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来源:知识经济 作者:简笑天
发布于:2021-02-07 共3059字

  摘要: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分析归类了社会公德失范的可能原因,通过结合心理测量和文化传播理论,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 当代大学生; 社会公德; 培养路径; 教育思考;

  健全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既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培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要特征及基本现状

  1.社会公德内涵

  社会公德 (social ethics)是积累并存在于人类社群中间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本质上反映了基础、广泛、一般性的人类社群关系、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理应率先垂范。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存在公德意淡薄的问题,社会公德失范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屡屡成为校园之中的不和谐之音。

  (1)公共秩序得不到很好的遵守: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教学区内吸烟,涂鸦乱画、破坏公物,垃圾随意丢弃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2)置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顾,对待不良现象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图书馆、食堂长时间占座不到;自习室、图书馆内手机未调成振动或关机;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分亲密;还有上课迟到早退,上课讲话、接打电话影响他人学习;

  (3)传统淡化和诚信缺失,以及生活方式散漫无序等问题更是常见。类似现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1.社会风气的负面缺陷

  (1)经济体制的转轨对传统社会公德的价值观产生较大冲击。

  随着改革开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新事物、新观念流入国内,对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了冲击,新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又处于摸索阶段,有些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功利性倾向有所增强。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从而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社会道德行为。

  (2)我国现有道德法律化程度不高。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受到抨击,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完全形成,所以一次次出现让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如大学生校园贷,校园凌霸等事件。这种事件很显然使我们过度重视物质建设,从而忽略了道德建设,道德的规劝作用已显得力不从心,道德法律化显然程度不高。

  2.学校教育的失衡问题

  (1)大学校园的德育内容单调,教育形式僵化,突破与革新是短板。

  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也缺乏活力与创新,无法较好地与新时代契合。我过高校的德育教育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虽然这些政治思想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渠道,但课程的内容缺乏时效性,太过注重理论教育,反而不能抓住时代特色,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的影响不完全可控。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大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网络世界的丰富、自由、多彩、轻松吸引着大学生。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与恰当的约束,学生很容易对互联网产生过度依赖性,在潜移默化中模糊了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3)大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的不协调及心理认识的误区影响。

  从高中时的束缚到大学的自由,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选择,从习惯依赖到独立面对。大学时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约束力不够,进入大学以后,彻底放松自己,图安乐、,打游戏,玩手机,睡懒觉,谈恋爱,熬夜逃课。以至于不少的佼佼者在这种蜕变中落伍,以至堕落。

  三、加强公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分析

  1.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

  以模因论为依据,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思想的社会公德体系

  根据“模因论”理论,复制因子所具备的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三大特征筛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社会公德模因,结合语言模因变体的三大变异过程:模仿、变异及主体联想,通过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探索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路径,构建模因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的基本模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的关键举措。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1.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创德育思想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理想认同

  大学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大本营,也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良好道德素养引导的主要媒介,我们要加强思政课程的体系建设,创新设计出大学生学生喜闻乐见、真正有所收获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点及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持续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通过不断增加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范围,创新教育手段,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搞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感染力,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起承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取之不竭。要通过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类型的专题讲座或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清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讲清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3.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教师的道德表率引领作用

  “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围绕“树立把教育工作做成神圣的事业的职业理想”、“提高爱岗敬业培养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建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严格遵守教师教学纪律”、“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不断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等几个方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弘扬向善励志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大学生执着勤奋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多开展校园活动,如社会公德演讲比赛,评选年度公德学生标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践行公德的积极性。此外,把公德教育贯穿到专业课,公共课里面,联系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学生,使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期望一次成功和一劳永逸,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公德教育的重任,坚持不懈地积极谋求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别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再补“公德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大学出版社,2017

  [2]王凡.关于高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11)

  [3] 王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研究[J].都是家教月刊,2016(7)

  [4]赵吉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9)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学院
原文出处:简笑天.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培养及思考[J].知识经济,2020(15):175+177.
相关标签:社会公德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