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弱势群体关注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15 共44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和谐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怀问题分析
【绪论】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弱势群体关注研究绪论 
【第一章】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相关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弱势群体生存现状分析 
【第四章】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原则及路径 
【结语/参考文献】和谐社会下弱势群体关怀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是机会是新生,这三十多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现今的中国,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志在实现社会各个元素和谐共存发展的国家。自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广大人民的奋斗目标。不管是从古代典籍《礼记》中出现的“小康”一词,还是儒家所宣传的“大同”思想都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是勤劳正直、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就对社会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和崇高的追求。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和谐就必然要保证人、社会、自然三者各自以及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在 201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研究意义

  相较于我们所熟知的传统政策性关怀,伦理关怀作为基础的同时,也是一种升华。

  一方面,作为人文关怀的一种,伦理关怀是出于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贯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和尊重他人,是对人类基本生存权应有的态度。另一方面,伦理关怀是社会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体现,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和稳定。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则需要靠人的伦理道德来营造,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于各个国家的特殊群体,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步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弱势群体”一词,最早使用于朱镕基总理在 2002 年 3 月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 5 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自此,学术界便从多角度入手对弱势群体给予关怀。尽管如此,面对弱势群体人数日益增加、结构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关怀政策对改善弱势群体的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缺乏从伦理角度关怀弱势群体。着眼于政府方面,现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一部分弱势群体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社会方面来看,虽然有非政府组织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扶持,但这种善举没有普及到全社会,不能从根本上唤起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再看弱势群体自身,社会地位低下造成的消极心理很容易使自己在思维情感上走入死胡同,这样便难以调动自身能动性,无法改善与现实社会脱轨的状况。可见,弱势群体问题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涉及国家、社会乃至个人。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在本文前期的材料收集等准备工作中了解到,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关于弱势群体概念的研究,学界从多领域、多角度进行了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弱势,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弱势相比,更体现于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弱势群体是那些在经济方面表现出弱势的人。这种弱势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质量低、劳动生产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低等方面,从而导致就业不稳定及收入低。其次,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政治影响力低、没有话语权,无法影响政策的决定,甚至有时会成为政治决策的受害者,在政治权利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再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这种时代的变迁使得部分社会成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从而身陷弱势备受歧视,合法权益也被侵犯。

  关于伦理关怀含义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国家或者其他主体,采取一系列手段,让被关怀者感受到关爱,从而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与活下去的勇气,使得社会向着更加和谐、公平、幸福的方向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伦理关怀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关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和符合人尊严的生活环境的肯定。”[1]

  这些观点都倾向于把“人是目的”作为最高的指向和尺度。

  关于弱势群体关怀措施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制方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2]

  第二,政策方面。关怀弱势群体,国家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型角色有责任有必要完善相关的补偿性和发展性政策措施来缓解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并引导整个社会乃至身处弱势的个人,在改善弱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

  第三,文化教育方面。文化教育层面的劣势,是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又一大困境。知识改变命运,不只是个人命运,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文化教育关怀,提高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运用文化知识改变自己的处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针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研究,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展开。物质层面,主要依靠政府完善伦理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针对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经济弱势提供必要条件、途径和物质基础。精神层面,发挥社会舆论媒介的宣传功能,发扬“仁爱”、“互助”的传统美德,对弱势群体施以精神救助,帮助其树立社会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落差感,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弱势群体研究比我国要更早,弱势群体一词最早是欧美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在关注和研究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时使用过,并对其内涵及构成做出了界定。欧美相关文献大多是从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弱势群体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依赖人群”,主要是由儿童、孤儿、老年人、残疾人、精祌病人、长期患病者所构成。

  美国着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博德利·罗尔斯的成名作《正义论》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差别原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中弱势群体贫者、弱者、不利者、地位较低者的利益诉求和正义要求,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实质关怀。

  关于伦理关怀的研究,同样起源于西方社会。伦理关怀强调从伦理精神的角度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是当代关怀伦理学的核心语词和基本范畴。[1]

  关怀伦理学不同于强调普遍公平和标准的道义论和功利论理论,它强调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之间的重要性,于 20 世纪下半叶,由女权主义者创立,以美国学者诺丁斯为代表。根据诺丁斯的观点,“关怀”必须考虑实施者给接受者带去的效果,而非完全取决于实施者的目的和态度。如此一来,接受者便能够主动融入关怀体系中,从而避免对关怀行为施以固定模式。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关怀伦理的关注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关系或者联系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反映出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裂变,关怀伦理试图通过建立一条情感纽带,将人们以相互关怀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从而弥补人们内在的精神缺失。美国杰出女性主义学者内尔·诺丁斯认为,人们对某些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成员持冷漠态度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而关爱是这种社会的最好治愈剂。[1]

  内尔·诺丁斯“试图从哲学和历史的视角全面建构关怀伦理学,她的理论是要反思整个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而不只是柯尔伯格等个别学者。”[2]

  诺丁斯的观点认为,关怀伦理学虽然是在女权主义运动中产生的,但它的价值和内涵绝不仅仅只是针对于女性而存在的,而是强调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都应负起关怀的责任,关注他人的需要,认识到关系的意义,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一种价值观。[3]

  根据诺丁斯的理解,关怀的基本含义有两种:首先,关怀与承担是等同的,如果一个人承担或者操心某种事态,并为之烦恼,他就是在关怀这些事情。其次,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一种欲望或者关注,他也是在关怀这个人。换句话说,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4]

  当然,通常我们将前者理解为单纯的在意,而更偏向于接受后一种理解。根据诺丁斯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既然关系是人存在的基础,那么最有意义的关系就是关怀他人,最重大的意义是帮助他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是重要之举。本文紧密联系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和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从伦理角度出发,分析现有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文献法和辩证分析法,探究符合当下中国发展所需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及其实践途径。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文章将从五个部分对选题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并说明研究思路,为文章指明方向。第二部分: 相关概念概述,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阐述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思想来源及主要支持理论,为选题提供充分可靠的理论立足点。第四部分:弱势群体的现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伦理关怀问题中所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

  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研究,根据几部分的理论及现实问题讨论,提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相关实践原则,用以指导对实践路径的探索。

  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分析法。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正义论》等经典着作作为基础理论参考文献,总结概述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相关支撑理论。借助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料以及中国期刊网,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筛选、借鉴等工作,力求了解学术界对关注和改善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法。弱势群体问题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因此在选题研究过程中必须以多学科交叉透视为基础,从概念界定、理论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创新点

  弱势群体的问题自古就是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之一,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往往停留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层面,鲜有对伦理关怀的关注。本文创新点在于依附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性,这种伦理性要求从关怀理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关怀目的转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弱势群体问题上,传统的扶持多属于政策性物质支持,通常是出于弱势群体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考虑,这样的初衷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伦理关怀则是将人本身的价值以及需求作为实施关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进。二是关怀角色的转变。人性中的“善”往往能够激发出怜悯、同情、恻隐之情,这是关怀弱势群体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是我们绝不该将这种关怀视为一种施舍。施以援手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真正的伦理关怀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弱势群体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从单纯接受来自他人关怀的客体,转变为能够同时进行自我调适和完善的主客共同体,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