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邮政金融代理业务发展研究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9 共7169字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邮政的改革和现状

  邮政业是承担寄递各类邮件这一普遍服务的,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基于业务需求而建设的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建设。邮政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年邮政面临转变,中国的邮政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05 年 7 月 20 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职能分开,重新建立邮政管理局这一监管机构,组建邮政集团公司;改革邮政主业,速递物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专业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对指导新时期邮政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 年 1 月 29 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国家邮政管理局同时挂牌成立。同年 3月 20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2010 年 6 月 29 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至此,邮政主业改革初步实现,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进行分开经营。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是邮政的渠道优势,中国邮政力图充分发挥其优势,着力打造为社会提供邮政、速递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的控股集团公司。2011 年,中国邮政集团首次跻身世界 500 强行列,之后排名逐年提升。

  论文摘要

  现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机构设置如下图,集团公司按照职能内设立以下部门,实现公司的日常运作和发展规划。

  办公室:负责公司日常的运作;市场经营部:负责邮政各大业务板块的营销、经营管理;网路运行部:负责邮务类的日常运作规划;财务部:负责日常运作费用的计划核算;企业发展与科技部:负责制定邮政的发展规划,技术支撑;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管理;国际合作部:负责协调国际间同业的相关工作;邮票发行部:负责规划邮票发行工作;审计部:负责对各项目各专业的审计;纪检监察部:负责各类服务的监督回访,内部员工的监管;党群工作部等其他部门。

  论文摘要

  邮政集团公司下属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公司,对应成立各部门进行条线管理。同时邮政集团公司拥有以下控股公司及直属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信息技术局、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等。控股公司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

  1.1.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史

  邮政企业的法定金融业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1986 年 12 月 2 日通过)及《邮政法实施细则》(1990 年 11 月 2 日发布)规定,为邮政储蓄和汇兑业务。法律同时要求邮政要利用邮政网点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为广大群众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为社会积聚资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1986 年邮政储蓄恢复开办,90 年代,人民财富开始积聚,邮政储蓄利用这一时代契机迅速发展,储蓄网点数、储户数和存款余额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1998 年到 2003 年,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邮政储蓄业务保持快速发展。2003 年,邮政储蓄业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国家对邮政储蓄的存款政策进行了调整,邮政储蓄开始向市场化经营管理转变,不再只是依靠利差收入进行运营,资产、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得以迈出。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机构从事债券投资和协议存款业务,可以对“新存款”进行自主运用,主要包括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承销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

  2007 年 3 月 20 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邮储银行)正式成立,银监会批准邮储银行开办各种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为社会大众提供全功能的银行业务,标志着邮储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

  邮储银行经过改制前后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截至 2013 年 6 月底,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 4 万多个,ATM4 万多台,提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服务触角遍及广袤城乡;拥有本外币账户数逾 12 亿户,客户总数近 6 亿人,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 4.5 万亿元,仅次于工、中、建、农四大国有银行,居全国银行业第五位;资产总规模突破 4.7 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六位,资产质量良好,资本回报率高。

  1.1.3 邮政集团公司的金融代理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不断落实深化的过程中,于 2007年正式成立。他继承了邮政所拥有的所有金融业务,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额出资的公司,是属于邮政集团的一个子公司。虽然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接管所有的金融业务,但是因为邮政的普遍服务性质,使一些产能低、偏远地区的邮政所无能力将金融业务独立出来,因此邮政企业依然控制着 80%的邮政金融网点,对外统一使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标识,继续发展邮政金融代理业务(以下简称代理业务),用邮政储蓄的盈利补贴普遍服务的亏损。因金融业务全全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继承,中国邮政管辖的金融网点只能成为代理网点,即:代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业务。这样中国邮政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了投资与代理的关系。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规范代理业务的管理行为,明确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邮政公司和邮储银行签订了有法律效益的委托协议。同时为了便于对此部分的代理金融网点加强管理,中国邮政在各省邮政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即:邮政代理业务局、邮政金融业务局、邮政金融局。

  委托协议规定,从代理业务可经营的业务到服务要求、资金手续费的归拢、分成、运作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邮政企业可从事的有:传统的储蓄业务,部分有资质的网点可以经营外币储蓄业务;汇兑业务,传统的按地址汇兑、转账业务等,有资质的网点可以进行西联或者银邮的收结汇;在银监会规定的范围内的各类代理业务和中间业务,比如邮储银行委托的代理保险、开放式基金、代发工资等。

  在服务方面,因无论是邮储银行一类网点还是代理网点,对外统称邮政储蓄银行,所以必须对外保持一致的服务形象,使用统一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资费、服务流程、客户投诉查询处理等。

  在业务资金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对所有网点的业务资金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代理网点除预留少量备用金外,吸收的储蓄存款资金全部逐级上缴至总行,由总行负责统一的资金运作。日常资金的调度管理由邮储银行的资金调度中心实现,邮政代理业务向资金调度中心提交或请领资金维持服务运作。

