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故事对彝族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来源:攀枝花学院学报 作者:马史火
发布于:2021-11-02 共7038字

  摘    要: 浩瀚的彝族民间故事寓意深刻、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是彝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在英雄创世故事、人与自然故事、智斗妖魔鬼怪故事、诚实守信故事、勤劳致富故事等传统彝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后,彝族民间故事增添了红军革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等新类型。这些民间故事不仅反映了彝族独特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标准,而且很多内容与当代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十分默契。在现代化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情况下,深入发掘彝族民间故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彝区学前教育实践中,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可以在知、情、意三方面对彝族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结构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     彝族;民间故事;民族文化;红色故事;民族团结;

  Abstract:  The vast amount of folk tales of Yi people contain deep implications and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which constitut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y of Yi literature,but also 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Yi people's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nrichment of social history and life,based on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Yi people's folklore such as hero genesis,stori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battles of wit against evil spirits,tales 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stories of diligence and wealth,a lot of new type of stories like revolutionary stories of the Red Army and national unity were added since 1935 when the Red Army passed Liangshan. Not only do these folktales reflect the unique social patterns,customs,ethics,religious beliefs as well as aesthetic standards of Yi people,but also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rection in many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overall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primary education,the in-depth excavation of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Yi people's folktales and appli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Yi communities not only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their ethnic culture but als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ir children in terms of knowledge,emotion and will guide them to form correct world view,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better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Keyword: Yi people; folklore; national culture; patriotic stories; national unity;

  彝族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彝族独特的社会形态、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内容,在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彝族民间故事寓意深刻,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它是彝族家庭幼儿教育永不枯竭的宝贵资源。在彝族传统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根据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宜的民间故事内容实施教育,包括善恶是非、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民族团结、红色文化等方面。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民间故事的潜移默化,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故事的教育作用

  2019年8月20日,习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凉山是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是“长征”一词的提出地,还有“皎平渡渡江遗址”———“会理会议遗址”———“礼州会议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遍及九县一市,即会理、会东、宁南、德昌、普格、冕宁、喜德、越西、甘洛和西昌市等10个县市,占全州17个县市的59%,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红军长征从南北纵贯全境,总行程达800余公里,1600华里,相当于红军25000里长征总行程的6.8%,是全国红军长征行程最长的市、州之最。

1.png

  1935年5月21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冕宁俄瓦垭口一带,被彝民堵住去路。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族首领小叶丹在彝家海子边举行会谈。刘伯承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以及主张彝汉平等的民族政策。小叶丹表示愿与刘伯承结为弟兄。随后举行了庄重的结盟仪式,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并商讨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结盟之后,刘伯承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和一批武器赠给小叶丹。小叶丹亲自组织彝民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渡过了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图谋,为北上抗日的万里长征书写了光辉的篇章。“彝海结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是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为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2]

  红军经过凉山时,有很多彝汉人民子弟纷纷加入了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凉山地区留下了很多红色的记忆,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红军离开彝区后,许多彝族民众为了纪念红军,把当年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红军惹”和“红军嫫”(意即“红军子”、红军女”),还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留下来的东西保存起来,视如珍宝,一直到解放。

  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时,冕宁县彝海村的彝族群众聚集在彝家海子边,跳起锅庄舞,放声唱起思念红军的歌谣:

  清清海水流不尽啊,红军啊,有“三斗三斤”(意即很多很多),红军一去已数春啊,也不呀,捎个信儿。彝家盼红军啊,三天三夜呀,说不尽………

  彝家受尽千年苦啊,彝家有苦无处倾。一心啊,盼红军,盼您啊,回来救彝家人。

  这样的歌谣不知传唱了多少年。[3]

  在云南武定、禄劝县一带彝族人民群众中也流传着不少红军的故事和颂歌,其中一首《红军草》的颂歌最为流行:

  自从红军来过了,遍地长满红军草。

  红军草,红军草,一年四季长得好,不分土地肥和瘦,处处长得嫩夭夭。

  红军草,红军草,一年四季长得好,不怕寒霜和冰雪,天气越冷花越好。

  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里,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永远望着就像红军笑。[4]814-815

  红军颂歌和红军故事在彝区广为流传,这无疑是彝族人民对红军的无限思念汇聚而成的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在火塘边、在田野里、在放牧地,彝族父母们都会深情地对子女讲述起红军传奇的故事,红军故事成为彝族家庭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崇拜红军、思念红军,世代讲着红军的故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革命的种子,充分表达了彝族人民时刻盼望着红军回来,赶走国民党反动派,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4]

