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秃尾巴老李传说形象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6 共7793字
摘要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传说以其鲜活的角色形象,错综的情节单元,深厚的生活感染力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思维逻辑和深刻的心理结构,反映并满足着人类各种实际的或象征性的需要。

  在民间传说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形象中,“秃尾巴老李”作为山东人的保护神成为特定地域文化中一个意义符号,承载着诸多功用。他是心理安慰剂,在无法预知的天灾面前赐予人们实际的帮助;他是词语释义,可以解释众多超自然现象的渊源;他是信仰的对象,传承着相关的民俗知识与节日仪礼,直接影响着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他的故事涉及到人生中难以躲避的很多话题,涵盖着人类思维中常见的二元对立结构:生存和死亡,幸福与灾祸、顺利或艰难;其相关信仰活动又经常联系着家族或村落的权力与义务、秩序与规则。本文将传说放回到生活的场域,通过描述秃尾巴老李传说中包含的众多真实且与讲述者和听众都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探讨该传说形象在民众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功能,尤其是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其在民众生活世界的互动中承担重要责任。

  一、传说形象具有互动媒介功能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民间传说是由集体创造、流传的,它所描述的人物及风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其内容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追溯、探究它的创造起源、创作方式、传播渠道及传承心理,不难发现,历经时光洗礼而久传不衰的传说形象,其所具备的互动媒介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必然产物。

  (一)生活历史塑造的传说形象

  调查资料显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故事大多牵涉某个家族或村落的起源,换言之,“秃尾巴老李”就诞生在中国古朴的传统村落中,并在此留下了这样那样的印迹与故事。如在诸城传说中:

  没尾巴老李出生后,吓死了母亲,被父亲砍断了尾巴,一溜烟就往东北跑,尾巴拖拉着划出了一道大沟,被人称为黑龙沟。也有说法是每年五月十三秃尾巴老李母亲的忌日,它都要回山东上坟。大旱时,他就泪流满面,大雨倾盆;涝天时他的泣声小,雨就小。有一年,老李实在控制不住思母之情,放声大哭,平地涨水。老李十分内疚,嗖的一划,划出大沟一道,雨水流进沟内,消除了涝灾,这条沟就被人叫作了黑龙沟。明初,山西移民到诸城黑龙沟附近的人,听到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后,都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黑龙沟,新出现了赵家黑龙沟、孙家黑龙沟、刘家黑龙沟、小黑龙沟、大黑龙沟等一溜黑龙沟。①在历史追溯中成型的传说人物与村落、家族、地理风貌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记忆时间和场域的标志,在人群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说形象富含生活细节

  传说以口耳相承为基本传播途径,因此,个人在传说的叙述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增添日常化的情节和生活中的情感,以便于记忆和流传。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很多分支故事中都包含着真实的、有价值的、与讲述者和听众都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因此在民众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人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其很容易作为常见的沟通符号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桥梁。

  第二年,秃尾巴老李干脆不种庄稼了。掌柜的知道他不是凡人,都不管他。一天,他说要去种荞麦。掌柜的就给他些荞麦种,他就满山扬。没歇儿的功夫,天就下雨了,掌柜的一看,满山遍野长满了荞麦。干了二年,掌柜的就发了财。(烟台传说)②到下晚年幼的拾柴禾的,下山了,找个石崖蹲着去了。他哎打个滚,摇身一变,变条大黑龙,“哧哧”地两爪子,抓一大堆,打滚又变人,捆上挑了回家。(费县传说)③由此可见,“秃尾巴老李”这一传说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来源于乡土,熟悉民间的人情世故,能够为乡邻的农业劳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寄寓着乡村生活理想与愿望。传说形象与乡村息息相关,与乡党声气相投,应该说,其所具有的生活化功能是一种自然属性。

  二、“秃尾巴老李”在家族互动中的功用

  传统社会中,“秃尾巴老李”以突出的灵验辅助了农业生产,为乡村和乡亲带来实际的恩惠,备受推崇。现实生活中,作为传说形象的“秃尾巴老李”,其具体功用已远远超出了佑护风调雨顺、平安出行等表象性范畴,从深层次的心理状态来剖析其作为核心内聚力以强化家族历史感、作为荣誉象征以提升家族地位的意义,更值得人深思与体味。

  (一)作为核心内聚力,强化家族历史感

  中华民族早在公元前7000年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所以“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④,其生活状态亦是世代沿袭,这种黏着与沿袭必然导致民众对传统的无上尊崇。其中,最为强烈的当属祖先和故土意识。一种传统的寻根意识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心理,每一个家族,都有关于自己来历的故事,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留存。

  在山东盛传“秃尾巴老李”事迹的地方,民众对其态度很值得玩味。他们并非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地方神灵来崇拜。由于奇特的出身,“秃尾巴老李”在各地都有被当作亲族另眼相看的例子,成为某个家族或村落独有的标志。莱芜市八里沟村的李氏族谱上明确记载着“秃尾巴老李”的出生与功绩⑤。诸城南三里庄村,当地的李氏家族也自称为“秃尾巴老李”的后人,虽然其家谱已于文革时焚毁不见,看不到其神龙祖先的文字记录,但诸城李氏族人至今还保留着拜龙尾、认龙祖的祭祀传统。

  保存“没尾巴老李”半截尾巴的李姓第一代传人叫李开源,第二代传人兄弟俩,老大李槐、老二李木,后因战乱灾荒,传人断代。清末,李金平的老爷爷(第十二代传人)李龙桦,经过多方查证,去东北将被老毛子抢走的半截尾巴赎回来,然后传给儿子李旭云(第十三代),李旭云又传给儿子李乐春(第十四代),现存于第十五代传人李金平家中。①以“秃尾巴老李”为标志的家族历史,一方面回答了人们寻根的困惑,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勾画祖先筚路蓝缕、创建生活的努力,暗含着对先人的颂扬与纪念,记忆祖先的来历与生活成为每一个孝子贤孙所必作的功课,也是潜意识中与祖先的一种交流,从而获得神灵后人的心理安慰。在将“秃尾巴老李”当作家族文化资源予以利用方面,有的村庄甚至围绕着龙王事迹以及对该地的贡献,形成了包括信仰传统、集体价值观念和具体实物在内的一整套特有的家族文化,可谓做到极致。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