”、168条“表里俱热”,这4处描述的“表里虚”“表里实”“表里热”亦指证,非症状。

  《伤寒论》还有同时出现“内外”“里外”的条文,如60条“内外俱虚”。我们认为用“表里俱虚”更妥当,存疑。389条“内寒外热”指人体内寒的症状和人体外热的症状。而317条“里寒外热”、370条“里寒外热”,指里寒证同时有外热的症状。317条的“面色赤”与370条的“汗出”均为里证的外症。208条“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很明显“外”指症状,里指里证。《难经·十六难》云:“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根据后文,这里的“证”指症状,意即疾病有内症和外症之分。

  《伤寒论》中有“攻其表”并无“攻其外”,如29条、364条和372条;有“温其里”没有“温其外”,如372条。表证可攻,里证可温,而内症外症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能用“攻”或者“温”来形容的[6,7,8,9]。

  《伤寒论》里面没有“半内半表”,但是有“半里半外”。148条“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此条文有“表、里、外、病”的文字,带入我们的观点后,了解“外证”就是“外症”,但“半在里半在外”不好解释,一指里证,一指外症,不应有此说法。通观《伤寒论》,也无如此的说法。此处用“半在里半在表”更易理解。

  4 小结

  《伤寒论》中的“表里内外”,言表里指所有在外或在内症状的主观总结,言内外指某一具体客观的症状描述。“方无古今,论无新旧,必期之于治验。”[10]研究《伤寒论》的结果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古人“证”与“症”是不分的,如“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的“证”指症状。而“表里内外”经常和“证”一起出现,明确表里内外各有所指,无疑对《伤寒论》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柯雪帆.-字推敲读伤寒[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7(3):38-41.

  [2]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102.

  [4]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47-148.

  [5]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1.

  [6]张再良六经九分法概述(- -)--六经九分法的来龙去脉[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 ,53(9):47-50.

  [7]罗颖莉,李巧,万晓刚.《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54(3):53-55,71.

  [8]曹汝松,王军俞根初对《伤寒论》攻下剂的发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44-46.

  [9]张再良六经九分法概述(五)--三焦 分治及其他[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1):44-48.

  [10]黄小龙吉益东洞古方医学全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427-428.

  关于伤寒论的论文第二篇:《伤寒论》六经辨证在月经病中的应用概况

  摘要:月经病因其包含疾病多样,发病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治性。本文基于《伤寒论》“有是证,用是方”及六经与脏腑相关联的理论基础,从六经辨证出发,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月经病从六经论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月经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月经病;

  Abstract:Menopathy is a complex and refractory disease for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causes.Based o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advocated in Shang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x channels and zang-fu viscera,this article collect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reating menopat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channels theory,hoping to provide mor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menopath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伤寒论》中直接描述治疗妇科疾病的条文极少,但近代医家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病的报道却屡见不鲜。月经不调作为妇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治性。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基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治疗疾病的法则。柯韵伯指出:“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明确指出“六经辨证”为治疗百病之立法与前提。

  1 六经辨治月经病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所言之六经分别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最重要的即是辨阴阳[1]。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此“本”就是本于阴阳,阴阳具有无限可分的属性,六经即是张仲景在阴阳基础上三分阴阳而得来。《伤寒论》中的六经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应从整体角度把握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2]。正如《伤寒论》第16条所云:“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有疾病都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但也有其共通之处,月经病亦不例外。就月经病而言,其包含疾病种类繁多、病机错综复杂。中医学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多与虚、寒、瘀、痰、郁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但究其根本,不外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气血失和。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病位上有在表、在里、在经、在腑、在脏之分;病性上有属阴、属阳、属热、属寒、属虚、属实之别[3]。这为六经辨证治疗月经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1.png

