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3 共7880字
  第二章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概述
  
  “灰姑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民间故事,除了在中国具有其独特性之外,其它异国间的同类型故事是由何种母题链构成?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在纷繁复杂的南方文化区域中该如何界定?是何种生活场域孕育了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形成,并让它流传至今?文章拟从世界范围内对灰姑娘故事的研究,界定彝族“灰姑娘型”故事,并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生活场域及异文分布进行简单概述,以便进一步探讨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特征。
  
  2.1 概念界定

  
  灰姑娘故事类型不论是在西方古典童话亦或是东方民间故事中都是一个流传度极广、超越了时空与民族限制、独具魅力的故事类型。我国的 21 个民族中也广泛流传着灰姑娘故事,其异文数量多达 70 多篇43,大部分故事流传于西南与中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彝族作为西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其灰姑娘故事异文数量较多,故事类型既有中国传统型灰姑娘故事的母题构成,又复合有其它两至三个故事类型;所有异文间的故事基干相较于其它少数民族更为稳定。可以说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是南方文化区域的一个重要口传叙事文学作品。它既稳定包含传统意义的灰姑娘故事母题,又在开头及结尾部分有所变异,因此,在梳理世界范围内对灰姑娘故事的界定基础上,厘清彝族灰姑娘故事的界定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有效研究至关重要。
  
  2.1.1 国外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类型的划分属于民间文学中的分类学研究,灰姑娘这个世界性的故事类型经由几代学者的努力终于建立超地域、超民族的故事母题与类型,为之后的研究者把握了故事流传与演变的历史线索并揭示传承的规律。
  
  1812 年和 1815 年,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7-1865)兄弟,分别出版了辑有《灰姑娘》在内的两卷《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使得《灰姑娘》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经典灰姑娘故事文本。其主要情节为:失去生母的女主人公从小饱受继母的虐待,继姐妹的欺凌,长大后在神奇力量帮助下,与王子相遇结婚,并同王子幸福的永远生活在一起。各地学者把这种类型的故事称之为“”灰姑娘型“”故事。
  
  1893 年由英国民俗学家柯克斯所著《灰姑娘故事集》(Cinderella: ThreeHundred and Forty-five Variants of Cinderella, Cat skin, and Cap o'
  
  Rushes, Abstracted and Tabula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MedievalAnalogues and Notes)中对 345 个灰姑娘故事的异文进行比较研究,是第一个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系统性研究。柯克斯在文中对构成故事的母题做出以下界定:
  
  A.灰姑娘(Cinderella):受虐的女主角,透过鞋被人所识。
  
  (Ill-treated heroine. Recognition by means of shoe)
  
  B.猫皮(Cat skin):不正常的父亲,女主角逃离。
  
  (unnatural father. Heroine flight)
  
  C.灯芯草帽(Cap o' Rushes):李尔王式的判断,被放逐的女主角。
  
  (King Lear judgment. Outcast heroine.)
  
  此外,还有一些与以上三种类型部分情节相符的故事,由于无法被确切的归类于上述任何一个类型之中,故使它们另成一类(Indeterminate),再加上以男性为主角的灰姑娘故事(Hero Tales),全部故事中共有 345 个,其中以“灰姑娘型”(Cinderella)137 个所占最多。
  
  半个世纪后,瑞典民俗学家露丝(Anna Birgitta Rooth)在 1951 年出版的《灰姑娘故事圈》(Cinderella Cycle),则收集了七百多篇灰姑娘故事的异文,她将灰姑娘故事在欧亚两大传统流行区域的分布状况以地图表示出来,由母题的地域分布来确定灰姑娘的故事圈,并描述出“灰姑娘型”故事的三个分类(510A灰姑娘、511 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510A 与 511 的复合型故事)在欧亚大陆的五个传统流行区域:远东、近东、东欧、 南欧和北欧。她认为某些母题在欧洲和亚洲,各自有其独特的形式,而东方的灰姑娘故事更是联系紧密,已形成了一个整体。
  
