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路径是党的群众路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5412字
论文摘要

  自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至今,该命题就一直是我们党和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必然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研究,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对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无疑是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即坚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主导者和目标者的地位和作用。

  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更加体现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积极创新。在群众观指导下,我党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和目标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既体现了群众观是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党的群众观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和成熟的历史过程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要求“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部分隐含了“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这是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从党的二大到七大期间,群众路线的思想要素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党的七大,把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上明确树立起来并为全党同志所熟悉和认真贯彻;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传家宝”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就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党的群众路线成熟的标志性文本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也是对其进程发展的起点。

  之后,党的十四大把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要在全党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党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作出的考验应对和风险化解之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说在实践中的实际运用,这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来看待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渊源。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历史过程来看,有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开放的实践中一直坚持和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历史过程来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基础和条件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掌握,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必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回顾我党的发展历史进程,自建党以来至今,我党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在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后,中国共产党由初建到一路发展至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者和依靠者,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选择。自中国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壮举。这三件大事之所以能够和必将最终完成,无一例外都是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必然结果。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千古不变的大道来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来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党的事业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重要关节点,一旦离开人民群众这个基础,党的事业和发展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当前,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现象,也存在着脱离人民群众等问题。因此,深入坚持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永葆先进性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着标志,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传家宝和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的重要源泉。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和给养地,党的事业的兴旺和发达必然需要将根深深扎入人民群众这片丰富的土壤中,扎的越深,汲取的养分才会越多,党的生命力才会越强,党的事业才会越兴旺发达。反之,一旦我们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必然事业受挫,必然面临巨大生存和发展挑战。

  马克思主义追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他们手中的武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马克思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必然要求。根据党多年的实践经验,完成这项任务和要求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重要契合点,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必须从生命根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必然途径,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路径是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需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必然路径才能最广泛、最便捷、最大限度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接受和掌握。马克思就曾经强调理论要转变为物质力量,前提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任何理论的传播和作用的发挥,首先都要先为人民群众所知晓。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假使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选择。所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开创和发展,我们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我党选择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此自信、对我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自信、对我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此自信,这是因为通过党的群众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掌握,并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和坚强后盾。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来看,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大众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两个“主体”问题:一是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任何先进、科学的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出理论应有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实现大众化,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掌握;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坚持和努力,当下的中华民族更加具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强国梦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需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顺利实现。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联系点就是人民群众,没有这个联系点是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的良性发展。

  因此,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必要载体和途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深刻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拥护党的领导都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熟悉和知晓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认同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同,才能成为一种信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知晓和掌握才能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明确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路径,要依靠群众路线向广大老百姓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得人民群众在知晓、熟悉和掌握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传播者和理论实践者,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括来说,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群众路线才能实现大众化。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理解、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才会自觉掌握并将该理论自觉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集中体现和内在要求,同时也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选择党的群众路线这个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指向是党的群众路线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决定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特征。一切为了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成为党的最高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只有搞清楚“为了谁”,理论和政党才能更好地围绕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和奋斗,有了这个目标才能保证工作重心不会发生偏离甚至是违背。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最终服务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契合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

  从基础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掌握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正是基于其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才得以实现。随着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国家面临着诸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社会就业亟需扩大以及农民收入切实增加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多方面问题,这都需要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服从社会建设大局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需要我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因为只有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才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大众的头脑,做好对当前突出的各种民生问题的解释、回应和面对工作,使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者、更加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从而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营造更为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更深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能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改革开放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指向。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目的指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聪明才智,为实现美好的、和谐的社会群策群力。只有国家和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进步,个人才会具备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个人得到了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更加促进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单向的、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彼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指向是实现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