  在代理费用上,代理业务所实现的存款由邮政储蓄银行按一定的比例支付邮政企业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按实际发生额支付给邮政企业,同时通过代理手续费等方式向邮政企业支付相关代理费用。

  有邮政特色的“自营+代理”的管理运行模式,按照资产规模及地域分布,将邮政储蓄网点划分为三类(见表 1.1)邮政企业经营的二类网点和代理网点的金融业务统称为邮政代理业务。对外,所有网点均以邮储银行分支机构存在。

  论文摘要

  务向资金调度中心提交或请领资金维持服务运作。

  在代理费用上,代理业务所实现的存款由邮政储蓄银行按一定的比例支付邮政企业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按实际发生额支付给邮政企业,同时通过代理手续费等方式向邮政企业支付相关代理费用。

  有邮政特色的“自营+代理”的管理运行模式,按照资产规模及地域分布,将邮政储蓄网点划分为三类(见表 1.1)邮政企业经营的二类网点和代理网点的金融业务统称为邮政代理业务。对外,所有网点均以邮储银行分支机构存在。

  表 1.1 邮政网点分类

  1.2 研究意义

  1.2.1 上海地区代理业务的发展需求

  2007 年 2 月 26 日,上海市邮政公司正式成立。上海市邮政公司主要负责上海地区邮政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与经营服务工作,承担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职责。

  下辖各区县邮政局、市区邮政投递局、各邮政专业局、通信生产部门以及支撑保障单位共 41 家直属单位。全市有邮政服务网点 698 处,邮政储蓄网点 452 处。

  上海银行林立,是名副其实的金融之都,上海不缺银行,尤其不缺大银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从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定位于城市业务,尤其是高端市场进争激烈。代理业务参与金融市场竞争,必须另辟蹊径,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抓大不放小”、“爱富不嫌贫”。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其他农业大省相比具有不同特点,上海是“大城市、小农村”,城市人口密集,金融竞争过度,同业比较优势不足。如何结合城市特点、经济社会结构差异、人文特征等,来思考和实践邮储银行转型工作,来完成代理业务的目标,是当前工作的核心课题和根本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2.2 研究内容和将解决的问题

  社会进步,在商业竞争不断扩大下国家利益不断被商业利益取代,商业利益逐渐成为各国邮政不得不考虑的生存法则,由此而运营了邮政公司。各国的邮政业都在实施改革,有的已完成,有的和中国一样正在进行中。 在中国现在的大环境下,民生问题、国民因素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影响下,邮政的转型、邮储银行的发展、邮政代理业务的生存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战役。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储银行转型成为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正在逐步适应商业银行运作方式并以商业银行产品架构进行规划发展,但是因为其发展背景,受到邮政传统的普遍服务理念的影响、邮政局网络架构的作用,使其定位为服务社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大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机构,这是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区别之一;邮储银行的体制和组织架构秉承了邮政传统,因此有了邮储银行和代理业务局两个机构,这和商业银行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区别之二。这两个与商业银行的巨大差异是邮政金融的特色,本文重在分析该差异产生的原因、其利弊以及如何利用好这两项差异,发展有邮政特色的金融业务。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决策是否正确,规划是否合理,措施落实是否到位都值得探讨与分析。如何更好的展望未来,为上海地区邮政代理业务的发展明确方向即是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邮政金融代理业务发展情况

  “邮政改革”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破除困境,创新出合适的运营体制,使其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化”是今日很多国家共鸣的一种出路。

  不同国家的邮政体制改革各出奇招,在上世纪 90 年代,欧洲的瑞典、德国、法国、荷兰与澳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就先后实行了“政企分开”,形成了自主管理加财务独立的邮政公司,改变了原来政府作为其管理部门的定位,截止目前 189 个邮联成员国 70% 以上实行了运营业务和传统监管的分离,产生了不少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案例。

  (1)德国邮政

  回顾德国的改革历史,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起步了。首先,参照业务范围的特点,把邮政、电信和邮政储蓄部门拆分、重组成了三家公司,并具备财务权、业务权和用工权;其次,从行政管理职能上进行转变,在公司独立运行五年后,成功改制上市,便撤消了邮电部,将其原有的调节职能一起并入财政部。从时间表上看,具体的步骤如下:1995 年德国邮政成立股份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并设置了相关的市场监管单位;1997 年,德国的邮政银行与邮政企业联合,德国邮政持 17.5%的邮政银行股份;1998 年,根据德国《邮政改革法》,成立了邮电行业监管司;2000 年,德国邮政成功改组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公开上市。许多邮政职工随着股票的上市,成为了公司的股东,核心员工和管理层还有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并体现在支持和保障上,在财政部还专门开设了资金账户。

  经过两个阶段的改革,目前德国邮政开办的普通信函、汇款等业务已经不再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企业日常运作资金全部通过多年来的自身积累和参与市场化运作以后成功的融资完成。经过十多年的创新改革发展,德国邮政银行已经在德国银行业确立了领导地位,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国际业务进一步扩大。