  芬兰学者阿尔奈(Antti Aame)1910 年所刊行的《故事类型索引》(The Types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在汤普森(Thompson)先后两次的增订与补充后,于 1928 年出版了《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TheFolktale)。他们两人对故事的类型索引编排方式,被称作“AT(Aame/ Thompson)分类法”,在这个分类索引中也对“灰姑娘型”故事做了经典性的界定:510 类型故事即为“灰姑娘与灯芯草帽”(Cinderella and Cap o' Rushes),共包含了以下各种子类型:
  
  510A:灰姑娘(Cinderella)。
  
  510B:金衣、银衣和星星衣(The Dress of Gold,of Silver,and of Stars)。
  
  511 :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One-Eye, Two-Eyes, Three-Eyes)。
  
  511A 小红牛(The Little Red OX)。
  
  汤普森(Thompson)在书中对 AT510 灰姑娘故事类型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故事情节单元和母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核心母题构成:
  
  I.受到迫害的女主角
  
  II.魔法帮助
  
  III.遇见王子
  
  IV.鉴别证物
  
  V.与王子结婚
  
  VI.盐的价值
  
  亚型 AT510A(Cinderella)则包含以下元素:两个继女、来自母亲坟前的帮助、三访教堂(舞会)、试鞋……等清洁,这正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典型灰姑娘故事。
  
  2.1.2 国内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我国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叶限》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研究,被认为是人类最早记录的文本性质“灰姑娘”故事。在我国南方“灰姑娘型”故事广泛流传,据 20 世纪 90 年代对我国民间故事的普查,在壮族、苗族、彝族、傣族、佤族、景颇族、白族、侗族等 21 个民族中都有流传着“灰姑娘型”故事,其异文多达 70 多种。中国灰姑娘故事类型独特、起源深远,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不断的定义与补充。
  
  对民间故事进行类型的整理、探索,是芬兰学派的一种研究方法。自从阿尔奈(Antti Aame)等创用此法之后,它为许多国家学者所采用。
  
  美籍华人丁乃1类,其中中国灰姑娘故事被划分在一般民间故事中的神奇帮助者故事类型中,其编号为 510 型灰姑娘和粗草帽下的亚型 510A 型灰姑娘,有时在 433D 型前,为中国特有类型。主要情节有:II.(b1)鱼。(g)在获得允参加舞会或宴会前,她场要完成一些任务。通常是动物们来帮她做完。(h)她在埋藏动物尸体的地方找到美丽的衣饰。(j)神给她的。III.(c1)她去看戏或去宴会。最后与她结婚的年轻人往往是一位年青书生或其他条件合适的年轻人。(a1)王子选妻,用箭射向自己的意中人46.
  
  德裔美国学者艾伯哈德在 1938 年出版了一本德文版本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该书把中国民间故事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并按照中国故事的特点加以概括而成,书中只是有限地参考了 AT 分类法,其故事分类则是依据中国民间故事历史记载、田野作业资料和个人的研究理解。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在书中的分类为“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下的“灰姑娘”,故事情节为:
  
  (1)一个长得漂亮的继女受到继母的虐待
  
  (2)她照料着由生母变成的一头牛
  
  (3)继女不得不满足各种各样的条件(清理一团乱麻),牛来帮她的忙
  
  (4)继母发现牛在帮忙就把牛宰了吃了
  
  (5)继女把牛骨头收集保存起来
  
  (6)继母和长的很丑的妹妹去参加一庆祝活动
  
  (7)继女从牛骨头里或者通过牛骨头得到了节日盛装
  
  (8)她也去参加庆祝活动,结识了一位秀才,更他结了婚
  
  中国学者刘晓春收集了中国大量的“灰姑娘型”故事异文,并在中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的核心母题为:后母虐待、难题考验、神奇力量帮助、特殊方式验证、与王子结婚。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将异文分类归纳出南方文化区域的“灰姑娘型”故事类型为 AT510A 型与丁乃通索引 433D型蛇郎故事(主要情节有:谋杀女主角、女主角化身一次以上、驱除魔惑、夫妻团圆)的复合型。
  
