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妇女解放观念之哲学视角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119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探索及意义
  【引言】毛泽东对妇女解放的研究引言
  【第一章】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之理论分析
  【第二章】毛泽东妇女解放观念之哲学视角
  【第三章】毛泽东妇女解放理论之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毛泽东妇女解放理念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之哲学视角

  对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不能止步于基本内容和意义的探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继承者,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同时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需要我们从哲学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究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即从客观事物实际出发,探索其中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实践。"实事"是现存的一切事物,是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是"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求"是认识的过程,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指导革命实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在长期的农村社会调查实践和革命斗争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思想,指导了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前进方向。

  (一)主体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是出发点。主体是相对于对象的自由自觉的人。主体性视角即站在妇女群众的立场上,考虑到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在国家危亡之际,男性知识精英又因对"国家"的关注而把焦点集中到女性身上。比如,将中国的软弱归结于中国的"种气"不强,进而归因于女性身体的软弱("小脚"),因此要改善女性身体来实现"强种保国".康有为、梁启超的废缠足运动便由此产生。

  有学者认为,中国女性在八十年代才有了主体的真正觉醒、与传统(包括国家、解放妇女的传统)决裂、以及这个群体从自发到自觉地确认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成长过程.实则不然。在第一部分,我们曾详细考察了自原始社会以来妇女社会地位演变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妇女逐渐成为被剥削、受压迫的对象,作为人的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泯灭,其本质是妇女主体性的沦丧。

  在无产阶级革命转入农村之后,毛泽东发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主体--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妇女。受益于近代以来日益开放的社会氛围,城市女性逐步接受启蒙理性的熏陶。而广大农村妇女仍然处于愚昧之中,受到严酷的剥削和压迫。从人数上看,农村妇女占到妇女群体的绝大多数。毛泽东开始从妇女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妇女权利的实现。他发出号召,"妇女要同男子一样,有自由,有平等。"一方面,毛泽东重视教育在妇女素质提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毛泽东认为,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推行"愚妇"政策,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全中国二万万女子一字不识".

  而女子只有接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男女平等才有可能性。对于女子教育经费,毛泽东感叹道:"有一千五百万女子的湖南,没有一个女子中学";"尽起纳税义务来,女子和男子一样的'尽',享起教育的权利来,女子止当男子二十二分之一。"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这种起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深刻地指出,"没有扫除文盲,没有进小学、中学、大学,妇女还不可能彻底解放".

  另一方面,在更高的要求上,毛泽东十分重视政治动员,通过建立妇女组织与培养妇女干部,发掘潜在的革命力量。妇女干部从妇女群众中来,对妇女群众所承受的苦难有切肤之痛。经过理论培训,将感性经验上升至理性认识,她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把握到妇女解放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为妇女解放实践运动出谋划策。"没有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中国女子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公学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妇抗会、妇救会、妇联会纷纷建立,在实际工作中,动员并培养了一批妇女运动骨干,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婚姻制度是束缚妇女人身自由的枷锁,是妇女群体最迫切希望摆脱的负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很多妇女因为婚姻家庭问题而离家出走。毛泽东作为党和革命事业的领导人,认识到了婚姻自由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多次尝试变革封建婚姻制度。

  1931 年 11 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签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包括总则、结婚、离婚,离婚后的小孩抚养、财产的处理等几大项内容。考虑到妇女的相对弱势地位,"现实苏维埃的婚姻法令着重保护女子,把因离婚而起的义务更多的加给了男子去负担。"1934 年,毛泽东在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所做报告中进一步解释,"确定了结婚与离婚的完全自由,废除了包办、强迫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了蓄带童养媳。"这就从法律上维护和保证了女性在婚姻中应有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她们在婚姻家庭领域中地位的提升,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基础保证。

