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市场营销论文

外高桥保税区的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5362字

  第 3 章 外高桥保税区的现状分析

  3.1 外高桥保税区概述

  3.1.1 外高桥保税区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东北端,紧临长江与东海,处于我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的交汇点,北起外高桥港区,东临高川河,南邻五洲大道,西靠杨高北路。外高桥保税区有着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其腹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外高桥保税区是国内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保税区。自 1990 年开发建设以来,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税收等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保税区中名列前茅。

  论文摘要

  外高桥保税区自从建立伊始,就基本确立了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加工制造三大产业。三大产业经过 20 年左右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国际贸易产业是外高桥保税区的核心产业之一,保税区通过加快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营销模式整合和功能创新力度,拓宽国内外市场渠道布局,开拓多元化业务模式,积极为发展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提供动力。截至 2011 年,外高桥保税区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 922.25 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 21.1%,为上海市进出口总额的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主要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行业取得了规模效应,占据保税区贸易销售额的三大行业。

  现代物流产业积极创新物流业务模式,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促使产业间联动水平提升。物流产业主要有分拨型企业、仓储型企业和运输及货代类企业。其中,分拨型企业主要通过自营型保税仓库为客户提供采购、仓储、加工、分拣、包装、分拨配送等业务。分拨企业有几大优势,一是可以先行将货物分批出区、事后集中报关;二是分送集报的模式可以使企业快速、高效运作,节省报关费用;三是使企业滞后缴纳关税、增值税,改善现金流;四是零查验率,降低了企业关务风险。仓储运输型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服务。货代类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货代、配送、供应链管理服务。仓储型企业利用保税区保税延展功能将保税区内的保税货物、入区的非保税货物在存储和销售环节实现了企业的统一监管。

  加工制造产业一直是外高桥保税区的三大产业之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保税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2011 年,在保税区历年累计完成 8320 亿元的增加值中,加工制造产业累计增加值达到 1290 亿元,占15.5%。2011 年,保税区 200 家加工制造企业使用厂房面积 145 万平方米,占保税区房屋建筑面积 18%;完成进出口额 92 亿美元,占保税区进出口总额 10%;缴纳工商税收 29.3 亿元,占保税区工商税收 8%;吸纳就业人员 4.38 万人,占保税区就业人员18.5%。外高桥保税区加工制造产业目前以高技术产业为发展主体,积极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加工制造产品主要涉及电脑、显示器、分析仪器、集成电路、工程机械、存储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

  3.1.2 外高桥保税区招商引资的发展过程90 年代初期,外高桥保税区进区免税的政策吸引了不少国内和地方上的企业,邮政、航天航空、纺织机电等部属企业陆续在保税区建立厂房、设立办公室。据统计,1993 年外高桥保税区吸引企业 526 家,1994 年吸引企业 619 家,1995 年吸引企业 841家,这三年共吸引 1986 家企业,达到一个小高峰,其中内资企业 823 家。

  90 年代后期,为了充分发挥外高桥保税区进口设备免税、区内所得税减免、海关监管便捷等综合优势,外高桥保税区开始大力引进多家世界 500 强的生产型企业,如英特尔、惠普、德尔福、飞利浦等,招商项目中加工制造企业数量明显增加,1996年—1999 年加工制造项目数分别 49 个、42 个、44 个和 48 个,加工制造产业成为了外高桥保税区三大产业之一。

  步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步伐加快,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这给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外商在保税区的投资从试探性的投资转变为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外高桥保税区在 2002 年—2005 年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分别达到 979 个、1053 个、1010 个和 942 个,其中外资企业占到了近 9 成。

  2006 年—2009 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区域间招商竞争的加剧以及保税区政策优势的弱化,外高桥保税区招商项目数开始出现下滑,2006 年—2009 年外高桥保税区吸引投资项目分别只有 558 个、386 个、292 个和 256 个,但投资额与前期基本持平,保税区招商引资工作进入“招商选资”阶段。

  2010 年—2012 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保税区贸易功能的强化,外高桥保税区招商项目数虽然有一定增长,分别为 277 个、344 个和 415 个,但外资项目仅为 102个、126 个和 131 个,占比不到 50%,外资项目的引进出现疲软态势,加工制造投资项目更是少有企业问津,仅为 5 个、13 个和 8 个,形势不容乐观。

  论文摘要

  3.1.3 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对外高桥保税区的作用

  招商引资一直是外高桥保税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也是保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作为保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夯实加工制造产业在保税区三大产业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外高桥保税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1)扩大了外高桥保税区的工业生产总值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和加工制造企业的不断引入,外高桥保税区加工制造产业开始显现集聚效应,产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993 年~2011 年,在保税区历年累计完成 8320 亿元的增加值中,加工制造产业累计增加值达到 1290 亿元,占 15.5%。

  截止 2012 年底,保税区正式投产加工制造企业 192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 727.78 亿元。

  (2)优化了外高桥保税区的产业结构

  第一,外高桥保税区通过吸引英特尔、安靠等专业封装、测试企业,以及金士顿为代表的内存条制造公司,使保税区逐步建立起微电子产业集群。第二,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带动了贸易的发展。惠普、英特尔、莫仕等都是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引入贸易公司开展销售业务。第三,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带动了研发的拓展。德尔福、惠普、英特尔等都是在加工制造企业内设研发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设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安捷伦、赫斯基、金士顿积极向维修业务拓展等。

  (3)推动了外高桥保税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外高桥保税区内的加工制造企业不断增多,来政府咨询、办事的企业也络绎不绝,保税区各职能部门纷纷转变服务理念,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不断简化新设加工制造企业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通过一站式服务、项目代办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等举措,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服务氛围。

