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把握资本主义本质性问题坚定社会主义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0 共2656字
论文标题

  1880 年,恩格斯根据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为独立的著作,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分三期连载,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刚刚建立的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上政治上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年又以相同名称在巴黎印成单行本,马克思在法文版导言中称它是《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883年出版德文版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这篇光辉著作中科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意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

  然而,20 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出现了令世人广泛关注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如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相反,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和自我调整后出现了相对稳定与繁荣。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的新变化?人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前景究竟如何?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

  一、资本主义“国有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

  19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恩格斯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研究了资本主义垄断现象。他首先提出和论述了股份公司,“托拉斯”垄断组织,直至国家垄断,发现私有制的形式发生了变换。二战之后,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的浪潮席卷了西欧、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今天,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存在,有的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甚至占国民经济的 40%以上,而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国有化的程度甚至更高。

  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生产资料私有制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首先,表现为国家资本的所有制形式本质上是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例如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注资 7000 亿美元救市,主要是用于注资或收购华尔街大银行、大保险公司。

  而这 7000 亿一方面通过税收转嫁到普通美国民众身上,另一方面还通过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以美元贬值,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的方式转嫁给其他国家。恩格斯说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其次,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在形式上是由各类法人相互持股,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经营管理企业。而实质上,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在少数法人股东之手。这些少数法人股东通过控股层层控制中小企业,从而支配大量的社会财LINGDAO DUSHU 领导读书富,操纵国家经济命脉。由此可见,无论国家资本所有制还是法人资本所有制,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的性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没有消除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当前,从欧洲到北美、从亚洲到大洋洲,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宣布自己建成了“福利国家”。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减少社会不公、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就业和消费、扩大生产和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福利国家”政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自身框架内的一种改良措施,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福利国家”政策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巩固了私有基础:随着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完善,相应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多;同时在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增加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重复新的循环,使国家政治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更加巩固了。俾斯麦曾经说过:一种由国家资助的保障制度可以使广大无产者群众产生保守主义思想,而一位有身份的领取官方养老金的工人再也不适合去做假革命家。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道出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资本主义本质。

  “福利国家”政策没有改变普通家庭相对贫困化趋势。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雇佣工人,从而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和财富。正如马克思所喻:资产阶级从工人身上掠得一只火腿,扔给工人一根香肠。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福利政策是工人的福祉,毋宁说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二战后西方普遍出现了福利制度,但福利制度并不能改变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政府要削减开支时,最先被削减掉的就是福利方面。例如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提出要削减福利,包括提高平均退休年龄、增加税收、政府裁员、削减工资等,使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中间阶层再度陷入相对贫困局面。恩格斯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而解决冲突的手段也需要到这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中去寻找。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变化”没有消除劳资间根本对立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日益“中产阶级化”的倾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虽然依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成了常见现象。马克思、恩格斯曾将变革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工人阶级,认为工人阶级是唯一拥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更高文明的社会力量。但是,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一些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如工人阶级消亡论,社会主义将找不到所依赖的阶级力量。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包括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而且也包括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确立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战后发达国家的工人从早期的无产阶级变成今天的“中产阶级”,工人生活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依据,是看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看生活水平高低。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始终不能成正比;工人工资的增长远远比不上资本家利润的增长。因此劳资矛盾和斗争还继续存在,只不过是改变了一种形式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包括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形式。阶级合作就是非对抗性的阶级斗争。换言之,阶级合作也是一种阶级斗争,上述对话合作也是阶级之间的一种斗争方式。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历史地产生的两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因此,相关理论研究和认识也要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把阶级合作排除在阶级斗争之外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