  (二)辩证思维

  1. 妇女解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在毛泽东看来,妇女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方式是"阶级斗争",动员妇女广泛地参与其中,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从表面上看,在传统中国社会,妇女受男子的压迫。探究其更深次的缘由,是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对妇女的压迫。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解放。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真正求得社会解放,就必须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来参加;同样,要真正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们就一定要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劳动妇女的解放相辅相成。妇女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寄希望于社会问题解决之中。只有参与革命斗争,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和独立人格。从五四运动开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广大无产阶级妇女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早年着眼于社会文化制度尤其是婚姻制度的变革推动妇女解放,到将妇女问题纳入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社会解放进程,毛泽东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完成了其妇女解放思想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重大飞跃。

  2. 妇女解放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人类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长久以来,男性从事获取生产资料的劳动,而妇女被束缚于"三尺灶台",与社会生产相分离。摆脱繁琐的家庭事务,重回公共领域,妇女可以开创更加广阔的一片天地。

  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关于动员妇女参加生产。边区妇女虽多小脚,但仍然是仅次于男子的广大的劳动力,她们可以参加各种辅助的农业劳动……她们过去已经相当普遍地参加了,今后还应广为宣传、劝告,发动她们的劳动热忱,借以增加农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动员有能力的女同志及女党员、女干部到"必须到公营经济机关中去工作,使公营经济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也为进一步推动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发动妇女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提高妇女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自然就是解放妇女的基本条件。毛泽东指出,"歧视妇女、不重视妇女的事,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改掉。"随着妇女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毛泽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其参与社会生产的层次和水平。1964 年 6 月,毛泽东在畅游十三陵水库时对女青年们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针对妇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毛泽东提出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方式方法,从而获取更多的支持。在广大农村,受数千年来封建礼教束缚,农民一时难以接受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公婆、丈夫和社会舆论阻碍了妇女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指出,需要从男性的立场上来考虑,让他们有逐渐接受的过程,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逐渐引导到政治、文化及其他领域,以减少妇女解放过程中的阻力。从较能为大众接受的发动经济生产入手,进而推动政治、文化上的发展,在这里,体现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毛泽东并不是主张妇女全然放弃家务劳动,而是希望妇女同志能够在家庭事务和社会生产中取得有机平衡。"为了解决勤俭持家问题,特别要依靠妇女团体去做工作。"勤俭与妇女的天性相一致,在这里,体现对妇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人民公社时期,毛泽东曾主张通过完全公有制形式下的集体制或公有化形式,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从而为妇女从事社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三)整体性思维:妇女大联合

  整体性思维视角的要求是将认识的对象看做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统一整体,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

  毛泽东不仅重视妇女群体的联合,还认识到妇女解放需要与中国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国际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毛泽东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注意同国际妇女团体的联合。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发现了妇女群众联合的重要作用。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指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随后,他先后发表三篇《民众大联合》,充分论证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民群众的力量能够推动社会根本变革。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大联合必须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以各个群体之间的"小联合"做基础,而沉沦于苦海的妇女群体是中华民众大联合中的一部分。"我们于今醒了!我们要进行我们女子的联合!要扫荡一切强奸我们破坏我们身体精神的自由的恶魔。"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毛泽东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妇女解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中国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密切相关,进而将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畴。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选举政策,毛泽东提出凡满 18 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赵五贞式的抗争是个人无力对抗父权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无奈之举,而在革命的洪流中,妇女们团结起来的力量不容小觑,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求解放的。"纪念"三八",开大会,干什么呢?就是要结团体。妇女同胞结团体,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争取妇女们的自由与平等。"身处相似境遇,基于共同诉求,广大妇女有通过联合的迫切意愿。毛泽东提出了要求,"全国妇女就要加紧团结起来,几万万妇女结成一个团体,这力量就要大得多。大家应当齐心合力,为争取全国妇女的自由平等而奋斗。"同时,毛泽东也注意同国际妇女团体的联合。他在《在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指出,要加强妇女工作在国际方面的联系,增加国际交流活动,多学习国际共产主义妇女运动的实践经验,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与全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中,一方面能够取长补短,指导我们妇女解放工作实际,另一方面也能为国际妇女解放运动贡献中国特色的经验和模式。

