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成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8 共15649字
论文摘要

  ***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这不仅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开拓的卓越贡献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接续探索和不断拓展的历史贡献作出了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书写了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振兴富强并不断迈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辉煌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期探索

  马克思曾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新中国的成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但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1950 年全球每日支出不足 1 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为 13.8 亿人,其中中国就占了 5.5 亿,所占比例至少在 40%以上。当时,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总量的 4.5%。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发展指标最低的国家,仅为 0.159,略低于印度。无论用什么经济社会指标,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都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毛泽东以及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等,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又从实际出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按照“一化三改”的总要求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生产力低下,工业基础薄弱,毛泽东曾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缺乏大型经济建设经验和人才的中国共产党,从“一五”计划起,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不但成功地改造了生产关系,助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且使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就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异常艰难而复杂的问题,既不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是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所能奏效的;它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从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出发,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非常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在探索初期,毛泽东发表了一些光辉著作,提出了关于十大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重大理论。他曾组织了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以经济工作为重点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的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曾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此后,又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是他长期理论思考的结果,也是同正确的总结和吸收当时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分不开的。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在最高国务会议讲话所谈的问题,本来在心里积累了很久。”“《正处》 从讲话记录稿到最后发表稿,加上中间的修改稿,共有15 份稿子,就是说,一共修改了 14 次。”

  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探索,解决了困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难题。

  党的八大是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实践探索和独立思考,开创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主要内容有: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坚持党和国家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坚持“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原则,坚持正确处理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突出个人;坚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坚持在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科学和文艺事业;坚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依法管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在这些正确理论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强调:“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

  正因为经验不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就难免出现偏差。从 1950 年代后期起,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在曲折中发展的复杂情况。1957 年的反右导致扩大化。1958 年,由于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此后,庐山会议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加上当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 1959 年到1961 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

  调整尚未完成,又发生了“四清”运动,直至 1966年 5 月“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后来,邓小平曾评述道:“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不能把那时候的失误都归于毛主席。”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曲折历史过程。中国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如此。中国探索的新道路有别于苏联模式,但由于始终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一方面,毛泽东及邓小平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偏差,理论和实践上都出现了严重失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借鉴。正如***总书记所肯定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并在不断突破实践困境中奋勇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到 1978 年近三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645 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 10 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 190 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81 年中国贫困人口数为 4.9 亿,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 49%,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35%左右。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邓小平认为,我们面对的情况,照搬书本不行,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创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开创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是邓小平出来掌舵,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形势的稳定做出了独特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三条路。一条是“两个凡是”的老路,一条是否定社会主义的邪路,一条是以惊人的胆识开创独具特色的新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拒绝走否定社会主义的邪路,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在八九政治风波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也面临着三条路的选择。一条是回头走老路,一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一条是初具规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拒绝了回头路,又拒绝了走邪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极清醒的头脑,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在 1991 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运动曲折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沉着理性思考,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干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埋头苦干、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1992 年春天的南方谈话,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困惑中再次为全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的指引下,冲破了激流逆浪、险滩暗礁,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在八九政治风波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顺利接过接力棒,集体交班,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在1991 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运动曲折的重大历史关头,遵循邓小平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努力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在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及时召开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在1997 亚洲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庄重兑现承诺,履行大国应负的义务,对陷入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在 1997 年邓小平逝世后、国际国内都在观察和猜测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郑重提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在九八洪涝灾害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奋力抗洪,谱写出一曲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新时期凯歌。1999 年在面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系列挑衅面前,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保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做出趋利避害,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

  在世纪之交世界一大批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的时候,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令历史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克服了许多艰辛曲折。2002 年,党的十六大上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进行集体交班,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 年“非典”疫情发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国上下起来紧急动员,同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害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2005 年针对党内的思想实际和出现的新情况,党中央做出决定,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 年初,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史所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的袭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胜利。5 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刻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胡锦涛同志亲往灾区第一线指挥救灾工作,并派遣大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出现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抗震精神的嘹亮凯歌,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008 年末,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严峻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果断决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种种挑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了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全党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9年继续切实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同时,又有效抗击着肆虐世界的 A (H1N1) 甲型流感,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0 年圆满完成了玉树抗震救灾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救援任务……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发展业绩。

  (四)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力前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2012 年,党的十八大上新一届党中央顺利进行集体交班,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3 年,党中央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随着经济增速逐季下滑,中国没有出台新的刺激政策,没有放松货币政策,而是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步伐,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民主协商继续向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上层楼,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年冬天,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迎来又一个里程碑时刻———凝聚全党智慧、描绘了未来十年中国的改革蓝图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获得一致通过。为了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2013 年 6 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十八大以来,三十多名省部级以上违纪违法官员被查处,彰显出党中央反腐败的雷霆之势。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从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到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加强制度建设……新风扑面而来,党的先进性、战斗力不断增强。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到“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湘西特困农村到沂蒙革命老区,总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贫困地区。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深入基层调研,听民意、察民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心系百姓冷暖,以群众期盼为己任,真挚的人民情怀深沉而坚定,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后继者。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目前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 1978 年到 201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 亿元增长到 56.8845 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从 1978 年到 2013 年,国家财政收入由 1132 亿元增长到 12.9143 万亿元。从总量上看,中国进出口贸易,从 1978 年的世界排名第 32 位,上升到 2013 年的世界第一位,总额达 4.16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 25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外汇储备国和最大出口国。从综合实力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综合国力国家,与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综合实力大国。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升华