  纵观“灰姑娘型”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义不难发现,“灰姑娘型”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因正常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失去母亲保护的女孩,在受尽欺凌的成长中得到亡母神力庇佑,长大后借助婚姻提高地位,再次历经磨难,借助外力和自身力量惩罚恶人,最终苦尽甘来的过程。
  
  2.1.3 彝族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彝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也广为流传着“灰姑娘型”故事,民间口耳相传其具体产生时间与源流已无从可考,但彝族人口的广泛分布及与其它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交通使得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既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保留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融痕迹。
  
  从选择的异文来看,不论是早在明清之前就由彝族毕摩记录于典籍中的民间叙述长诗《阿诺楚》还是在四川大小凉山广为流传的《阿茨姑娘》都能看出彝族灰姑娘故事中不仅仅包含着 AT510A 核心母题,还复合有其它类型故事母题。在传统“灰姑娘型”故事中,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在继母的虐待下只能住在灰堆旁边被称作灰姑娘,两个由继母带回家中的姐妹也对她百般欺凌,往往会有神奇力量(母亲的转世、精灵教母或是神奇动物)为她解决这些困境,让她与王子相遇并获得美好爱情。而在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阿诺楚与阿诺诟》、《阿乌和金芝》、《阿勒姿》的异文中,除去“灰姑娘型”故事的核心母题以外,还会复合女主角寻母、母亲转化为牛护佑女主角、女主角获得命运转机后被谋杀、女主角化身植物和鸟复仇、女主角除破魔障恢复原形、以发丝与男主角夫妻团圆等等母题,构成一个情节曲折的复合母题链。
  
  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多以女主角在故事中的名字命如:《阿诺楚》、《苦姑娘》、《阿勒姿》;亦或是女主角与反面角色对手名字共同命名如:《阿尺尺与阿闪闪》、《银花与金花》、《阿诺楚与阿诺苟》、《阿乌和金芝》等名称。
  
  在很多彝族故事中都会将女主角的名字来源进行解释,大多都是“没有母亲的孩子”、“苦命的女孩”、“没人疼的女孩”,与“灰姑娘”中女主角只能满身是灰的住在阁楼上或是披着脏乎乎的斗篷有相似之处。从名称中就能读出女主角的卑微地位。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中,母亲的神奇作用力为女主角命运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往往会形变成母牛或留下一只神奇功能的小牛护佑女主角。在继母要求女主角绩麻团与割猪草时帮助其完成困难的任务。继母或是继女妒忌女主角拥有神奇助手时都会设法效仿,但结局往往失败收场,这既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又表现出故事创作中恶人得惩罚被报复的心理需求。在众多彝族的“灰姑娘型”故事异文中,母亲往往会有两次形变,作为牛被继母杀死后,又会化作乌鸦或喜鹊为女主角解决继母提出的难题考验,牛的遗骸则会为女主角解决参加舞会的物质缺乏,这些情节推动故事发展使得女主角顺利与男主角相遇并获得高攀的婚姻。其主要情节为:后母虐待→独自寻母→母亲化身为牛护佑女主角→ 宴会→ 难题考验→神奇助手→特殊验证→获得婚姻。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收集到的不同异文中的很多文本记载将故事分为不同情节的小标题。如《阿诺楚》的文本中分为:蚂蚱风波、雨腊再娶、诺楚寻母、母女情深等十三个章节,《阿茨姑娘》的文本中有六个标题,分别是:苦姑娘、奇遇、仙女下凡了、访婚、遇害,多个情节单元构成了彝族特有的灰姑娘故事类型。女主角在经历重重难题考验获得高攀的婚姻得到命运的转机之后通常都会被继母和继女设计谋杀,继女假扮作女主角与男主角共同生活,女主角三次变形转世与继女斗争,最后在贵人的帮助下获得与男主角重逢的机会。在彝族“灰姑娘型”故事中女主角与传统灰姑娘被动受到神奇力量的帮助不同,后半部分的复合母题都在描述女主角的勇敢与机智让自己重新获得原有的地位和生活。主要情节有:女主角被谋杀→女主角化身为植物→女主角化身为鸟→ 女主角化身为物被贵人捡拾回家→女主角以物化形报恩贵人→贵人相助引来男主角→发丝验证→去除魔惑夫妻团聚→智慧的报复→善恶有报。
  
