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家庭伦理中传统孝道的新解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5567字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伦理是处理家庭成员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和基本规则。 而“孝”作为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对家庭关系的调节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何谓“孝”? “孝”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一种道德观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孝”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 是子女对父母生养之恩的一种最佳报答方式,即“善事父母”,也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

  我国是一个有着孝道观念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孝道的弘扬。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 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孝道最早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儒家,儒家孝道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孔子那里,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曾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孝”,当子游问到这个问题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就行了。但是,这是真正的“孝”吗?孔子接着说,像狗和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只是做到让父母有吃有喝,但儿女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这能叫孝吗? 跟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可见,孔子强调真正的“孝”是“养”和“敬”的完美结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孝”.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家庭关系更为复杂、多变,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核心化,而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持和调节,儒家孝道已不符合今天的标准。 但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迁,家庭以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始终不会消失,“人类不灭, 孝文化永存。 ” “孝”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正如***总书记在 2013 年11 月 26 日到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 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时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还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孝文化, 应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家庭关系的特点,给“孝”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为当代和谐家庭建设服务。 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孝”始终是家庭伦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而消失。

  二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孝”,甚至把成为“孝子贤孙”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因为“孝”的结果不仅会带来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和谐稳定, 而且能维持人际关系和谐,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成为“孝子贤孙”后,社会声誉也将提高,这在当时对于人建功立业十分有帮助。 所以在传统社会里,“孝”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家庭文明的今天,我们仍然十分重视对孝文化的弘扬, 但在对传统的孝文化进行弘扬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传统孝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区分清楚其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此基础上吸收其精华部分,剔除糟粕,并结合当代社会家庭实际,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孝文化。

  传统孝道强调“父慈子孝”,这对家庭亲子关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调节作用。 “父慈子孝”中的“子孝”是说子女有对父母尽孝道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子女尽孝不仅仅是指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怀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 做到养与敬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尽孝。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社会的养老问题。 传统孝道还要求长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间和睦共处, 以这些为基本内容的孝道促进了兄弟姐妹之间拥有和谐的关系,从而维系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与此同时,传统孝道把这种家庭和睦关系扩大到处理其他人际关系上,“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伦理中的这种“孝悌”作为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和君子修身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诸如此类,将孝道由家庭推及社会,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孝”是中国传统道德重要范畴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对培养和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孝道, 它表现为对父母长辈敬爱的美德,“而且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尊老、博爱、礼让、节用、忠君等具有社会意义的德性,而且不乏平等意识。 ”但传统孝道中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尤其是当“孝”被统治阶级利用使之政治化以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 “孝”自被纳入极权政治运作系统后,几乎就成为一种强加在人们身上的任务。 “尽‘孝’不再表现为一种活泼的敬老爱长的德行,而是对父母、长辈意志的绝对服从;尽‘孝’不再透显人与人之间的情与爱,而演变为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个性乃至生命的摧残。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在今天看来极不平等, 不合乎常理的规则在当时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长时间以来,传统孝道中强调的父权制上性让子女不得不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婚姻缔结也是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的个性被压制,甚至还出现了各种“愚忠”、“愚孝”现象,从这个意义上,传统孝道有压制人性,激化矛盾和破坏家庭和谐幸福的成分存在, 这些成分是消极的,是应该遭到批判和摒弃的。

  三

  “孝”作为人的一种根本道德而存在。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这样解释“孝”,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孝敬父母又敬爱兄长, 却喜欢触犯上级, 这样的人极少。 一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却爱造反作乱,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专心于自己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既然“孝”是人之根本道德,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铭记、传承和弘扬。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同,传统的“孝”已经不适用于当代文明和谐家庭的建设,当代家庭伦理中的“孝”应该得到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的解释。 我们认为,当代家庭伦理中的 “孝” 应该具有其更为丰富和更具时代特色的内容。

  第一,赡养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实际上,孝敬老人并不该是子女们心中的法律底线, 而应该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和内心的一个基本的为人准则。 “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子女要尽孝,最起码的就是要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让父母衣食无忧,居有定所,能得到最起码的安顿。 子女赡养父母不仅是对父母生养之恩的回报, 也是人伦道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把成为“孝子贤孙”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目标, 而今天不少子女对自己的生身父母连起码的赡养都做不好,甚至有些不肖子子不仅不供养自己的父母,还忽略、嫌弃甚至打骂、虐待父母,视父母为累赘。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孝道观念的优秀文化传统,丧失了人格,还触犯了法律,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第二,关心父母,给予情感上的温暖。 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像犬马这样的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所以,若只是做到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还不能算是“孝”. 实际上,年老的父母有时候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需求。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思呢? 大部分人都是等到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艰辛。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在情感上对儿女的依恋和牵挂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1999 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唱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声,感动了多少儿女。 因此,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经济上奉养父母,还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温暖, 时常与父母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常回家看看,多和他们聊聊天,做父母的贴心“小棉袄”,让父母在身心上均得到安顿。

