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03 共6928字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基础

  ***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全人类逐渐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恰恰是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换来的,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也破环了生态平衡。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意识下,人类社会被迫展开了一次意义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生态文明孕育而生。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是对人类工业文明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扬弃,这种形态正日益占据社会发展的主舞台,逐渐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为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是追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2.1.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极其普通的概念词组所构成。然而,这里的生态不是单纯意义上指的自然环境,而是所有物种之间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里的文明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所取得的社会道德观、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物质文明成效的叠加。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社会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进程之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到的更高阶段。它的出现同之前的三种社会文明相同的是,在改造生态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同样强调要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壮大。但生态文明也有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文明的特性,生态文明的发展则是要以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为首要条件,以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为重要根源。当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社会时,他们仅仅看到物质需求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完全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伴随着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祥和景象。但是,基于人类在生产生活方面更加活跃,行动更加敏捷,以致毫无顾虑的向自然界大举进攻,对此严重毁坏了生态环境,迫使生态系统遭遇了难以愈合的生态难题。就比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温室效应、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等等。然而,就是伴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失衡,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才造就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如约而至。对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人类也深切的意识到唯有在以尊敬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首要条件下,才可以持续不断的推动生产力更快更好的前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果人类继续毫无约束地向大自然进行破坏和索取,那么只会导致地球更快的走向灭亡。那么我们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界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欣欣向荣局面,就必须在生产生活中遵守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努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会促进我们的社会不断前进,生产力永葆青春,人民生活水平永续发展。

  2.1.2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观为引导,持续完备和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成效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质应该是非常厚实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即要建立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拥有重要的引导用途,要创建生态文明新时代势必要继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即是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加快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而使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即要创建公平科学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拥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行为指引功能的制度,创建公平科学的社会制度,不仅有助于正确处理我们当下所遭受到的生态危机,也有助于引导调和我们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形成的利益矛盾。

  2.2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是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庞大而系统的思想系统中,生态文明的理论思想是该思想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发展联系做出科学详尽的探究,以及通过理论观点可以引导实践观点的思想,探究出缓解人与自然在社会生活进程中呈现出的尖锐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论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彰显了时代个性,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向我们指出,人是历史的、特定的,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历史产物。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恩格斯也为我们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就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也从物种演化的方向向我们阐明,人类是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历史结果。甚至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地球成型于 50 亿年前,在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演变和进化之后,为环境中高级生命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作为当前社会当中生物进化的最顶端,同样也是在地球环境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是可谓自然创造了人,人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子。

  (二) 人类的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在社会实践改造进程中,务必要遵循自然界所特有的客观规律。唯有当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落实人与自然间协调发展与进步,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朝着我们理想的社会加速前进;一旦人类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大肆地向自然界发起进攻,肆意毁坏生态自然的平衡,那么我们人类也终究会遭到自然界给予我们强烈的反击。马克思曾经强调,假如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进程中不能客观合理的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世界,那么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就会向我们报以沉重的打击。因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永远是对立性与统一性、斗争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这是我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为此,我们就应当时刻牢记,我们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务必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做到与自然界互利共生。大哲学家恩格斯也曾告诫道,人类万万不可沉迷于自己在自然改造进程中所取得成功,因为,当人类在不遵循客观规律就对自然界进行索取时,自然界会予以人类相同的还击,甚者比人类对其的毁坏还要严重。就像西方国家的民众那样,为了解决国家的生存压力,人类为了贪图一时的利益,对森林进行肆意的砍伐,导致森林资源骤然下降,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耕地,甚至在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局势下,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因为他们这种不合理的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行径,不仅破坏了生态自有的平衡系统,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牢牢铭记这样的教训:既然我们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就理应充分认识自然界应有的客观规律,并合理应用规律,而不应想方设法的去破坏它、践踏它。真正努力的做到与大自然协调发展,互利共生是我们不变的情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阐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发人省心的哲学道理--人类始终要与自然保持协调发展,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展现的。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才是类存在物。"自然界并不是无条件的服从于人类社会的,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要遵照自然界特定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物质交换,人类就是要通过掌握客观规律来掌控物质交换的进程。社会实践行径很好的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同样的社会实践行径也一样会受制于自然界现有的客观规律。然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为转移,同时人的主观意志也应服从于这种规律,并且"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它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由此可见人类在改造自然进程中,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迎接挑战,吸取教训,探索事实,发现规律,积极探索的过程,通过改造自然的过程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在一系列自身的劳动实践中,与自然界形成了微妙的联系。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我党也正是通过这样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不停的实践探索,攻坚克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终将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当今科技创新的新态势下,建设生态文明,就一定要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入口,摸索并研究个中规律,逐步健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2.2.2 当代西方主流生态思想是重要借鉴。

  全球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前进,使得人类社会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过度的开发、肆意的毁坏,这些不理智的行径导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的出现,引起了西方大量学者的反省与沉思。就在这百余年的生产和发展中,西方生态思想逐渐兴起,主张各异,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两个理论派别。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就是借鉴了当代西方主流生态理论思想,这样就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想。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我们看来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互对应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要把人类的利益当成评判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强调人类的利益应当是人类在解决自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基本评判尺度,而该价值尺度必须一直掌握在人类的股掌之中。

  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却对此呈现出尖锐的反对态度,此观念指出人类理应完全越过中心主义,在实践当中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价值尺度的理论体系和与其相对应的发展观。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流派纷呈,囊括众多观念,其中包含深层生态学、动物解放论、生物共同体的环境伦理等。

