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6935字

  简历造假是指求职者有意夸大或者伪造自己的学历、年龄、工作经历等信息,以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0年,前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现任港澳资讯CEO兼董事长唐骏被曝出其简历中的学历信息有假,一时引发了人们对于简历造假行为的关注。人们一方面高度认可唐骏取得的各种成绩与荣耀,但另一方面又对其简历造假行为深感不解。实际上,由于我国就业状况日益恶化,同时职场中尚未形成对求职者背景调查的惯例,一些求职者的简历造假行为就变得屡见不鲜。这种造假行为会严重破坏职场中公平的竞争氛围,影响组织的绩效,而且一旦发现还会破坏组织的声誉。例如,厦门大学医学院原教授傅瑾在2012年被发现其简历中所列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历完全属于造假,该事件对厦门大学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实施简历造假行为呢?个体的简历造假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防范这些行为呢?尽管管理实践界对这些问题有一些谈论,但还缺乏理论上的系统分析与研究。从简历造假的本质来看,该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违背社会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非伦理行为,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与一般的非伦理行为具有共同之处。因此,本文尝试基于行为伦理的研究,从外部环境、伦理问题本身以及个体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个体简历造假行为的影响因素。考虑到近年来社会认知在行为伦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道德同一性这个社会认知变量作为中介。此外,本文还将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引入到研究模型中,分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短期导向作为影响因素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通过构建个体简历造假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中该行为的决策过程,进而防止此类行为的频繁发生。同时,本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非伦理行为及道德同一性的理论研究。

  1 基于行为伦理观点的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影响因素及机制模型

  行为伦理(behavioral ethics)指个体行为需受制于一般可接受的行为道德规范。行为伦理的研究主要是解释组织内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其中,非伦理行为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behavior)是一种由组织成员实施的、违背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造假、撒谎、行贿等均属于非伦理行为的范畴。

  Kish-Gephart,Harrison和Trevi?o(2010)通过回顾近二十多年有关非伦理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工作场所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他们认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三类:“坏木桶(bad barrels)”、“坏情景(bad cases)”和“坏苹果(bad apples)”.“坏木桶(badbarrels)”则指的是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个体组织或团队环境的影响;“坏情景(bad cases)”学派的学者认为,伦理问题本身也会对非伦理行为造成影响,主要强调道德强度对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坏苹果(bad apples1个体特征和个体差异是导致非伦理行为的主要来源,这些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发展、理想主义、相对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控制点和工作满意度。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简历造假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文将分别分析他人简历造假行为(坏木桶)、伦理严重程度(坏情景)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坏苹果)与个体简历造假行为的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在行为伦理的研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该理论也经常被用作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实施非伦理行为。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处于不同道德认知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能力,进而会影响其伦理行为,此时道德推理是最核心的概念。近年来,学者们发现除了道德 推 理 之 外,还 有 其 他 的 变 量(如 道 德 同 一 性,moral identity)也可以很好地解释非伦理行为的形成,但学者们目前对于道德同一性中介效应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将把道德同一性纳入到简历造假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模型中,认为上述提及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会通过道德同一性这个中介变量影响到个体的简历造假行为。

  本文还分析了两个文化价值观变量---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短期导向的调节作用。行为伦理研究的学者们发现,个体的伦理决策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性,但还较少有人检验文化价值观在非伦理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本文将首先考察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他人简历造假行为与焦点个体此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还将考察短期导向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焦点个体简历造假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个体简历造假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1】

  
  2 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

  2.1他人简历造假行为、伦理严重程度、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

  2.1.1他人简历造假行为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他人简历造假行为对个人简历造假行为的直接影响可以从以下理论角度加以解释。首先,根据”坏木桶“(bad barrels)学派学者的观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其所在组织或团队的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当团队中有人在实施非伦理行为的时候,其他个体很容易受其影响。集体非伦理行为会正向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产生”近墨者黑“现象。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通过一个角色模型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获得正确的行为方式。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一:他人简历造假行为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2.1.2伦理严重程度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伦理严重程度又被称为道德强度(moral intensi-ty),是对道德问题特征的总括。根据Jones(1991)的观点,伦理严重程度包括以下六个维度:后果的严重性、社会的一致性、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直接性、与受害者的关系与结果的聚焦度。