  第三,理解父母,换位思考。 子女理解父母,尤其是年老的父母,绝非易事。 因为人到老年,其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加上父母与子女本身就存在出生年代的不同,容易产生代沟,双方的一些观念和生活习惯等都有差异,沟通交流起来就容易发生分歧、争执甚至不愉快。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年老的一天, 父母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年老时的状态。 因此,作为子女,不仅要理解体谅父母现在的艰难,还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比如父母在生活习惯生上与我们不同,那么作为子女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习惯,因为毕竟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 他们的生活习惯难免有其历史的印记。 生活中,当子女与父母发生矛盾分歧时,一定要懂得“己之所欲”,也勿施于人的道理,意见达不成一致也不要勉强甚至冲父母发火,因为这个时候,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尊重。 因此,子女跟父母说话要采取非批判性的方式,切不可强迫和无礼。 子女要尽孝就应理解年老父母脆弱的心理,勿伤老人心,并尽量让父母能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愉快地生活。

  第四,尊敬父母,和颜悦色。 爱自己的父母,不仅要赡养他们,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他们有礼貌,讲话时和颜悦色。 子女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长大以后,偶尔会跟父母发生冲突,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子女该怎么做才能不违背“孝”呢? 孔子有过建议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不正确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劝止,也就是“几谏”. 若劝止无用,也不能埋怨。 与人相处,说话方式很重要,“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就是你跟同时要怎么说话,你跟朋友要怎么说话, 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而实际上,父母是我们最伤不得的人,当自己的意见和他们相左时,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切不可伤老人心。 正如孔子所说,“见志不从”,父母没听你的意见怎么办? “又敬不违”,做子女的要心存尊敬,和颜悦色,不能去顶撞他们。 其实,子女要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我们一直提倡、弘扬和赞美“孝”,认为“孝”是一种美德。 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对父母深恩应有的回报,是很自然和理所应当的,但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呢?有人说过那是一种美德吗? 几乎没有,因为人们认为父母生养孩子,关爱子女那是本能,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赞美。 但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和逻辑却近乎残酷:子女对父母的“孝”这种应有的上行之爱被大势宣扬和赞美, 而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下行之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哪怕是与“孝”同等的“待遇”. 但这或许正是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所在。

  第五,照顾父母,多花时间与他们共处。 父母到了一定年纪,其身体状况通常不比年轻时候,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他人的照顾。 作为子女,若能经常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这将是最令他们感到宽慰的事情。 2013 年我国颁布的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子女要孝敬、探望父母,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 照顾年老的父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老人有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别,有大病小病的区别,有长病和短病的区别。 ”总之,照顾老人需要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等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子女们往往工作繁忙,压力很大,致使许多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有其心而无其力。 经常就会出现年轻子女感觉时间不够用而年老的父母感觉时间花不完的情况, 正如一位住在敬老院的老人说的那样:“我们老人,在时间上是又富有、又贫穷。平时没事可做,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时间没地方花。但我们最缺少的还是时间, 因为生命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这位老人总结得很有哲理,同时也透出几分凄凉。

  但不管怎样,做子女的都应当尽最大努力照顾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来后悔。

  所以,子女要懂得合理安排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的时间,恰当取舍,多花时间与父母共处,这也将是父母晚年生活所需要的最大温情和安慰。

  第六, 重视和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 父母上了一定年纪,其身体和心理往往会发生一些的变化。 身体方面,由于年老而导致的身体机能减弱、免疫力下降等,不仅表现为易生病,还容易导致父母产生“不中用”、“成为子女的累赘”等消极的心理暗示, 而这种消极心理暗示又会给机体传达一些消极的信号,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父母的身心就会存在不健康的隐患。 所以,子女要时常关心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 定期陪父母到正规医院做全面检查。 不仅如此,子女还应时常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怀。

  〔参 考 文 献〕
  
  〔1〕 汪 受宽 ,译 ,注。孝 经 〔M〕。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 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田秀云。伦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李振纲,吕红平。中国的尊老敬老文化与养老〔J〕。人口学刊,2009,(05)。
  〔5〕 周 全德 ,等。儒 家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和当代价值〔J〕。文化学刊,2009,(02)。
  〔6〕 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
  〔7〕 康岚。亲密有间:两代人话语中的新孝道〔J〕。当代青年研究,2014,(04)。
  〔8〕 刘 曦,叶 界佑。青 少年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功能特点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2)。
  〔9〕王 恒生,等。家 庭伦理道德 〔M〕。北 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0〕王 岐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北京晚报,2014-10-26.
  〔11〕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王涤。中国孝道文化的时代演进及其老年学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05)。
  〔13〕于丹。于 丹 《论语 》感悟 〔M〕。北 京 :中华书局 ,200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