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放款流程设计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5 共4237字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管理体系应该是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的收入是信贷业务所提供的,主要也是由信贷业务引导产生的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包括观念、技术、方法、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差距。银行也很难在当下的社会、经济、法制这三大环境下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变,这就使得银行需要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结合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与经验,循序渐进地健全完善中国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商业银行整个市场竞争力与生存的能力。

  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深受其害,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援助措施来应对危机,比如我国出台的四万亿救市政策、五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政策,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增长、刺激内需消费,这样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要警醒宽松的信贷环境以及规模极大的信贷投放体系下,是否会出现商业银行恶性竞争、盲目营销地去抢占市场。特别是那些基层的商业银行,为了更快速地开展信贷营销工作,一味追求数量,而不是科学有效地进行发展,这对于我国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控是存在困难的,相关部门的压力也是不断加大。因此,我们应当要清醒地认识到贷款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倘若出现新的信贷风险,应当如何去防控。

  1.1.2 研究意义

  从直观角度上来说,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已采取相应办法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基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让国内经济环境复苏,自 2009 年以来,大规模地通过银行机构进行贷款发放,确实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样会让信贷数量激增的同时信贷风险相应膨胀。当前全国的经济增长呈现缓慢状态,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考验,而中小商业银行是银行产业发展缩影的典型代表,因此,本课题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1)信贷风险管理是本课题的基础所在,再通过系统式的疏导国内外关于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逐渐深度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在信贷总额激增的情况下进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本论文在借鉴已成型的理论基础上,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发展的分析体系,主要从信贷放款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促进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发展也是有实际性的参考意义的。(2)本课题深度地分析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放款流程管理导致操作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商业银行银行因增大贷款投放量而导致的潜在信贷风险,提出了新的局部调整思路与金融战略运筹,这些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管理体制。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自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外的研究者用博弈论、不完全合同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问题,并着力去分析如何防范信贷风险产生。在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的研究这一块,斯蒂格里茨和魏斯(Stiglitz&Weiss)发展形成的不完全信息市场上信贷配给模型,构成微观金融学的重要内容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在风险偏好对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这一块,Lelend 是主要研究者,他认为当企业可以完全自我融资时,风险偏好导致外部融资,而信息却是不对称的,银行很难预判风险的大小,逆向选择因此产生,导致外部融资偏爱风险大的项目,这种不均衡结果的效率是极低的。国外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实践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为更有效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在全球各主要中心城市设立分支网络基础上,同时按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在各个业务区域设立产品服务中心。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含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专职从宏观的角度去监控、判断整个银行业务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Scharfstein 以及 Bolton 从企业偿还贷款的动力方面去进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认为倘若银行用终止贷款来威胁,就可以激励企业偿还贷款。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务安排问题这一块的主要讨论者则为 Hart 和 Moore,他们的说法是债务会激励企业家使用现金来偿还债务,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与最优条约相关的核心构成要素。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定量度量信贷风险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这个研究也从主观性的研究演变成定量研究,早期来说,这个研究是缺乏理论基础的,比方说当前已有的比较完善的金融学习理论,各种各样的模型都呈现出来了,在学术及金融行业都开始了很多有数量化制度体制模型的应用。例如 1997 年摩根财团建设的通过风险价值评估建立的信用度量制(Credit Metrics)模型,它由 KMV 公司为主导建设起来,建立在期权理论的基础之上、麦肯锡公司成立的则是建立在宏观模拟基础之上的 Credit Portfolio View 模型,以及瑞士银行建设出来的通过保险的精算方法发展起来的 Credit Risk+模型等。伴随这些模型出现的是信贷风险技术测量技术的提升,因而也对银行风险管理以及银行业的监控有了新要求。此外,信贷风险其实有很多有关损失分析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数据完整的理论及实际问题,通过对具体信贷风险的量化制度方式的研究,社会各界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可以说现在这个领域是百家争鸣,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的。Balzarotti 等则根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风险防范问题实施了更加完善的波动及相关性研究;并对 Credit Risk+模型实施了阿根廷商业银行的资本完善;同时依据巴塞尔有关内部评级方式的资本性进行了结果分析比对。