  1、深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是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家表达出与浅层生态学相对比而言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挪威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阿伦·奈斯所得出的。此后他著作了《浅层的与深层的、长远的生态学运动:一个概要》的论文,成为深层生态学的标志性文件。

  在这篇论文中,奈斯将生态学延伸到哲学与伦理学的范畴,与此同时揭示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主要的哲学理念,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有当代价值。"深层"是针对"浅层"来说的,浅层生态运动仅仅限制于人类自身来保护资源和环境,而奈斯则把自己的思想视为深层生态学,他主张为了保护尊重其他生物的固有价值,应当按照当前存在的社会机制和现有科学技术来扭转糟糕的环境近况。因此,深层生态学以为这种尝试缓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攻击的做法,终将会促使人们追求一种科学方式来处理当前存在的生态伦理、社会政治问题。

  2、动物解放论。

  动物解放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所倡导的。他在《动物的解放》这一书中指出世上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并非我们看来的只有人类的生命才是高尚的。辛格主张躲避痛苦就是善、施加痛苦就是恶的思想指导他对人在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中对动物的虐待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观察与研究,并深深地责问人类为何会虐待动物,为此主张动物理应享有的自身的"权利",动物也是生而平等的。虽然辛格的主张没有从自然保护这一角度提出,但却给环境保护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生物共同体的环境伦理。

  泰勒作为以动植物的"生物共同体"为基础的环境伦理的代表人,他主张"生物平等主义",也就是指所有的生命因其具有生命特征而享有同样的平等,即使是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类也不能被视为比其他生命体而优越。他的主张可以视为承认动植物拥有"自身价值",同时也拥有"固有价值".学者泰勒认为,人类"尊敬自然"就相当于是尊敬"整体的生物共同体",而尊敬"整体的生物共同体"等于是认可整个生物共同体当中的任何一个物种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

  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指引着人们站在全新的角度来打量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会出现批判的声音,比如说有人觉得把属于人类范畴的"价值"拿到自然中去说是符合人类中心主义的,也有人觉得把人类所特有的"权利"放到自然界造成了概念模糊等等,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却从伦理的角度去论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生态保护运动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展,促进了生态伦理体系的发展和全人类道德的进步。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

  针对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究,许多西方学者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思想与生态社会生态学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西方学者创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囊括了以下思想:

  1、生态危机理论。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究者给出我们这样的答案,他们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因为当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发展就会大力的鼓动劳动者实行过度消费,甚至为了舒缓资本家与劳动者间的利益冲突,同样会通过鼓动劳动者进行过度消费而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然而过度的损耗和供过于求局面的出现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毁坏,甚至产生非常惨烈的生态环境危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尖锐冲突而激发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实际上也是由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和私有制这个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可见生态环境危机已然变成全世界要面对的严酷事实,西方生态理论研究者犀利地看到整个现状,研究者们尝试治理这个全球性的难题,并创建出独树一帜的理论系统。

  2、异化消费理论。

  消费的首要功效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可是消费的这一功效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失了踪影,完全被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异化。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自然界的固有形态,对自然界进行了无尽的索求与霸占。人类永无止境地向自然界索求,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至此,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凸显。因此,探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学者指出,为了尽快阻拦生态危机的出现,我们就应当大力推动抑制异化消费。

  2.2.3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生态观是丰厚源泉。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厚的生态文明思想,不管是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还是道家主张的要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等,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的体现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 人与天合的自然生态观。

  我国儒家生态思想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即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哲学思想。"人"与"天"的关系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人与天合的自然生态观没有否定人与天的差异,反而强调了人与天要和睦相处,他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正如孔子《礼记·中庸》中所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10],儒家思想肯定万物的"内在价值",他们把人与自然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协调运动。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育化;可以赞天地之育化,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1],儒家思想肯定人与天地间的重要联系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此,我们要想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就要做到"人与天合",与自然平衡、宽容而和谐的相处。

  (二) 尊重自然、万物同一的生态观。

  我国道家生态思想智慧的核心是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一定要适应自然,到达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的天人观,意在指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是不可以称霸自然的,人与自然应当是和睦统一的。老子认为人作为天地间的产物,就应当遵循天地道行事,如果不按天地道行事,非要违背天地之道,那样不仅不会成功,甚至会阻碍及危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人既然是天地间的产物,就应当遵循天地道法则,顺应天地,使天地人可以更为和谐。

  庄子提出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观点,他认为万物本身是并没有贵贱的差别的,仅仅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标准将其判读。他的探求,已然跨越了物质的追求,坚信物我之间的同体相合。自然界本身就是同一的集体,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有其自身内在价值,同时也都具有各自特殊的作用及功能,他们作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应当在尊敬自然环境法则的基础下,万物平等的和睦共生。

  (三) 顺应自然、互利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在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观中,前人非常看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且人们更加着重指出要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但是当我们在适应自然、尊敬自然的前提下也应当合理的运用自然。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当中就曾生动地描述了以步行虫治理粘虫的办法,就现在看来,前人因地施肥、因地制宜的耕种方法,极好的诠释了"道法自然"的客观生态规律。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逐渐到来,人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速度,"人定胜天"变成特定时期的标语。然而,自然的存在为人类的生存奠定了基础,人类始终不能违背"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而仅仅只生存在自己制造的技术圈中。因此,顺应自然、互利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