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夸父逐日神话的重新考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6 共5002字
摘要

  一、学界对夸父逐日神话的解释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着名的神话之一,见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中山经》则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学术界对于此一神话有诸多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解释并不考虑先民创作此一神话的本来意义,而是强调后人阅读此一神话时的象征性联想。比如袁珂认为,这一神话“应当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找,或者说,是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那种雄心壮志”[1]148.杨公骥提出这则神话原是寓言。他说:“(夸父)是在和时间竞走”,“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2]37~38而张文安则认为它本来就是一个道家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神话,其寓意是通过夸父欲摆脱影迹而“疾走不休”,“绝力而死”的故事,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哲理,讥讽那些违背自然之理一意妄行的愚蠢行为[3].

  第二类是将此一神话视作一个人文神话,这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此一神话反映的是夸父族与神或者黄帝氏族之间的争斗,茅盾认为:夸父与日逐走,“大概是巨人族与神争权的象征”[4]178.而张启成则说夸父逐日的本义是曲折地反映了炎帝族的后裔夸父族与黄帝族的再一次权力较量[5]66~67.

  第二种解释可以郑文光[6]38和王占奎[7]为代表,他们认为此一神话反映的是古人观察日影变化以定时节的现象。

  第三类也是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将此一神话视为自然神话,但具体反映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则众说纷纭。吕思勉认为夸父代表“水”,太阳则代表“火”,夸父逐日神话反映“水、火二神之争”[8]59.林惠祥认为夸父象征着白昼,恐怕是“昼的拟人化”[9]106.王孝廉也说这段神话表现了“太阳与黑夜之争”[10]159.龚维英认为夸父即夸娥,夸娥即羲和或嫦娥,是月神。月神逐日,意味着日食的出现[11]90~95.萧兵认为夸父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夸父逐日、入日,是为了给人间取来火种,带来温暧与光明[12]199.尚有其他的观点,此处不一一罗列。上述观点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测影定历”说,但这种解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夸父是原始部落首领,或是主持定时节的日官,相反,有材料表明夸父是旱魃;另一方面,难以解释“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这一情节。王占奎引《屯南》890说明商人在出日与纳日之时,会有饮酒之祭仪。但酒、牛作为祭品应该是供日神享用,而决非测日者之饮食。“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明显是指饮河渭之水,将其解释为一种“在河渭地区饮酒”的祭仪是不成立的。古代通常是通过观物候、星象方位、日影的变化来定时日,如果观察的是太阳出入方位的变化,一定要找一个具有明显参照物的地点,这个参照物通常是山顶,《山海经》中相关记载甚多。如果是通过测日影长短以定时节,那就一定要在一个固定地点才会有比较,绝非是河、渭地区以至于北泽这样一片广阔的区域,所以这样的解释难以成立。

  近 些 年 来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如 涂元济[13]27~43、刘 城 淮[14]444~445、王红旗[15]17、蔡永贵[16]28~31、徐从根[17]57~62、汪大白[18]99~101、张春生[19]12~15、丁世忠[20]125~128等意识到夸父逐日与旱灾之间的联系。笔者认同夸父逐日是一个天灾(旱灾)神话,但觉得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进一步修正与补充的必要。

  二、夸父即为夔

  夸父在《山海经》的其他处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属于旱魃。《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亦云:“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是水神应无疑问,而夸父处地下,地下就要“数旱”,夸父属于旱魃也是非常明显的。夸父逐日的核心情节并不是“与日逐走”,而是“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也就是说,它是对河、渭断流的神话性解释。推测当时的历史事实大约是这样的,在黄帝时期,黄河、渭水流域曾发生大旱,河、渭水位急剧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先民将这一切归因于夸父将河水喝干了。而旱神夸父为什么会这样渴呢?天天挂在头顶的太阳为古人提供了想象的凭据,认为是夸父在和太阳赛跑,而神话中所涉及的地点就是发生旱灾的地区。

  如果进一步推究的话,夸父即是喾,也就是夔,对此需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第一,从音韵学上讲,“夸”在上古音中属溪母鱼部,发音为[k?ua],“父”应该是尊称。“喾”为溪母觉部,发音为[k??uk],两者非常接近。据王国维的研究,“喾”即为卜辞中的“夔”[21]8~9,“夔”在上古音中属群母脂部,发音为[k?uei],两者声母为旁纽,韵母在开口上有差异,但主要元音接近,这就容易发生音韵学中常见的旁转现象。时代与地域的变迁都会产生发音上的旁转现象,鱼部字的旁转尤其普遍。据《说文解字》,“夸”从“亏”之音。“亏”在上古音中属鱼部,中古音属支部,到近代,就已经变成了脂部字,与“夔”同音。在上古时代的不同地域,也完全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二,夸父与夔在形状是相同的。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夸父的形状如“禺”,也就是猿猴。《西山经》载:“(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云:“或作夸父。”郝懿行解释曰:“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而豦为玃类。举、豦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此说不确,“夸”与“举”并非音近,实乃形近而误。袁珂注云:“夸父者,猿类之兽也。”《东山经》载:“(犲山)有兽焉,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山经》亦载:“(梁渠之山)有鸟焉,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两处记载均有形似猿猴之怪鸟兽[22]47.夔的形状有三说:一说像龙,《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云:“夔,木石之怪,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二说像牛,《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三说像猴,《国语·鲁语》“季桓子穿井”韦昭注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在这三种形状中,猴是最原始的形状。《说文解字》“夕部”释“夔”字云:“夔,贪兽也,一曰母猴。”在甲骨文中,夔作,很明显是母猴之形,此点治甲骨文的众多学者并无异义。所以,夸父与夔在形状上是一致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