  (四)矛盾特殊性思维:以点带面,典型示范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不同质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能一概而论。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说:"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全国妇女起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美好愿景。但要在这样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数千年的社会中得以实现,必须经历一个复杂艰难的阶段。因此,毛泽东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提出了针对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工作方法。

  什么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面临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未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广大妇女仍然处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未经过理性启蒙,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裹挟于民族革命的大潮流中,与西方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过程、条件、意识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妇女解放必须选择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在建党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和革命规律缺乏深刻认识,盲目照搬照抄"城市暴动"的苏联模式,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就必然导致妇女运动也以大城市为依托,发动产业女工、女学生罢工,而没有认识到广大农村妇女的潜在能量。事实上,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当时中国产业女工和女学生占的比例较小,力量较为薄弱。在这个阶段,毛泽东虽然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但是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延安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希望借助延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境内。红色圣地延安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其中有很多知识女性,妇女解放运动在此蓬勃发展。"可经过妇联在延安或安塞,选择一个区用半年到一年工夫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取得经验,写一本通俗小册子,指导全边区与全国。"1939 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成立。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指出,"不仅要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干部……要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去。"从中国女子大学走出的妇女干部,后来成为各级妇女组织的领导者。广大农村妇女虽然遭受压迫,具有反抗意愿,但缺乏理论指导和统一组织,毛泽东提出让受过培训的有知识的妇女干部深入基层,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推动了延安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延安妇女今天有这样的自由平等,能开会、能讲话,必须要全国妇女都这样做,延安妇女应当推动全国妇女起来共同奋斗努力,"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运动道路。

  三、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之当代启示

  毛泽东时代完成了将妇女从封建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妇女的生存权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并开启了探索妇女自身全面发展的进程。在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下,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女性就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女职工人数为 60 万,1956 年底已达 300余万人,现如今更形成了半边天之势。传统男性优势领域也不乏女性身影,如政府、企业高级管理层,工程、物理、医学等研究领域等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全面革新,中国妇女解放程度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扩展。进入 21 世纪,国内国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实现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不断进行新的发挥、新的创造。

  (一)坚持整体性思维,全面看待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

  妇女受压迫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阶段伴随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我国当前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整体性思维,全面辩证地看待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

  妇女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因此,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致力从制度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具体表现在:宪法将"男女平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权利;国家通过政策支持,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促使其实现经济独立。经过长期发展,"男女平等"从国家意志逐渐积淀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妇女的解放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关涛曾指出,"人们对中国妇女地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揣度,有人认为中国妇女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人感叹妇女地位下降了".这客观上反应了当今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标志着妇女的解放程度,进而有学者把妇女地位的高低简单等同于政治生态中的妇女参政状况,显然有失偏颇。诚然,参与政治是妇女介入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参政状况是衡量妇女地位重要参考系,但并非妇女地位高低与否的唯一标准。分析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要有大局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考量。在实际生活中,鲜见用男性参政状况来衡量男性的社会地位。过分强调参政权对妇女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预先设定了"男强女弱"的前提,不利于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从第二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都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维度思考妇女问题,将妇女解放与阶级斗争、社会生产、民族的独立与发展紧密相连。妇女作为"人"的一半,是处于社会中的人,在发展中的问题牵涉面极广,需要与其他诸多社会问题协同解决。

  重视妇女的参政地位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领导的苏区中央局就十分重视妇女的参政权,特别规定:基层代表会议选举中,妇女代表比例至少要达到 25%,有的地方女代表甚至达到了 60%.这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遭受"四权"压迫的苏区妇女具有天然的革命性,比男性群体更加迫切地要求"翻身得解放",参与政治是其冲破传统家庭网罗,追求新生活的重要途径。

  1956 年,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曾指出,中国实际参政的妇女数量不多,"将来女同志的比例至少要和男同志一样,各占 50%.如果女同志的比例超过了男同志,也没有坏处。"这是对妇女能够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殷切希望。而在实际政治生态中,如果将男女参政当做政治任务,将男女比例作为硬性指标,来完成某种意义上"男女平等"的政治象征,实质上背离了男女平等的初衷。