  2 六经论治月经病的临床应用

  2.1 从“太阳经”论治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文为太阳病之提纲。太阳经从头项循身之背,夹脊抵腰足,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其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职司卫外,外寒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最先表现为太阳经症,出现头项强痛、恶寒、脉浮等表证。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易阻碍气血之运行,表窍闭则里窍不通,对于表寒不解,寒性入络所致的痛经、闭经等症皆可从太阳论治。陈燕萍[4]运用麻黄汤加味治疗风寒入络型闭经1例,仅服4剂后月经正常。张敏[5]运用葛根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发现其能明显改善VA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其总有效率达96.67%。现代研究[6]也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与伪麻黄碱能够抑制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的扭体反应,下调COX-2蛋白的表达和增加c AMP、降低Ca2+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缓解痛经症状。其次,女子月经前后,气血运动变化明显,若此时摄生不慎,外感六淫之邪,导致营卫失和,易出现经行诸症,如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等症。李耀清[7]运用桂枝汤治疗经行风疹即取其调和肤腠之营卫气血之效。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外感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传遍迅速,若太阳经病不解,病邪循经入腑,膀胱水液代谢和血液代谢出现异常,则易导致蓄水、蓄血证。国医大师斑秀文认为:月经病虽种类繁多,但经者血也,故调经不离治血,临床上凡属瘀积引起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等症均可宗蓄血证之法辨证施治[8]。张少聪[9]依据“血不利则为水”的原则,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气化不利所致的痛经,常有佳效。又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伤寒论翼·太阳病解》曰:太阳之根,即是少阴。太阳病如治不及时,易传少阴肾经,损伤生殖之本,易出现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甚则闭经、不孕。故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应重视表证,谨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把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减少疑难杂症的发生。

  2.2 从“阳明经”论治

  《内经》曰:两阳相合谓之阳明。阳明经为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是六经之中阳气最旺盛的一经。饮食五谷入于胃,在阳明胃府受纳、腐熟后,变为食糜下传肠道,经脾气的作用化生气血而营养全身。故称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女子以气为主,以血为用,其月经的来潮及孕育与气血的充盛与否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有“冲任隶属于阳明”之说,任通冲盛则月事通畅,冲脉之血充盈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情况。若阳明不足,中宫虚乏,冲脉失养,则冲阳不守,可见崩漏带淋;若阳明浊阻,瘀血结滞于胞脉,可导致闭经、痛经等病[10]。现代中医名家柴松岩对200例月经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65.38%的患者存在饮食、大便之异常改变。其中纳呆者占21.25%,消谷善饥者占15.64%,大便秘结者占45.23%,大便溏泊者占8.39%,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古人观点,提出“二阳致病”的学术思想,认为女子月经病与阳明病变密切相关,临证治疗月经病,注重询问患者饮食、大便的情况以判断胃肠虚实,从而增强用药之针对性[11]。名老中医刘奉五教授善从阳明论治妇科疾病,其所创立的瓜石汤既能补阳明以益冲脉,又能清阳明以凉血调冲任,在治疗因邪在阳明、胃热阴虚导致的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等疾病方面疗效显着[12]。许昕教授认为阳明胃肠功能改变经由冲脉,向上可影响心脑(中枢),向下可影响胞宫(卵巢)。故常以中焦为切入点,以阳明是否气机和顺,是否内蕴浊热,是否热扰冲脉为依据,辨治妇科疾病,效果满意[13]。

  2.3 从“少阳经”论治

  《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到: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胆经分布于胸胁,位居半表半里,是太阳和阳明之间的枢纽,主司开合。《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刘力红老先生曾说:人体之中,开合作用最明显的即是口、咽、目三窍,开合越灵敏,那必然是枢机越灵敏;开合的特征越显着,那必然是枢机的特征越显着[14]。因此,仲景以口、咽、目三窍的病变描述作为少阳病的提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少阳病最关键的机要:枢机不利。少阳胆经以阳木化相火,火降则下温,火逆则上热。若枢机不利,阴阳交接失常,易致上热下寒,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聚而生湿生痰,阻滞胞宫胞脉,冲任气血不畅,则经血不能按时满溢;其次若下焦阳气不足,木气无力生发,一则卵泡生长之动力乏源,二则排卵之通路不畅,易出现排卵障碍,则胎孕难成[15]。“枢”之为病,病在半表半里、阴阳交接之地,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唯宜“和”解[16]。仲景所创立的“小柴胡汤”即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用以治疗少阳本证,三阳合病,热入血室等疾病。《伤寒论》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首次提出“有是证,用是方”的理论。临床上凡因枢机不利、热与血结所致的月经紊乱,冲任失调均可从少阳论治,和解少阳,枢机得利,里热得清,胞脉通畅,则月事以时下[17]。范薇等[18]认为小柴胡汤既可以疏肝气以助脾运化,又可以透邪外达,解郁除热,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枢机不利、气血虚弱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痛经、崩漏等症。缪玉娟[19]擅长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虚受邪、少阳阳明同病、胆火内郁、热入血室所致的月经不调,验之临床,颇有佳效。闫博馨[20]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郁脾虚月经过少发现其可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并可降低血清促卵泡素的水平,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4.12%。

