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大数据时代大众传播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0-02 共3585字
摘要
  
  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术研究时遵循的道德,是在社会整体道德体系中指导学术研究的道德,具有鲜明的典范性和社会道德的普遍性。学术道德应包含学术道德认识、情感、信念、义务、行为等内容,学术道德的实现主要通过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凭自己的良心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来实现,这是学术主体加强自律,从内在要求自己遵守学术道德。而自己的学术名誉和所在学术圈的道德评价和学术界约定俗成的道德舆论等方面将对学术主体发生着比较强烈的道德约束,从外界来保证学术道德的实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术研究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学术道德也要更新信息技术伦理的内涵。
  
  一、大众传播对学术道德的考验。
  
  1. 大数据新技术为学术不端提供便利。人类相当多的学术成果是通过大众传播让公众知晓的,从前的传播以纸质媒介为主,人们查阅文献会花费大量时间,基本上选择去书店买书或去图书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低廉的费用、便捷的方式使人们相当容易地获得原文,并能直接存进自己的文档。大数据新技术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可能为学术不端提供了更多便利。
  
  庞大的文献资料让人目不暇接,要想取用他人的成果相当方便,这对现代人的学术道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信息传播产业的发达客观上造成意志薄弱者不遵守学术道德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有些学术道德水平差者会把他人的成果直接复制后粘贴在自己的文档中,引用他人的文字和观点不注明出处,堂而皇之地将他人的成果霸占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侵犯他人的着作权。个别具有相当高学术地位的人也这样窃取并公开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严重破坏了学术规范。为了抢夺主动权,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受众遗忘,一些传媒不经原作者同意、随意转发他人的作品,篡改原文、不署名、不付稿费,无视知识产权的尊严,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只想尽可能多地攫取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根本不讲职业道德。
  
  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一定真实可靠,不一定是经过核实后发表的,有些信息经过多次复制粘贴后,早已经面目全非,完全背离初衷。
  
  2. 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加速了学术道德的失范。在大数据时代各项竞争趋于白热化,为了生存,一些媒体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新媒体的道德失范的危害性相当大,传统媒体也禁不住滑入失范的泥潭,危害受众。
  
  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有如下表现:信息失真,包括信息本源性失真和以讹传讹;夸大负面新闻;传播不道德信息;发布垃圾信息等。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增加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扰乱正常秩序;带来负面的国际影响。表现在学术道德上,就是加速加重学术道德的失范。
  
  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媒体参与者社会责任感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以及媒体自身特点本来就容易产生失范。特别是新媒体更容易失范,新媒体架空了信息把关人,使得各类信息不经审核就直达受众,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自由和方便,而求证信息的真实性本来就很难,传播渠道又复杂多变,哪怕是原本真实的信息经过多级传播后,也很有可能使信息偏离其本质,由于混沌学中的蝴蝶效应会导致以讹传讹,这更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管理难度。
  
  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将会催生学术道德上更严重的失范,如,学术腐败、学术霸权、权学交易、钱学交易、近亲繁殖等。大众传媒改变了当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碎片化式的方式容易造成人格异化,学者也不例外,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学者会放松对自己学术道德上的要求。大众传媒本身的这些道德失范会直接降低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还会加速学术道德的失范。学术交流离不开大众传播,两者都是信息的传递和互动,两者的道德失范都会在彼此之间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如果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消解了学者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将会比降低普通受众道德水平的危害大得多。学者的工作会放大这种道德失范,从而会影响几代人,甚至影响的时间还会更长。
  
  二、强化大众传播对学术道德所产生的良性道德影响。
  
  由于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对学术道德的影响之大,更要强化大众传播对学术道德所产生的良性道德影响,促进学术道德的建设。要积极塑造道德的学术主体、完善学术活动的道德机制、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还学术一片纯净的天空。
  
  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研究神圣而光荣,优良的学风和高端的学术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学术研究具有纯粹性和神圣性,学者要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学术道德建设将有利于促进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学者在广大受众心目中伟大而纯洁。学者特殊的使命和社会角色致使其品格和德行在公众心中都会产生特殊的效应。
  
  学者应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在学术界要大力倡导提高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具有强烈道德自觉性、严格遵守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特别注意多培养新生力量。要构建适应符合实践需要的先进的学术道德规范体系,重塑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则,完善合理的学术体制。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学术道德个体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者道德水平、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等,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对学者要加强常规的和不定期的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要加强学术管理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使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动机,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术道德建设不是孤立于高精尖的象牙塔中,学术道德建设与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始终互相关联,学术道德建设要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作出贡献。
  
  2. 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立法。要构建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营造道德的社会生活,必须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对学术研究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努力规避负面的影响,强化正面的、良性的影响,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立法。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讲诚信,严守学术界特殊的职业道德,要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尊重知识产权,要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这是一个学者起码的职业操守,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来要求,用法律的威严强制每个学者必须执行,使学术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规范。
  
  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繁发生强烈呼唤学术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要约束学术主体,同时也要约束刊物和编辑等发稿人。发稿人作为学术道德的维护者,更要积极开展客观严格的学术评价活动,加强道德引领,对编发稿件严格把关,从每个可能性的渠道消灭学术不端,净化学术环境,彰显正义和真理,使知识分子实现自己的良知和学术使命,加强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
  
  大众传播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播活动,它还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追求。大众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动行为,既是传播道德的活动,又是道德的传播活动;既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作用,又受到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大众传播的道德性离不开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和优良的制度保障,同时更是所有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个体的共同责任,唤起所有公民真正的良知,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向善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学术道德自律。个人的社会利益、良心、名誉是道德评价实现其道德作用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在充分调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之上,道德评价机制才会得到完善,道德评价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展现。学术道德是长期学术实践的产物,学术活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术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突出的自律性和强烈的示范性。
  
  自律是治理学术道德失范最有效的途径。学术研究的职业从业者要加强正面的自我教育,努力培养学术道德意识与道德信仰,提高道德水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积极预防道德失范。要塑造其道德人格,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力,并使其主动适应不同的道德情境,从而不断提升自律能力。在注重提高从业者业务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从业者的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心理、身体、人文、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吸取传统文化的素养,丰富人文内涵,提升文化品味,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道德素养。
  
  防范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者加强自律,不断更新防范技术,广泛争取大众的监督和参与,特别是要引导大众传播在学术道德建设中发挥良性影响,才能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颜红。治理当代新媒体道德失范论析[C].网络民主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层论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相关标签:道德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