  这些故事的有效传承,培育了一代代彝家儿女的爱国情怀,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时期,涌现了无数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彝族英雄志士,这些无不与彝族传统家庭中的红色文化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民族团结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十分重视与其他兄弟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凉山地区世居民族除了彝族外,人口较多的主要是汉族和藏族。彝族民间故事的族源传说中,认为彝族、藏族、汉族同根同源,出自同一祖先。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洪水泛滥》篇的《居木三子的故事》中记载:洪水泛滥后,居木有三兄弟,只剩下三子叫居木乌吾,居木乌吾与天神恩体古子的女儿兹阿木庭托结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一连生了三个儿子,美中不足的是,三个儿子都是哑巴。居木乌吾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派阿普约曲鸟去恩体古子处讨要药方,根据阿普约曲鸟偷听到的药方,居木乌吾派人从人迹罕至的山间竹林选来三节翠竹,放在火塘里烧,叫来三个儿子围坐在锅庄边。第一节竹烧爆了,长子乌吾世沙被飞溅的火星烫的叫了声“哦底哦夺”跪膝而坐,成为藏族的祖先。第二节竹子爆响时,二儿子被烫的叫唤“哎唷喂”,老二叫乌吾拉义蹲在了门槛上,成了汉族的祖先。第三节竹子爆响时,老三乌吾格子叫了声“阿子格义”的一声,打着光脚盘腿坐在竹席上,成了彝族的祖先。[5]266-272认为汉族、藏族、彝族共同为居木乌吾所生,是一个祖先繁衍下来同根共源的关系。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父母长辈们通过这些故事的教育,使孩子有了多民族同源共生共存的思维概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民族团结,同为一家的友爱种子。这是彝族地区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

  三、勤劳致富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教育经典文献《玛牧特依》11中说:“人贵在勤俭,勤俭能富裕;一家要富裕,锄头成三把;一家要没落,烟杆成三根。父母不勤俭,儿孙会受苦。”[6]337-338视勤俭为人生之大德,引导人们勤劳致富,反对游手好闲、懒惰成性。彝族传统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常以民间故事中的勤劳致富典例教育子女靠双手创造美好未来,过上幸福生活。如,彝族民间故事《勤劳是根本》中吾达孤儿从小父母双亡,失去依靠。一天,吾达独自一人坐在山顶上唱起悲歌;“孤儿坐在山顶上,无人和他来搭腔。无娘的小牛靠墙站,谁来伴它回牛房……家中无牲畜,亲家反目不相看。地里不产粮,家门亲戚不来往……”他越唱越悲伤时,正好飞来一只金凤凰对他说:“吾达啊!你不要这样悲伤,只要辛勤劳动,自然会富裕起来。”[7]299-300从此以后吾达听从金凤凰的教诲,辛勤耕耘,勤劳治家,娶上了媳妇,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当他老时,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教育其子孙后代,人要想富裕,只有勤劳致家,别无它法。

  彝族民间有关勤劳致富的故事有很多,彝族父母都会运用民间故事中的这些典例,教育子孙后代要勤俭持家,提倡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四、诚信守信故事的教育作用

  诚实守信是彝族传统美德,彝族有“无父可生存,无母可生存,不守诚信无法活”的谚语。在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常常讲述民间故事中诚实守信的典例教育子女做人要诚实守信,讲究公德,反之则被社会所唾弃。如《傻子和聪明的朋友》中讲到:从前,有一个“傻子”在山上找到一块很大的黄金。他将这块黄金敲下一点来拿给他的一位聪明、信得过的朋友看。“聪明人”仔细查验是块真金后开始动歪脑筋,准备独食。于是巧设毒计到衙门去反告“傻子”为小偷,邪不压正最终事情真相被其父亲无意戳穿,弄巧成拙败露阴谋而招致杀身之祸。[7]293-304故事中的“聪明人”心存恶念、不讲诚信、狡诈成性,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而“傻子”终于拿回了自己的黄金。这则故事主要教育儿童做人不能见利忘义,耍小聪明,而要诚实守信、善良友爱,讲道德、守公德。

  五、创世英雄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十分崇尚英雄人物,从小重视对孩子进行英雄神话故事的教育,其中云贵川桂彝族传统家庭都最为耳熟能详的英雄神话故事要属“支格阿鲁”的故事。“支格阿鲁”是在彝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故事及典故遍布云、贵、川、桂等四省区的广大彝族地区。在彝族传统家庭中,父母长辈们常常为孩子讲解神话英雄“支格阿鲁”的传奇故事。尤其是“阿鲁射日月的故事”广为孩子们所喜爱。

  据说“远古之时,支格阿鲁啊,意欲去射日,意欲去去射月,架好神弓,架好神箭,先是站在蕨草上射,射日未射中,射月未射中,此后蕨生头低垂;后来有一天,站在黑桑树上射,射日未射中,射月未射中,此后黑桑树稍向根处长;拿到土鲁溪水边,站在马桑树上射,射日未射中,射月未射中,此后马桑树矮矬矬;拿到土鲁山脚下,站在竹上射,射日未射中,射月未射中,此后竹稍弯三节;拿到土鲁山腰上,站在松树上射,射日未射中,射月未射中,松树此后不再发芽;拿到土鲁山顶上,站在杉树上射,射日射中日,射月射中月,山顶长杉枝叶茂,射日剩下独日,剩下病眼独日,射月剩下独月,剩下半残独月。”[5]159-165此后人间显太平。

