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地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0 共34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探究 
【绪论】马克思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内涵解读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产生背景 
【第二章】生产:经济范畴及所有权的物质基础探索 
【第三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共产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第五章】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地位 
【结论/参考文献】马克思理论形成中的《哲学的贫困》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五、《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地位

  马克思为反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的《哲学的贫困》,通过对蒲鲁东哲学经济学思想的批判,使马克思新世界观第一次得以公开问世。由于《哲学的贫困》批判的对象是流传于工人运动中并且对工人运动造成思想混乱的蒲鲁东主义,所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不得不详尽地涉及蒲鲁东思想的一切领域,用正确的观点去反驳他的错误的和不现实的观点,但这种做法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完全变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对新世界观重要而连贯的阐述。《哲学的贫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1].《哲学的贫困》涉及到了人类的经济、哲学、政治、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一旦我们认识到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所论述到的各个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就能界定出《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哲学的贫困》所蕴含的真实的、深刻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泯灭的价值[2].

  (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对唯物史观的成熟运用,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3].在《哲学的贫困》这本书中,第一部分批判的是蒲鲁东的经济思想--构成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批判的是蒲鲁东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将此称为传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所作的哲学批判。但是马克思对第一部分蒲鲁东经济学的批判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他的哲学方法论思想的,在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尚未形成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促进着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形成和变革;而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形成之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很快的又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马克思学说的一些基本范畴,如社会存在、社会形态、社会实践、生产、异化劳动等都需要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中,才能得到正确的阐述和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与马克思研究的新政治经济学的初次成功的结合就表现在《哲学的贫困》这本经典原着之中。《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成功结合的着作[1].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从性质上来说其实是哲学的;它不是价值中立,而是鲜明地赋予无产阶级以自我意识。哲学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种批判理性,旨在通过对经济事实的历史性反思,引导人们不断地从现象趋向本质,从实然趋向应然,从显相趋向真相,从异化趋向合理。马克思一生都十分重视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来揭示出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辩证法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着力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又促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日趋成熟。唯物史观的创立同经济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哲学的贫困》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转向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概括。《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两种心路历程的汇合、交换和转换,而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又推动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和成熟的。《哲学的贫困》中哲学方法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批判的结合使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这两块基石上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再是从道德、经济范畴或法学观念演绎出来的空想,而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创立打下了牢固的方法论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

  (二)《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科学的世界观。严格来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但遗憾的是,这部着作由于出版商的阻挠,当时未能公开发表,不为人知,也不算完整,还在草创之中,许多用语和表达还在探索之中,不够确切和规范[2].而《哲学的贫困》克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不足,例如,“生产关系”这一范畴,在术语上得到了科学的确立,明确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一对基本范畴,而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关系”与生产力。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出版,为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提供了一个理论出口,以发挥马克思当时已经非常明确了的新的历史观。蒲鲁东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小商品生产和交换理想化,幻想使小资产阶级私有制永世长存的唯心史观在工人运动中泛滥,占统治地位。为了泯灭蒲鲁东错误思潮在工人运动中的不利影响,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这部着作,对蒲鲁东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但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却变成了对自己理论的积极阐述。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并随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发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清晰而明确地表达了他们新创立的世界观,并且日益成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分析问题。《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公开阐述,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伟大历史革命的根本手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获得解放,实现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学说的工具。

  (三)《哲学的贫困》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着作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发表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这个新世界观主要是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实已经确立了:

  首先,在哲学方面,《哲学的贫困》确立了“生产关系”这一科学范畴的术语,较之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成熟应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使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当时的唯心思想划清了界限。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是马克思哲学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是马克思走向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批判的理论前提,是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准备。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剩余价值学说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下,生产中的种种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和资本家隐形中剥削工人阶级劳动力价值的方式和实质。生产[1]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根本所在,要想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制度的根本矛盾,必须进行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1].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打破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仅仅从个体理性出发来研究问题的思路,而是使个体理性上升到整体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2].

  这说明,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它较之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自觉的成熟运用,并因这个成熟的运用,发现了科学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诞生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从此,不仅和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伪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划清了界限,而且更是对马克思自己在《哲学的贫困》之前发表的一系列着作群的超越。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