  验证之获得“美好婚姻”后又再次掀起情节高潮,故事母题有所增加,但最终经过几次生死转换、验证身份,又回到“王子与灰姑娘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团圆结局。看似复杂的故事情节与结构,却终究回归了欧洲童话《灰姑娘》故事那些主要的母题。而故事中包含的多种故事母题则是彝族人民对善良勇敢的人格期许、对善恶因果的循报信仰、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2.2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流传状况
  
  2.2.1 代表性异文
  
  彝族聚居地区流广泛流传着“灰姑娘型”故事异文,分布三地的“灰姑娘型”故事的异文各具特点,在本研究中选取的七篇异文横跨滇川黔三地,具体流传概况如下:
  
  贵州黔西北地区的五言长诗《阿诺楚》流传于毕节地区、六盘水市等,口传故事《阿勒姿》流传于大方县,贵州威宁县的《阿诺楚和阿诺诟》;《阿茨姑娘》
  
  流传于四川的凉山州,《阿尺尺和阿闪闪》流传于四川甘洛县,《阿乌和金芝》流传于四川昭觉县;《银花与金花》流传于云南的会泽县。
  
  其中,贵州黔西北地区五言长诗《阿诺楚》除了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口传文学,至迟在明代之前就有人用彝文记录于文献当中,有彝文手抄本传世。贵州民族出版社在 2000 年 12 月出版了张和平等整理翻译的《阿诺楚》彝汉文对照的译注本,全诗约 9552 行,超过 47700 字。叙述穆仇阿雨腊家三代人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饱满,语言生动活泼,是彝族古典文学中的经典。
  
  四川的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所采集的《阿茨姑娘》、《阿乌和金芝》、《阿尺尺和阿闪闪》三篇故事则是广泛流传于大小凉山地区的“灰姑娘型”故事异文。“滇黔锁钥”、“云南咽喉”曲靖市,毗邻贵州毕节地区,境内以彝、壮、苗、白族、回族居多。
  
  七篇故事异文在彝族聚居地流传广泛、极具魅力。分布云、贵、川三地,既具有不同地域特征又具有民族文化交流信息,是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典型代表。
  
  2.2.2 异文的地域分布
  
  据笔者调查,贵州的黔西北地区及其毗邻彝区流传着五言长诗版本的“灰姑娘型”故事《阿诺楚与阿诺苟》,早在明清之前就有彝家识文断字的有心布摩用彝文将其记录下来,保存在卷帖浩繁的彝文典籍中,该故事连同它的姊妹篇《阿阻阿友》、《青蛙丈夫》一起,在彝家居住的山山寨寨,以故事诗、叙事诗、白话故事等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诵47.它顺应当时的社会,以一种彝族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和规范的教科书式的作用,凭借其故事的脍炙人口与生动性,赢得了彝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收集还发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阿诺楚与阿诺诟》、《阿诺楚》等;毕节境内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大方县一代流传着《阿勒姿》、《阿诺楚》等;此外在六盘水区域也流传着与《阿诺楚》同名但内容略微差异、篇幅长短不等的故事异文。
  
  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流传着《阿茨姑娘》、《苦姑娘》等;甘洛县流传着《阿尺尺和阿闪闪》、《苦姑娘》等;昭觉县流传着《阿乌和金芝》、《阿茨姑娘》等。云南地域与四川、贵州交界处的东北部、金沙江沿岸流传着“灰姑娘型”《金花银花》故事。
  
  总体来说,“灰姑娘型”故事在彝族各地区不论是长诗版还是口述版的故事体裁都有很多,尤其是云、贵、川三地交界处的彝族聚居区分布着较多异文,不同异文间核心母题大都一样,只是具有各地不同的流传特征。
  
  2.3 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文化生境
  
  彝族“灰姑娘型”的故事所具有的独特性,离不开其故事产生地的生活场域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构组成。
  
