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7 共3250字

  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3.1 国内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比较突出

  我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以利率市场化和国有银行商业化为重点展开,金融体系已经改革了十多年,可是各种综合因素影响,我国仍是长期在固定或管制利率制度下,利率的变化较小。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金融改革也进一步深化,截止 2012年 12 月,我国已拥有超过 100 万亿人民币的金融资产总量,其中仅仅是生息资产的数量就大致有 90 多万亿。伴随着金融机构的数量以及相应资产的进一步增多,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那就是利率风险我们回避不了,它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明显。另外,我国调整存贷款的利率的次数明显增多,同业拆借市场、企业债的利率和国债二级市场,说明利率不光是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具体到市场里面的企业以及我们的每一个个人,都必须高度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必须把利率风险管理纳入自身的治理范围之内。

  3.1.1 利率的经常变动给银行带来了相关利率风险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期之前的时期,实行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管制利率。从八十年代国内开始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利率出现变动的次数呈现出一种明显增多的局面。

  尤其是在这几年中,我国的人民银行开始推进利率市场的改革进度,自 2012 年 6 月到 7 月之间,国家进一步采取更大的力度对利率的变动进行了优化,放宽的程度比以前更加明显。把人民币的一年期贷款在金融部门的上浮区间增加为其基准利率的 110%,贷款基准利率一共调整了-0.56 个百分点。央行这样做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利率实行更进一步的市场化,对市场参与的主体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影响国内银行自身的经营以及管理。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市场化在今后会更加深入,国内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在随之逐渐增加,在这个大前提下,国内的银行必须先将自己的身板变得过硬起来,也就是要使得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起来,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防得住风险,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3.1.2 银行资产和负债管理的缺陷使其面临着利率风险

  我国银行的不均衡状况,存在于管理存款和贷款的限期构成利率风险特别高,和银行相对较差的资产流动性。还由于我国的银行一直因为贷款规模管理的制约,发展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导致存差或贷差的现象一直存在,例如存款不足的时候恰恰需要大规模的贷款,缺少贷款规模的时候存款又很多。

  一直以来的一种情况是,国内的各类银行多是以存、贷款为作为自身最突出的业务,这种经营的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不够明显。银行的所有收入里面,接近七成都是通过利差收入方式来取得的,但利差收入在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相应的冲击和影响。这可以从下表中看的非常明白。在美国的一些银行里面,非利息方面的收益一般而言差不多能够占四到五成的比例,这种情况与国内的银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论文摘要

  3.1.3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可以说是期限错配风险的另一个称呼,国内存贷款业务正在使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计算的方式,当利率发生变动的时候,银行会因为这种不一样冲击使得自身的收益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假如一家银行通过筹集期限比较短的存款之后,再以期限相对比较长的贷款将其投出去,在这个过程中贷款方面设定的利率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在市场方面的利率出现一定程度的向上变化的时候,这个银行在存款方面的利息成本会出现一定的变多,而贷款方面的利率是保持不动的,这样一来就会使得银行所能够获取的收益出现了下降。

  3.2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3.2.1 银行经营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认识还比较落后

  在我国长期国有化性质和利率管理政策的影响下,大多数银行经营管理层缺少利率风险经营的概念,商业银行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大多数银行管理者觉得利率的设定和调控是人民银行的行为,商业银行应该去接受制定好的利率方案,于是,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的治理上还表现的不是很热心,针对经营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决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没有自主探究宏观经济走势和利率变动情况的意识,在利率风险管理,特别是模型的制定和计量上更是捉襟见肘。此外,因为考虑到短期的利益等问题,国内银行一般都把大多数注意力放在信用风险治理上,同时因为对于不良贷款的监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国内的银行对于利率方面风险的管理还不够认真。

  3.2.2 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在国内银行中,利差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这是由于我国的中央银行一直在对商业银行进行利率管制,使得存贷款的利率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都是由国内的央行来初步确定的。

  据统计,在之前的五年中,利息带来的纯收入和佣金还有银行的手续费是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中的利润源头。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统计信息,不难发现在 2010 年时,十六家上市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 14000 亿元,营业收入为 17000 亿元,2976 亿元为手续费和佣金收益。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统计,东盟国家以至于欧美国家的银行,20%以上都是中间业务,息差占比仅为 50%-60%。而我国商业银行针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利差方面的收入占据了太多的位置。

  3.2.3 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缺乏

  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的比较晚,相关工具的运用也比较少,对于利率风险还无法做到有效的降低和控制,这样就使国内的很多银行没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同时没有办法解决新形势下利率风险问题。而且,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下,相对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利率风险方面的分析和基础方面的数据搜集还不太注重,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对比较弱的局面,即对于利率风险的量化水平相对较低,管理的细节层面还不容易做到像国外那样精细。

  3.2.4 国内商业银行利率的决定权不够高

  银行同业的竞争就是针对比较好的客户资源的竞争,所以为数不少的中小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增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并且在最近一段时间还出现了一些短期方面的融资券等融资方式或手段,这样一来就更多的把市场的竞争推向了更厉害的一面。根据国内目前的现实状况,在存款的利率方面由于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于是银行获得收入的主要手段即利差方面的空间出现一定的减少,这样就削弱了国内银行收益方面的水平。

  3.2.5 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深层问题

  3.2.5.1 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首先,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国内银行还没有将利率风险管理人员集中起来并充分发挥集体合力,目前还是一种分散的状态,在组织的保障这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增强。

  其次,利率风险管理相应的一些机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并完善起来。比如相应的考核机制没有同步跟进,这会严重干扰利率风险管理办法的执行,并且严重阻碍对于利率风险的决策。

  最后,要通过探索,逐步使国内银行内控监督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为利率风险管理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3.2.5.2 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层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政策性等风险的存在,使得对利率风险的预测更加困难。国内的利率一直以来都处于人民银行的管制之下,于是政策方面的变动带来的利率风险较为突出,使得商业银行在预测利率风险的时候变得困难,同时,我国银行在预测利率的具体走势方面,相应的模式和方法还比较欠缺。随着近来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国内银行对利率方面的预测水平急需培养和提高。

  其次,在利率风险的计量层面,国内银行的水平还有待提升。从最新的情况来看,国内银行在计量各类资产面临的利率风险的时候,其方法、模型都还不够先进和完善,数据的积累也不够充分,信息系统平台也有待开发和优化,这些事项都需要很大的工程量去完成。特别是在隐含期权方面的相关数据比较缺乏,直接制约了这方面计量工作的推进。

  最后,国内商业银行在主动管理利率风险敞口时,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其在运用资产和负债、以及通过衍生交易来管控利率风险时变得困难。但这些手段以及方法,是国外很多做的比较好的银行喜欢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在现在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的形势下,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不提高这些管理技能和方式,将很难与欧美一流的银行进行竞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