  并在勇于破解理论难题中奋力前行“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不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在这条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进行了新的探索。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平息了姓“社”姓“资”之争,在实践中破解了一系列理论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采取何种思想路线的问题上,邓小平全面反思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实践和理论,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切实践的先导。因此,他说:“我们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邓小平凭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抛开个人恩怨,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显示出这一重要思想和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

  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点。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正确立场,用辩证的、发展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在正确认识发展阶段上,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位判断。

  在如何对待市场经济的问题上,邓小平在实践基础上,经过长达 14 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向。在判断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强调:“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确的评判标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经验的总结,又为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理论指南。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姓“公”姓“私”的激烈论争中不断排除干扰,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在如何判断国际形势上,江泽民同志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在战略布局上,江泽民同志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上,江泽民同志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上,江泽民同志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推进了执政党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未来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了新的业绩。

  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上,胡锦涛同志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变化,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

  在对发展问题的正确认识上,胡锦涛同志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提出了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在发展机遇问题上,胡锦涛同志深刻认识到,本世纪头二十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

  在战略布局上,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更加清晰。

  在社会建设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在创新问题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党的建设上,胡锦涛同志要求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深入分析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着新的辉煌。在选择何种道路上,新一届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新一届党中央,要求“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战略目标上,新一届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战略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战略布局上,新一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认识更加完善。

  在党的建设上,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打铁还得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入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取信于民,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由邓小平首先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十八大再次强调旗帜、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开拓和理论升华。展望未来,“在理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四、邓小平成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就是伟大时代产生的伟大人物,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开拓做出了卓越贡献。江泽民同志评价道:“邓小平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响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实践证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论并作出了表率。始终坚持这条道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改善了人民生活, 加速了祖国统一的步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 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之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不但促进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而且促使中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速。2013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3.82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超过 5000 亿美元;从 1978 年到 2013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343 元增加到 2695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34 元增加到 8896 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 21.9 元增加到 3 万元,2013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 40 万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 1981年到 2011 年,中国贫困人口数从 4.9 亿减少到 1.28亿,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从 49%下降到 9.6%,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 43%下降到 10.7%。

  中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多方面别具中国特色,在祖国统一方面犹显中国特色。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台湾和平统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出现新的重大进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保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维护了台海地区和平,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为中国历史续写了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完善, 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提供了理论指南列宁曾指出:“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找到和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又在具体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实践中深化、发展和完善,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丢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攀登高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我们党又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结论,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二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是完善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四是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蓝图;五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着手,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判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特征;深化了共产党的执政使命、执政方式、执政宗旨、执政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目的认识;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的命题……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超越了苏联模式, 使关注社会主义的各国清晰认识到“搞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 , 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苏联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曾一度使社会主义彰显活力,最终却走向了僵化和死亡。在最初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各个国家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苏联的做法,照搬了苏联模式,但成效都不是很好。苏联模式既给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启迪,又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话题。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胎于苏联模式,但在深刻反思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苏联模式,恢复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而且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即搞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和道路,必须走自己的路。“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将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各种特色不同的社会主义将在相互比较、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 全面参与了经济全球化, 大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把自身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甚至以错误的方式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无法分享发展机遇,还会导致落后,这是个艰难的二难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自身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成功做法,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份的结果”。这不但包括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先进技术,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的成果,正如温家宝所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重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也不同于“非洲模式”、“拉美模式”或“东亚模式”。20 世纪晚期,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证明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就连世界银行首席顾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认为:“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规范理论和改革政策,即被广泛称之为‘华盛顿共识’的改革良方……已经被拉美、俄罗斯和亚洲的实践证明时灾难性的。”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使我们成功了,并有了抗击世界金融危机的坚实物质基础和有效应对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不但使社会主义展示出蓬勃的生机,而且极大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改革开放中以宽广的眼界改变了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和做法,以自身优势赢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与合作,重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中国—东盟、中国与非洲、中美、中欧等关系,正在不断深化。

  第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改变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中的和平因素,为世界和平阵营增添了重要力量。

  中国持续而高速的经济发展,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近 3 亿人口摆脱贫困,改变了全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历史命运,一个超大型的国家正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正在日益实现。

  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更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并不富裕,但已兑现对 《千年宣言》 的承诺,为世界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截至 2009 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 2562.9 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 1062 亿元,无息贷款 765.4 亿元,优惠贷款 735.5 亿元。从 2012 年到 2014 年,商务部对外援助支出财政拨款预算分别增长 14.3 亿元、10.2亿元和 11 亿元,2014 年达 211 亿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从创造中国经济奇迹到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从世界影响中国到中国融入并影响世界,中国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第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一些西方人士曾经认为,随着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瓦解和中国改革开放,“意识形态终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告寿终正寝。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非但没有成为“人类 20 世纪的历史遗产”,相反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态在世界的东方蓬勃崛起。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预言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发展,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从来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独特道路,这本身就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杰出贡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