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主要思想及启迪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1 共4214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向前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往整体贫穷的生活现状得以改变,但随之而来却引发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于是关于正义和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舆论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为解决当代中国突出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线索。

  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哲学的正义观

  古典哲学认为正义是一种调整宇宙平衡的自然力量。古希腊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强调正义应该从个人正义为起点,逐步发展到国家正义,进而实现理想中的正义境界。个人正义即是每个人都以作为人为最基础的标准做自己的事,并且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对于国家正义而言,国家是由统治者、军人和人民组成的,他们的美德分别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如果他们都达到了美德的境界,正义就形成了。同时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指出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严格遵守法律。柏拉图重视法治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希腊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对正义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将其与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正义是人类本性力量的体现,从正义的标准出发,国家制定并颁布法律,人们的行为以法律为衡量标准。因此,古希腊哲学思想认为,基于自然的需要产生的法律,体现了正义,体现了人类理性。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德国哲理法学的正义观

  德国哲理法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源于康德、黑格尔。康德思想的重要观点是自由意志,他认为自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的基础性规范就在于协调人们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行动自由不与其他人的自由相悖,那么这就是正义。康德的正义理论实质上是对道德的拓展和延伸,使正义具有实践性,并建立起正义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具体联系。

  黑格尔的法学观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律,而是国家和法律决定社会。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正好与此相反,他认为法律是一种反映特定经济关系的意志理念,自由意志应该取决于社会经济观念。社会生产方式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逐步发展得以演变的,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斗争过程,正义产生的实质性基础是物质生产方式,对正义的正确看待只能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动,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思想的改良成为其正义观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正义观

  空想社会主义研究者基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建构了一种绝对平均、平等主义的社会,他们意识到不正义现象存在的根源,但却没能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方法和途径,使正义社会的构建只停留在主观愿望阶段,而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则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吸取了各类思想关于正义理论的积极要素,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第一,正义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时又相互制约。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的,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分配是否公平正义,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来判断。代表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并且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真谛。因此,社会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质。社会通过正义的制度来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实现人的发展。

  第二,正义是永恒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强调正义既是永恒的、绝对的;又是具体的、相对的。就其最高价值标准来说,它是永恒的、绝对的;就其实现过程而言,正义又是历史的、相对的。就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价值体现。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正义的实际表现也随之发展变化。原始社会,公认的正义是平均分配物品;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公平和对奴隶的奴役的不公平并存;封建社会,严森的等级制度是所谓正义的体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人与人“普遍平等与自由”的形式上的正义观念。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公平正义。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都是正义的,新的正义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旧的制度就成为非正义的。因此正义是历史的、相对的。与此同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最终必将发展到真正自由和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正义追求。

  第三,正义是实质性和形式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实质性和形式性的统一。正义的实质性即实质正义,指正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正义的形式性即形式正义,指正义价值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性规定。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实质正义,没有形式正义,实质正义也将无法实现;同理,只有形式正义,没有实质正义,也只能是非正义的制度和法律得以实行,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实质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正义的关注从形式到实质,更注重实质正义。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两面性,首先,它为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权力分配的依据,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次,在经济分配制度上却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方式,由市场裁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造成贫富差距悬殊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存在着深度的剥削,是非正义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正义。“在资本主义所谓平等和自由的契约关系中,受压迫者是不幸者”[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正义的制度,这种制度下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这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能促进了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正义制度进行了科学的预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给予我们深刻地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坚持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自身具有的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完善、更正义、更公平、更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下,才能消除腐败、贪婪、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真正的解放,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导向,教会我们以唯物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看待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正义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现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有阶级性的,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来明确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缓和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来保障最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根本权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终每个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其价值追求,在各个领域共同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经济领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政治领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权益;文化领域,积极倡导公平、弘扬正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领域,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领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 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正义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利益关系的问题,也是人与人利益关系能否推进社会发展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代表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因此,正义也是一种生存法则,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法律层面的正义,是对人们行为的强制性和根本性要求;道德层面的正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应然性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法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已然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道德层面的正义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成员对公平正义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又为全社会成员践行公平正义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定存在促使其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资本主义发展史无疑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剖析和解读,我们要以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根基,对资本主义发展经验坚持批判性的继承方针,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