  2.4 从“太阴经”论治

  三阴之始,始于太阴,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又主宣发肃降,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太阴为燥邪所伤,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虚不能治血,则上虚无以治下,可见月经先期,甚则崩漏。代波等[21]运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月经先期而至即取其降气逆、润肺燥之功。吴倩等[22]认为月经来潮是肺适时肃降所致,经血皆赖肺气之输布而达于子宫。王遵来认为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与肺密切相关,肺气虚则经血枯;肺阴不足,阴虚火旺则亦出现经行吐衄等异常出血;肺气不畅则会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逆经、闭经等症,临床常通过宣通肺气、补肺滋阴、泻肺祛邪等方法治疗月经病,疗效颇佳[23]。

  《伤寒论》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脾经的许多病变都与藏寒密切相关,而藏寒之本为阳虚,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阻于胞宫胞脉,排经之通路受阻则出现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症;脾气虚,不能摄血,可出现月经量多、崩漏等症;不能运化水谷,无以化精微奉养全身,经血生化乏源,也可出现月经量少、月经稀发等症。国医大师班秀文亦认为:妇女经、带、孕 产等病变,多与脾虚不运、不升有关,故可从太阴论治[3]。陈武彦[24]运用理中汤治疗太阴脾虚之经行泄泻,其总有效率达90%。张卫明[25]运用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发现其可显着降低VA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6%。夏桂成运用附子理中汤化裁治疗脾肾阳虚之崩漏即有“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之理[26]。

  2.5 从“少阴经”论治

  少阴包括手、足少阴二经和心、肾两脏。心主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而互相资生,成为月经的基础物质。《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而天癸与月经相始终。心主火,肾主水,少阴兼水火二气。若少阴寒化,心肾阳虚,妇女容易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经色黯淡、质稀等阳气不足,气化不及为特点的月经病[27]。马淑然认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卫外不固,寒邪侵袭易出现太少两感—即表实里虚、表里俱寒证,故临床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感寒的多种月经病及其他妇科杂病[28]。王建新等[29]认为温阳化气是截断崩漏出血恶性循环的关键,临床使用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即取其“阳回则阴不外泄”之理。若少阴热化,虚热内生,妇女容易出现月经先期、量多,经色鲜红质稠等邪热煎熬伤阴为特点的月经病[27]。侯秀红等[30]认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所表现的月经量少、月经先期等症常与阴血亏损致肾气不足有关,临床运用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DOR发现其可显着临床症状,并可调节AMH水平。《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清代医家邹澍认为:“咳,悸,小便不利,不降也;腹中痛、泄利下重,不升也。”四逆散的主要病机即为中枢不旋,故临床由少阴阳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所致的经行前后诸证、经间期出血、痛经、崩漏等月经病均可仿四逆散证治之。

  2.6 从“厥阴经”论治

  厥阴经为六经之尽,是“阴尽阳生”之时期。所以足厥阴肝经为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症。刘河间曰:“妇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刘渡舟[31]也曾提出:“凡临床见到的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阳,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在月经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如若阳虚温化不及,可导致血行迟滞,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等症,血不循经,可致崩漏等异常出血。久瘀必有热,迫血妄行,也可导致月经先期。如素体肝肾不足、肝脾不和,酿生湿热,湿热下注胞宫,影响阴阳转化,可致经间期出血。张娟[32]从厥阴肝经入手,以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运用补肝、柔肝、疏肝、敛肝、养肝、泻肝等法治疗月经不调等多种生育期妇女疾病。王国建[33]认为肝的疏泄失常,既可导致气滞、血瘀、寒凝,使气血经行不畅,引起以实证为主的痛经;也可损伤肝脏的藏血功能,引起以冲任气血不足为主的虚证痛经,故临床运用独取厥阴的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其总有效率高达90%。李淑萍[34]认为乌梅丸具有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并补、调理寒热之功效,临床用之治疗寒热错杂之痛经、崩漏,多获良效。故临床上对于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而出现寒热错杂的月经病均可从厥阴论治。