  另外,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判需要兼顾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夫妻关系是家庭组织的核心,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地位也是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显着提高。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作为衡量妇女家庭地位的重要指标,开始由传统的"丈夫决定"模式向"双方共同协商"的模式过渡。在家庭收入的管理权方面,妻子的话语权相对更大。在个人消费、社会交往、业余时间支配方面,妇女享有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在私人领域内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妇女解放事业的一项重大收获。

  (二)坚持主体性思维,实行"以人为本"的衡量标准
  
  关于妇女解放衡量标准问题,国内学术界聚讼不已,莫衷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规定,要求超越"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旨归。妇女解放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发展。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妇女发展作为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和自由选择。具体说来,需要警惕三种倾向。

  1. 防止衡量妇女解放标准的男性化倾向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毛泽东提出"男女都一样"、"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口号,在社会上也形成了向男性看齐的评判标准:男性气质优于女性气质,男性所从事的行业是高等的、标杆性的,妇女追求平等的过程就是不断向男性看齐。

  "铁姑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成为新时期进步妇女的"标杆"."铁姑娘"原先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对从事高劳动强度的青年妇女的赞誉性称呼,突出其"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在文革中逐渐演变成鼓励妇女不顾自身生理特点和性别气质,与男性在体力劳动中比拼以争取形式上的平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女强人"替代了"铁姑娘"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妇女解放衡量标准呈现出的男性化特征给妇女解放的思想和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男女都一样"所隐含的话语结构是"男女'应当'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无差异的等同。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对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鼓励,对于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两性社会伙伴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并不意味形式上的等同是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毛泽东提出在在勤俭持家的过程中依靠妇女的力量,正是重视了性别的差异。男女生理结构差异不容忽视,绝大多数妇女的一生需经历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阶段。

  另外,男女的思维方式和性别气质有着明显不同,这是被现代科学技术证明了的客观事实。无论是生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性别气质,都无所谓优劣高下。正是妇女的生育性劳动,人类社会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正是女性气质的温柔、细致、慈悲和男性气质的果敢、刚强、进取,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要向男性的"趋同",而是要将妇女与社会的关系还给妇女自己,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避免将充分就业与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革命斗争,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聚集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女性,她们与男性一道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斗争中,中国妇女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当代的新一代中国女性同样肩负重任。当代中国妇女上的"厅堂",和男性一样拼搏于职场,下的"厨房",承担起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于进入而立之年的女性,这种压力更为明显。受生产力的制约,面对传统社会角色期待,这种双重冲突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由此带来的隐形负担使"解放了的"妇女陷入两难境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先富裕起来的大邱庄妇女回归家庭,由此引发了学术圈乃至全国范围内"妇女是否应当回家"问题的激烈辩论。直到现在,关于这个问题所引发的探索仍然在继续。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代表了反对妇女回家的主流观点,"会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使女性失去已有的独立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也会下降,在经济上以至精神上重新依附男性。如此下去,中国妇女经过一个世纪奋斗所争取到的解放成果就会得而复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充分就业与否当做妇女解放的标准有失偏颇。让我们回归文本,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应当是人自由自觉的创造,而不是迫于生计被迫从事工作,终极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同理,就业不应该成为妇女解放的目的,而应该作为妇女手段。

  从过去的"某氏人"(堂客,屋里的)到如今独立的"社会人",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冲突,妇女有权利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无论是选择事业还是家庭,抑或是两者兼顾,都应当是基于自由选择的结果,无需做过多的价值评判。

  3. 走出只重视赋予妇女权利,忽视分担义务的怪圈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了双重评价标准:男性的成功是事业上的成功,女性的成功需要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缺失任何一方面,女性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在提倡"男女平等"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各种保护性政策的倾斜,而忽视了倡导男性应当平等的进入家庭事务领域与妇女分担义务。