  近几年西方很多银行都在通过风险控制力的提高增强自身竞争力,并改进了内部的组织结构实现战略业务机制(Strategic Business Unit,简称 SBU)。同时依据客户需求进行业务转化与战略改进;在所有的 SBU 内部进行直线管理。SBU 的风险管理结构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第一是监事会及董事会;它的主要责任是监督与评测战略风险。其次是公司的中心及有关委员会;通过对整个集团的风险政策的实施进行风险防范方面的政策管理与制定。第三个层级是 SBU;主要负责通过授权和政策指导来实行风险管理,并在公司内部通过建立集团风险机制,并建立由财务总监和董事会成员监管的机制。和这个并列的就是有关全球风险的管理委员会(GRC),它的成员主要是集团风险管理机制中的 SBU 成员,同时大家也可以达成一致并进行实现决策。SBU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通过授权权限批准相关信用风险并在市场交易中降低风险;对于行业中的授信余额应当监测;保障业务的经营并坚持合理的公司风险条例;根据投资级别的差异实现审核次数。

  1.2.2 国内研究概况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信贷资产的风险一直高居不下,其主要原因是研究层面太低,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有制度及技术原因,关键是制度原因。李扬主张我国当前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形成的大部分不良资产都是由各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风险控制及技术造成的,同时也包括内部控制等,但是最关键的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商业银行控制环境,也就是产权结构问题及治理结构问题较为复杂,这也是商业银行关注的贷款机制建设、人民银行实行的外部监督强化关注以及不良资产的后期建设,甚至有时会成为商业银行通常不良比率较高的根本原因。

  对于银行的体制理论管理,武剑曾经于 2000 年开始通过风险的内部控制、风险预警、风险监管以及风险补偿等机制客观描绘了应当如何建设我国信贷预防体制。陈建华和唐立波于 2002 年写了《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书,依据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管理,对银行当前用的不同资产进行分类,同时运用 NOP 方法完善了风险管理体制的差距。通过研究银行的各项信贷风险机制,柯胜光于 2005 年 10 月写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探究》,并强调银行业资产质量管理的规范性,如何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信贷在银行机制中的可持续发展是银行管理的核心。

  根据对风险数量的分析,中国学者运用传统的多元性特性实现了辨别,Logistic回归函数和线性的判别函数,也通过实证取得了非常好的测试成果。于立勇、詹捷辉(2004)通过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判别模型法、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用几项重要参数去评估和预算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等信贷风险的概率。梁琪(2000)则利用资产的变现比率去修正市场价值,测算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坏账率,业的预期违约概率(EDF)也因此可以计算得出。李传昭(2004)、严太华、程映山则利用了信用度量制模型的分析法,运用混沌时间序列理论构建了企业违约均值矩阵以及信用等级转换矩的模型。

  信贷项目迅猛增长的同时也许会出现新的信贷风险,吴智钢(2009)的意见是如果短时间内大量提高人民币的流动程度,可以加强企业的活力,增强生产者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也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让中国经济得到复苏。虽然经济复苏很是欣喜,但是信贷总额是超过往常性增长的,这无疑让人担心。巴曙松提到,依据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积累,在信用贷款投放过程中,要信用贷款的增长超出 20%,信贷员就会非常忙,资产的整体质量也会急剧下滑。而历史上,企业的重复建设与信贷大量增加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信贷大量增加会引起重复建设,这意味着项目的回报率是很低的,进而引发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

  也有专家表示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会受商业银行信贷大量增加的影响。于学军(2009)的观点是信贷业务量迅猛上升,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政府投资的项目开启、宏观政策调整、银行惯于早投放等多个原因造成的,无法对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带来影响,因此可以解释此现象。靳彦民(2009)的观点是,不良贷款的数量会因为信贷扩张而增加,但是整体贷款增速是高于不良贷款的增速,所以在未来,不良贷款的数量应会再次呈现下降态势。

  1.3 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自 2009 年来,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而支持商业银行投放大量的贷款,与此同时也潜伏着比较大的信贷风险。然而,效益最大化是银行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和安全的出发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始终与风险相伴,无论采用何种机制或者措施,其作用在于降低和防控风险。目前来说,针对这种信贷管理研究基本上没有比较系统的,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从贷款激增的角度研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阶段蕴含的问题,当今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操作风险,并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调控角度。

  1.3.2 研究的不足

  本人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查阅的文献数量也不够多,在选择分析样本时也未能做到全面,所以本课题在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不少了理论性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一定会从实际出发去进行研究,并逐步完善分析时采用的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视角。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