  (4)促进了外高桥保税区的和谐稳定
  
  外高桥保税区的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不仅吸引了投资,也创造了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了保税区的社会和谐。据统计,2012 年末,外高桥保税区投资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25.05 万人,加工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为 4.40 万人,比上年增长 0.5%,占保税区从业人员的 17.6%,加工制造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3.2 外高桥保税区现有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策略

  外高桥保税区现有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的策略主要以吸引重点加工制造龙头企业为主的策略,通过龙头企业集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入驻。比如:通过引进英特尔、惠普、IBM 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入驻,带动一大批新加坡、台湾的配套工厂集聚于保税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又如:通过引进德尔福汽车公司,带动伊顿液压、邦迪管路、富来极汽车轴承等加工制造企业来保税区投资建厂,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产品产业链。

  此外,外高桥保税区以免税、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来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外高桥保税区利用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机场综合保税区合并的契机,使外高桥保税区享受到保税区(含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监管区的优惠政策。为了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入驻,外高桥保税区经营管理者大力宣传保税区的加工制造产业政策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鉴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园区的模式,按照国家规定,注册在保税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免缴关税、增值税等的政策。保税区企业在进口生产设备、办公用品、生产所需原材料时可以免予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外高桥保税区利用自用设备免税政策,吸引了飞利浦、惠普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入驻。

  第二,保税区企业允许开展保税加工业务。对用于在保税区加工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等实行保税监管,无需缴纳关税。经加工后的产品向国内销售,将根据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材料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外高桥保税区利用保税加工政策吸引了英特尔、IBM、虎伯拉等生产制造巨头。

  第三,保税区允许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维修业务。许多加工制造企业把维修业务作为其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为其生产制造和销售的产品提供售后维修服务。外高桥保税区利用维修政策吸引了日高精机、宇达电脑等专业维修企业。

  外高桥保税区通过区内外对于外商的政策不一致性的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掀起一股吸引加工制造企业的热潮,但是随着我国加入 WTO 后,区内外政策趋于一致,保税区加工制造产业政策优势逐步弱化,而且在最近出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保税区内的外商加工制造企业政策基本维持不变,因此,单纯依靠国家给予外高桥的特殊政策来吸引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可能显得势单力薄。

  3.2.2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外高桥保税区历年外商加工制造项目的招商总体来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由于保税区政策优势逐步弱化和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保税区新批外商加工制造投资项目数从 2003 年开始大幅下滑,并逐年递减,甚至在 2010 年只引进 5 个项目的历史低点。

  而且,自 2008 年开始,外高桥保税区吸引加工制造企业的投资额也出现大幅下滑,从 2001 年的最高点 93834 万美元下降到 2008 年的 11350 万美元,此后几年的吸引投资额都没有超过 2001 年的水平。此外,许多大型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开始纷纷搬离外高桥保税区,造成保税区外商加工制造投资项目大量流失,如:英特尔将封装工厂迁往成都、惠普在重庆新建生产基地、联想在合肥新建生产基地等。不论从招商还是稳商的角度看,外高保税区对于外商加工制造企业的投资吸引力与日俱减。

  

论文摘要

 

  外高桥保税区出现引进外商加工制造投资项目的问题,从外因来说,是由于保税区政策优势开始与区外拉平,从内因来讲,在于保税区没有合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没有系统运用营销学的方法指导外商加工制造项目的招商,比如对加工制造产业没有进行很明确的定位,对加工制造企业所需的投资环境没有很完善的提升策略、没有制订适合保税区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的定价策略,也没有系统提出改进保税区招商和服务方式的措施。经过对外高桥保税区内外主要的加工制造企业的走访调研,目前保税区对于外商加工制造企业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如下。

  (1)产业定位不够明确

  外高桥保税区加工制造产业已经面临着增长极限,许多代加工的制造企业鉴于投资环境和营运成本因素考虑,不再选择外高桥作为唯一投资目的地。而这和外高桥保税区在产业定位不够明确上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只是在上海综合保税区“十二五”规划中涉及部分产业发展方向定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加工制造产业的产业名录,更没有出台针对加工制造产业的目标企业名录,战略定位不是很清晰。

  (2)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外高桥保税区的投资环境虽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与加工制造投资企业的期望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比如外高桥保税区大气污染严重,影响投资考察的企业对保税区的看法;保税区内交通状况堪忧,需要对区内道路、停车点等进行改造;由于交通不便和生活设施不足,企业开展商务洽谈活动和从业人员居住休闲均感不便;蓝领宿舍(人均 300 元/月以下)资源极度匮乏,普通技术工人纷纷因为不能承受较高的生活成本而离开保税区;保税区在高端人才落户、随迁子女就学等方面保障不足,难以吸引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集聚;此外,电力的稳定供应和扩容计划也是很多保税区加工制造企业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

  (3)投资成本比较高

  对于大部分加工制造企业来说,土地、人工等投资成本是决定其盈利与否的关键因素。根据《福布斯》杂志排名,上海已经是中国大陆经营成本最高的城市。目前,保税区工业用地价格达到 2500 元/平方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厂房、仓库租金也比周边区域高 10-20%;随着中国劳动力供应关系的变化、工资水平的上升和劳动保障的健全,上海的用工成本比成都等中西部城市高一倍。这些投资成本的提升,挤压了部分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部分代工厂商无法继续在保税区生存。

  (4)招商方式比较单一,服务体系不完善

  外高桥保税区招商方式比较单一,在渠道建设上,保税区多以印发招商宣传册、召开政策宣讲会和组团到国外洽谈等传统方式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招商渠道运用不够。在招商宣传方面,特别是针对加工制造企业的招商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在招商服务上,招商人员和政府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不高,业务水平不高;在新设企业审批方面,新设一个加工制造企业涉及审批部门多,审批环节繁杂,审批效率低下,一些大型加工制造投资企业对此颇感不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