  3 结语

  月经不调作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复杂,非单一因素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多经络、多脏腑病变,严重者常可导致不孕,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伤寒论》所提出的六经辨证是从外感入手,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被后世称为百病之立法。临床中应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先辨六经,次辨方证,通过六经与脏腑的关联性全面把握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以明确六经辨证指导月经病诊治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伤寒理论在月经病中的更多运用,为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拓宽新思路,提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星《伤寒论》六经方证及其辨证机理[J]现代中医药, 2019,39(3):20-23,26.

  [2]廖若晨,张卫《伤寒论》三阳经传变规律探讨[J]陕西中医, 2019, 40(11):1616-1618.

  [3]班秀文.六经病变与妇科病变的联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5):28-30.

  [4]陈燕萍.麻黄汤加减应用验案三则[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21(11):702.

  [5]张敏.葛根汤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

  [6]段英丹,杨璐,柴程芝,等.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13(3):344-347,352.

  [7]李耀清.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 2016,35(5):468-469.

  [8]王晓戎,马继松,班秀文从太阳经辨治妇科病[N]中国中医药报, 2013-08- 15(004).

  [9]张少聪.经方治疗痛经举隅[J].现代中西医结台杂志, 2009,18(8):900.

  [10]龚婷婷,蔡少桐,李滨,等从“冲脉隶属阳明"论治月经病[J]国医论坛, 2014,29(1):58-59.

  [11]滕秀香,濮凌云.柴松岩“二阳致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解析[J].中医药信息, 2015,32(1):65-66.

  [12]潘金丽.瓜石汤治疗闭经40例[J]中医研究, 2008,21(6):57-58.

  [13]刘帅,许昕许昕应用生石膏治疗妇科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4(4):704-706.

  [14]刘力红着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15]安洁.运转"枢机"治不孕[J].中医学报, 2015,30(6):869-871.

  [16]陈芊,孙云松,王晓丽从“枢”论“热入血室证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5(12):1015-1016.

  [17]杨素兰.小柴胡汤治疗不孕症[J].新中医, 1994(2):41,39.

  [18]范薇,杨剑.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验案3则[J].国医论坛, 2015,30(3):8-9.

  [19]缪玉娟,李云君探析小柴胡汤在月经病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27(16):71-73.

  [20]闫博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21]代波,代高祥.月经先期变治举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20(6):841 ,857.

  [22]吴倩,秦佳佳,刘政从五脏与月经周期关系论治月经病[J].江苏中医药,2014 46(2):15-16.

  [23]刘建强,张盼,王遵来.王遵来从肺论治月经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 2018,34(7):50-51.

  [24]陈武彦理中汤治疗脾虚型经行泄泻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25]张卫明.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4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24(22)-:102,104.

  [26]邹奕洁.夏桂成运用理中汤加减治疗妇科上热下寒证撷萃[J].中医研究, 2003,16(2):61-63.

  [27]郝海霞,师建平,麻春杰张斌教授运用六经理论辨治妇科病证探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8, 40(1):5-7.

  [28]王亚娟,石珺马淑然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3,6(12):934-936.

  [29]王建新,刘琼英,邱婷婷.真武汤妇科应用举隅[J]河南中医, 2012,32(3):278-280.

  [30]侯秀红,王烨,赵婷.黄连阿胶汤加味方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9,34(4):41-44.

  [31]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

  [32]张娟.“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治”之辨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6):50.

  [33]王国建独取厥阴经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吉林中医药, 2010,30(8):709-710.

  [34]李淑萍.乌梅丸妇科临证体会[J].四川中医, 2015,33(4):97-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