  有调查显示,虽然目前我国认同"夫妻共同养家、共同持家是理想的家庭模式"的比例大大高于认同"丈夫挣钱养活家人,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是理想的家庭模式"的比例,但男性比女性更加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甚至全职太太的分工模式。在家庭生活中,职业女性仍然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过多的家务负担成为阻碍妇女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妇女的解放程度有所提升,而在家庭中作为个体的妇女仍然被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所束缚。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所设想是妇女解放会在一代人的努力下,伴随着阶级斗争的胜利而解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敏锐的发现了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提出了未来妇女解放的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在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毛泽东指出,"合作化后,农业生产还是主要靠体力劳动,妇女又要兼顾家务,所以只有当农业机械化以后,才能根本改变这种情况。"1958 年 8 月 30 日,毛泽东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中提出设想,人民公社可以通过"搞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使全体劳动妇女得到解放。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失败,这类设想最终未能实现,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值得当今的我们学习借鉴。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让妇女从双重负担重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

  (三)坚持主客观的统一,创造更多条件实现机会平等

  计划经济时代追求结果公平,国家用行政手段确保妇女享有普遍的就业权。劳动妇女自食其力,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女性脱离了"单位"的保护。在农村,经历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家庭成为基本经济单元。农村妇女作为"公社社员"的政治身份消失,重新退居家庭。在城市,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妇女也逐渐获得了更多机遇和自主选择的空间。但在劳动力市场过剩的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用人成本十分敏感,使得妇女在进入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非公有制经济体不愿承担额外成本,如与生育行为相关的孕产期、带薪休假以及提前退休带来的福利成本等等。女工下岗、女大学生就业难,"女人回家论""干的话不如嫁得好"甚嚣尘上,客观上也是对机会不平等的消极回应。

  公平正义是社会良序运行的前提,实现男女两性在社会各领域的机会平等首先要承认自然性别差异。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性鲜明、能力有别的不同个体构成了社会共同体。即便在相同的群体中,"同为男性或同为女性,在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环境下,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生涯也各不相同,"创造性也不尽相同。我们无法追求结果公平,即每个人通过同样的劳动获取同样的收益。但需要确保的是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为妇女提供公平的机会。不能因为妇女可能存在的生育性劳动而拒绝提供其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择业权。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生育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有着重大作用。对生育性劳动的重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妇女可能的生育预期而拒绝女性的进入职业领域,短期来看,可以取得较高的效率。从长期来看,这是人力资源成本的巨大浪费,不仅妇女个人及其家庭受到影响,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都会遭到损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毛泽东主张妇女应当同男性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的就业结构中,女性的就业层次明显低于男性。中国妇女的职业大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要求低、简单重复体力劳动,餐饮服务业及纺织、印染等行业,而男性在关键技术岗位和党群机关比重较大。妇女自身能力偏低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变革。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是,此时的生产活动不再是对体力的依赖,而是偏向于对智力和技术的依赖。因而只要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与男子能力平等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制度层面上,要进行顶层设计。这是对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能力发展的性别不平等的超越。

  (四)坚持"妇女能顶半边天",促进其对自身境遇的理性反思

  让我们回归妇女自身来考察,妇女群体中也存在分层,不能一概而论。强者可以依托现有的社会资源,与男性在职场共同打拼,而弱者则惯于依赖。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是社会的常态。传统性别角色回归使得妇女对男性的依附心理的惯性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一切,部分妇女习惯于对政府的依赖和特殊政策关照。

  市场经济强调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相结合,对部分妇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误导,甘于成为男性的消费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历史的倒退。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但转变为事实上的平等,还需要广大妇女自身的努力。没有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的最终实现永远没有可能。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一以贯之的原则,"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立足于对妇女思想的解放,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现实意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作为女人。与建国前相比,当代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但在一些旧问题、新情况的困扰下,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自由意志的强弱并不必然成正比关系。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超越内在束缚就是空中楼阁。妇女的发展应当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科学文化素质、意志品格的全方位发展。广大妇女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要克服依赖心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价值。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式的生活既没有尊严,也没有未来,只有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充分占有自己的本质,走向自由之路。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