  Kish-Gephart等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这六个维度进行检验发现,伦理严重程度的六个维度均与非伦理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布在-0.202至-0.378之间。

  Jones(1991)提出,道德强度通过增强个体的责任感来减少非伦理选择的发生。当个体在面临伦理严重程度较高的道德问题时,更容易引起决策制定者的注意。因此,当个体在面临道德困境时,该困境被感知到是伦理严重程度较高的,那么个体就会较少地形成非伦理意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当个体感知到简历造假行为具有较严重的伦理问题时,他会有更高的道德推理和道德意图;而个体的责任感也会使个体在做出道德选择时更加慎重,因而其实施简历造假这种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二:伦理严重程度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2.1.3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是一种人格特征,最早是一个政治术语,由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所着的《君主论》一书所阐述的政治思想演变而来,指的是个体为了目的和实现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违背道德,其政治思想以”非道德“为特征。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喜欢控制他人,证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他们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容易实施非伦理行为。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非伦理行为的研究中,国外相关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引发不道德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

  Tang和Chen(2008)以学生样本为研究对象,并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收集数据,发现这些学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T1)会正向影响其非伦理行为(T2).Kish-Gephart等(2010)的元分析结果更表明,马基雅维利人格与非伦理行为显着正相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容易认可个人简历造假这种非伦理行为。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三: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2.2 道德同一性对个人简历造假行为形成的中介机制

  道德同一性,也被称为道德认同,它指由道德特质(如诚实、关爱、富有同情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自我图式,是道德对自我重要性程度的反映。因此,具有较高道德同一性的人会非常认可自己的道德形象,并为了维持这种形象会实施伦理行为;相反,道德同一性较低的人则认为道德对于自己不重要,进而会实施更多的非伦理行为。

  2.2.1他人简历造假行为、道德同一性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Anand,Ashforth和Joshi(1)对非伦理行为的蔓延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大多数人都在实施非伦理行为的时候,这种行为很容易在团队内被合理化,进而影响到新成员。实际上,在将非伦理行为合理化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同一性正在降低,导致其自然地实施非伦理行为。文鹏和史硕(2012)也指出,集体的非伦理行为会让个体产生压力和从众心理,进而降低其道德同一性,最终实施类似的行为,形成了”近墨者黑“效应。尽管这些研究的背景都局限于团队,但其作用机制仍然可以扩散到整个职场中。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四:道德同一性在他人简历造假行为对个人简历造假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2.2伦理严重程度、道德同一性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从社会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道德同一性是个体身上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感和连续感。道德行为动机是内在保持自我一致的需求,因此,当个体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较高时,个体意识到该情景对于个体和他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此时,个体的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感就会被激发,个体道德同一性将会提高。

  以Blasi代表的学者认为,道德同一性是道德判断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

  Blasi(1984,2004)指出,个体具有自我一致的倾向,愿意过一种与自我相一致的生活,否则将会产生自我不一致感。因此,道德同一性是激发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具有高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将会做出道德选择并最终拒绝简历造假非伦理行为。

  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五:道德同一性在伦理严重程度对个人简历造假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2.3马基雅维利主义、道德同一性与个人简历造假行为Geis的经典研究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认知风格使其在决策时将传统的道德准则排除在外。

  Kish-Gephart等通过研究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伦理问题的知觉发现,二者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进行道德判断,感觉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因而将传统的道德排除在外。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由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这些人格特征,使其难以感知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因此其对于道德的自我重要性认可度较低,即呈现出较低的道德同一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