  支格阿鲁的英雄神话,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演化过程中,被彝族人民完美地塑造成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的神话英雄人物。据说,他拥有无比神奇的力量,骑着一匹叫斯木都滇的能飞翔的的神驹,到天牢里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一路上,他降妖除魔,征服毒蛇猛兽,训服雷公闪电,他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七个太阳和六个月亮中的六个太阳和五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从此让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千百年来,一代代的彝族孩童在温暖的火塘边沐浴着神话英雄支格阿鲁的故事渐渐成长成才,英雄故事激励着他们勇敢善良、战天斗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生态伦理道德故事的教育作用

  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彝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良的山区。他们敬畏大自然,从不乱砍乱伐树木,捕杀野生动物。彝族家庭从小教育子女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记述人类演化史的彝族历史典籍《勒俄特依.生命的起源》篇即《雪子十二支》中有“雪子十二支,有血者六类,无血者六类。无血者六类为:一分衍为草,分衍出黑头草,落地在原野上,草长三百垅;二分衍为木,杨树是雪之子;三分衍为红豆杉,杉树长于山巅;四分衍为水劲草,分叉的水劲草是雪之子;五分衍为铁灯草,黑铁灯草是雪之子,铁灯草长于湿地;六分衍为藤蔓,长于林间崖下。

  有血的六种:一分衍为蛙,蛙类分衍三支,栖于湿地之上。蛙类长子呢,成为鼓眼青蛙,栖于黑土洞里;蛙类次子,成为光腿泥蛙,栖于湿地之下。蛙类幺子呢,成为护院小蛙,栖于屋庭院,蛙类繁衍无数。二分衍为蛇,蛇类分衍的长子,栖于重重红崖后,成为掌权的龙王;蛇类栖于土堆洞穴里,成为长鬃巨蟒;蛇类分衍的幺子,栖于湿地之下,成为叉舌红嘴蛇,蛇类繁衍无数……。[5]108-120详细叙述十二种动植物同源共生的故事,认为人类与植物、动物是同类,禁止人类砍伐、捕杀同类。云南彝族动物故事《狗找谷种》里认为人、粮食、狗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生态伦理故事,能引导幼儿思考人与周围世界及其他物种生命的关系,使孩子学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谛,从而牢固树立和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七、智斗妖魔鬼怪神话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民间有许多智斗妖怪的神话故事,如《智歼老妖婆的故事》《姐妹智斗老巫婆的故事》《支格阿鲁降魔的故事》等,故事所创设的斗智斗勇的问题情境为儿童的智力成长提供了有意的刺激。通过这些最富传奇性的征服妖魔故事的教育,能促进儿童推理、判断、明辨善恶是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其中,《智歼老妖婆的故事》最为典型。故事中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伙老妖婆常常出没在丛林山寨危害百姓[7]312-313,老百姓被她们害的很苦。但总是没有办法对付她们,只好搬到一个叫巴组勒加的地方去躲避。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大家终于想出一个整治老妖婆的办法。他们搜集来一些粮食和鸡鸭,把粮食酿成酒。一天擦黑,他们在寨子旁边烧了九堆柴火,每个人都身披蓑衣,手提木棒和木制的矛,把水拿来当酒喝,假装酒醉大喊小叫。他们还挥舞着木矛木棒,在火堆边跳过去跳过来,做出互相殴打的样子。等到天黑尽的时候,他们就把蓑衣烤干,找了一些干透了的木柴放着,把铁矛磨得快快的,和木棍放在一起等候着妖婆的到来。夜深了,妖婆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白天山名闹嚷的地方,学着山民喝水的样子,把桶里坛里面的酒直往嘴里灌。以后又在熊熊的大火上跳过去跳过来,一直跳到酒醉。他们咬着酒壶的吸酒馆还在吸酒,边往火堆上跳边用山民为她们预备的长矛和木棒,学着人的样子相互扑打,实打实的打起来。混战中,妖婆们有的被杀死,有的因醉酒倒在火堆中被烧死,最后死得一个不剩。这一天属狗,这些妖婆们死在狗日。所以,现在身带“妖婆指甲”的人属狗这天不打仗,怕打仗挨“冷子”。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一句彝族格言“狗日不送鬼,送狗不费神”的彝族格言。

  通过这类故事的教育,引导孩子要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但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办法走出困境,不断磨炼化解危机的能力。

  总之,这些充满幻想华美奇谲的民间故事的背后渗透着蕴意深刻的社会法则、规范以及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在彝族传统家庭中,通过民间经典故事的讲述,让儿童们来实现自我认识、建构社会联系、发展道德观念、塑造健康人格。同时,民间故事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手段,为传统彝区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建设人才。至今,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对培育彝族儿童文化自信、明理守法、爱党爱国等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德占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EB/OL].兰州新闻网, [2020-08-01.ttp://www .zbs. com.cn.

  [2]张克蒂试论”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44-45.

  [3]义国天府之国: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EB/OL].人民网, [2016-10-19]. ht:///w .people .com.cn.

  [4]左玉堂彝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814-815.

  [5]胡素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2020:108-120,159-165,266-272.

  [6]吉木日哈.玛牧特依释义解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6:337.338.

  [7]伍精荣.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选:四川喜德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293-294,299-300,312-313.

  注释

  1《玛牧特依》一般译成《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或《教育经典》。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马史火.试论彝族民间故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1,38(05):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