  2.3.1 四山六水的蕴育故事情节
  
  彝族世代居住于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有巍峨雄伟的大小凉山、无量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山脉;山间又有汹涌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川流不息;有昆明、曲靖、宜良、蒙自、玉溪及“凉山十坝”等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高原上还散布着滇池、洱海、草海等大大小小的湖泊。由于山川相间,峡谷纵深,地形复杂,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生计方式。
  
  贵州所居住的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滇川相交界附近的六盘水、毕节等地区。该区平均海拔大致在 1400~1600 米左右,系高寒山区,气候凉爽雨量适中49.六盘水市辖管市鸡场坪彝族乡、松河彝族乡、坪地彝族乡、四格彝族乡等十一个彝族乡,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境内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发育典型,地理环境复杂,植被种类繁多,全区长年无夏、春秋相连。毕节市内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地处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长江珠江之屏障,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地貌特征为典型的岩溶山区,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立体气候突出。适合于多种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
  
  四川彝族聚居区在四川境内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 西连横断山脉,平均海拔 2000 到 2500 公尺之间的横断山脉峡谷地区。大小凉山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安宁河以东黄毛埂以西,习惯上称为大凉山地区,山势较舒缓,多绵延起伏的山峦。大凉山地区彝族多选择山峦之间,河谷两岸附近的平坝定居,如昭觉坝、竹核坝、四开坝等。小凉山地区彝族则是居住在高原向盆地的过渡地带。大小凉山区域气候主体为高原边区高山台地气候,气候一般温和,雨量充沛。特点是四季不明显,冬夏有显著区别,霜降期长。根据不同土质,丘陵山坡紫壤土多种植玉米和各种大小春作物;平坝和河谷地带多红壤土、黄壤土等,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凉山的自然环境,对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彝族人民,在发展生产方便带来一些不利因素50.
  
  云南居住的彝族较多,几乎分布于每个县。主要的分布地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峨山彝族自治县等十一个自治州、县。
  
  据笔者所收集到的云南彝族“灰姑娘型”故事异文多流传于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河流湖泊众多,地貌以乌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脉为主,山间点缀着低凹谷地或湖盆。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干旱少雨、夏秋两季多雨潮湿。全区在群山与河谷之间有较多平坝,为水稻包谷的主要产区,是彝族居住及耕种的重要地域。多样复杂的地貌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彝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方式和文化也对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情节形成到了独特影响。
  
  2.3.2 彝区人文涵养故事结构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彝族人民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独特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画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彝族是先秦时期活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氐族群的一部分南迁后,融合当地土著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彝族社会发展史上最鲜明的特点是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直到 20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度才被推翻。到 20 世界 50 年代,彝族社会内部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川滇大小凉山长期保留比较典型的奴隶社会特征的同时,滇、黔、桂绝大多数彝族地区早已进入封建地主制。而滇东北、黔西北部分地区尚存有封建领主经济残余。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还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历史上曾被称为“夷经”、“罗罗文”、“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统称老彝文52.彝文用于记录彝族千百年来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彝族文古籍。
  
  这些古籍内容包罗万象,涵括了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哲学、宗教、军事、教育、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内容,还有数量众多的文艺作品。除彝文记录创作的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活跃于群众中的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散文体,一种是韵文体---诗歌。
  
  彝族是用诗思维的民族,见诸史籍典章的古代作品,绝大部分是用古老的彝语文五言诗体形式传承起来的。流传于黔西北地区的彝文长诗《阿诺楚》就是一部经典的五言长诗,全诗约 9552 行,超过 47700 字,叙述女主角阿诺楚自幼饱受继母虐待,得到神奇助手的帮助获得上攀婚姻机会,其故事主要情节围绕阿诺楚同继母及其女儿之间的矛盾斗争展开,是彝族“灰姑娘型”故事孕育在彝族长诗中的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彝族民间形成了一种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统称为“毕摩教”.各种祭祀、巫术、兆卜、禁忌是常见的信仰活动。这系列的朴素信仰和彝族民众自然形成的生死观念也是彝族“灰姑娘型”故事结构独特性的重要成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