  德国邮政可以说是在世界邮政史上起步较早,也是改革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他的公司化运营方式、公开上市、职工配股和保障支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核心员工,消除了企业改革对于员工的负面影响使德国邮政银行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业务逐步扩张。改革中银行业务的定位、战略发展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

  (2)荷兰邮政

  而荷兰的情况略有不同,邮政、邮政金融虽同属政府管理,但是却是不同的部门。

  1968 年,荷兰邮政银行就开始独立运营了,同样是对金融服务部门的公司化股份制改革,在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经历近 20 年,荷兰邮政银行与 1968 年成功上市,政府持有四成股份。荷兰邮政银行采用的是发展哪项业务,即寻找相关行业中表现较好的公司进行合并,共同发展。荷兰邮政银行首先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合并,之后又与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最终形成了荷兰国际集团(ING)。

  ING 与邮政部门从最初分离时就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ING 采取租赁的方式,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开班金融业务。之后为了更好的发展业务,ING 与邮政组建了一家投资物业管理公司,双方各站 50%股份,该公司将新老网点作为其公司的物业进行管理和经营,而 ING 和邮政都是该公司的用户,公司按不同业务制定收费标准,各项业务在网点推出时,业务相关公司即向该物业管理公司支付网点经营管理费用。

  荷兰邮政银行也是改革较早,较为成功的银行,而其在经营网点管理上的创新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中国邮政经营了 80%的代理网点,其管理制度和要求上虽然和邮储银行一样,但是因为人员、体制的差异,终究无法做到完全的统一,而荷兰的做法,可以说是一条新出路。

  (3)日本邮政

  日本的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开始时间与德国差不多,以立法先行的原则,应用于体制整体改革。《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即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法 1998 年 6 月日本国会通过)明确提出,邮政储蓄改革是将其便成为一个国有公司,特色上依然保留其为“狭窄业务银行”。为此,日本的改革是实行邮政业的管理与经营职能的分离,新增存款可以全部实行自主运用。在基本完成上述改革后,第二步实施企业化改造,从 2003年 4 月 1 日起,原邮政事业厅改为邮政公社(国有公共企业),由行政法人改为企业法人,企业运作上自负盈亏,接受国家相关部门审计。邮政公社下设三个事业部:邮政事业部、邮政储蓄事业部、邮政简易保险事业部;13 个分社(按经济区划)。邮政职员成为普通的企业员工,取消其国家公务员身份待遇。政府持有的公司股份将分批出售,逐步实现公司的民营化,由企业法人和私人持股。日本邮政储蓄银行在改革中不再享受政策的扶持,对解决政策性保护和民营化经营的体制冲突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虑到社会稳定因素,在邮政私有化,政府不再考虑保证邮政储蓄和保险资金的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日本邮政依然购买了大量的长期公债,以维持着低利率水平的国债市场和财政高负债情况下的正常运转。但是私有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将邮储资金转向短期投资产品,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抵御价格下跌的风险。这一行为将引起利率市场的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此外,邮政私有化进程中将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分流,不得不考虑这其中的社会稳定因素。

  可以看到我国和日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现因人员素质能力、业务发展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上的不足,邮政代理业务尚不能自行运作资金,需要有总行统一控制,但是自行运作,将是发展的必然,而邮政第五大银行的资金存量,或多或少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影响,如何消除影响,如何更好的运作资金,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1.3.2 国内邮政代理业务发展定位

  关于邮政代理业务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谢太峰(2007)等认为代理业务应该近期定位侧重政策性远期定位侧重应商业化的两个阶段,而杨波、李佳与杨小革(2006)等人则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首先定位于商业性的专业银行然后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等条件成熟再改造成现代商业银行;岂玲丽(2007)徐小钦、杨敏(2006)等认为代理业务要定位于“三农服务”; 吴洪(2005)认为,农村和城市的邮政储蓄改革应该分开解决;贺培(2007)贾原芳(2006)等认为代理业务应坚持同质化和差异化并重的竞争策略,办成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汪秋湘(2005)巴曙松(2007)为代表的狭窄业务银行定位,代理业务吸引的存款只能用来购买流动性好和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或其等价物,而不是从事风险较高的贷款业务。即代理业务的主要业务依然是零售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批发为主、而不作直接面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业务。

  1.4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将邮政发展尤其是邮政代理业务发展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为指导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同时将代理业务发展的需求与邮政特色相结合,就代理业务的发展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文献翻阅法,案例学习等常用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上资料,对邮政代理业务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对我国国内学者研究及国外研究进行分析汇总,奠定了本论文理论基础。本文利用现有资料,挖掘相关历史事实和证据,了解了我国邮政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开拓自己的理论实践探索之路。

  (2)案例学习

  本文以国外邮政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为例,通过分析研究其改革策略、发展方针、现今情况,总结其发展经验,为后文对策的提出提供一些实证案例支持和解决思路。

  (3)SWOT 战略分析方法

  本文将借助于 SWOT 分析法,通过外部社会环境、邮政内部自身情况的分析,有机的将两者相结合,找出邮政金融代理业务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更加准确地寻找代理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发展目标,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特点规划发展策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